为人类共同命运的大厦筑牢科学素质的根基

来源:科技日报

2018-09-14 00:00:01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习近平在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或是否意识到,人类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的相互联结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过。而人类共同命运的大厦,正是构筑在科学素质的坚实地基上。


以科学素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由中国科协主办的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即将在北京召开,2018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也将同期举办。这对于唤起各国、各科学共同体与全体科技工作者传播科学的责任与担当,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必将起到积极重要的先导作用。


共同的命运需要发展科学这一共通的“语言”——


人类共处于一个地球,是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对于不同国家而言,在经济发展上,我们或许会选择不同的模式;在国家治理上,我们或许会选择不同的道路;在社会文化上,我们或许会遵循不同的传统。但是在基本的科学问题上,我们已总体形成一个共识,即科学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为一致的“语言”。


当然,在探寻科学真理的道路上,我们肯定会有学术的争鸣。但在科学真理上形成的共识就是全人类共通的基本话语,学术的争鸣只是我们探寻新的共同“语言”体系的路径。我们无法想象,没有共通“语言”体系的群体之间如何沟通交流;我们无法想象,不同“语言”的群体之间如何消弭分歧、握手言和。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用好科学这一共通“语言”,对于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深远。


共同的命运需要依靠科学实现共赢的发展——


连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纽带之所以越拉越紧,是因为我们正面临多方面的共同挑战,只有依靠科学、携手应对,我们才能开创共赢的未来。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融合交汇,这既是人类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我们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只有更好更广泛地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科学技术提升人类文明和福祉。


特别是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诸多全球性难题,已对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我们需要更多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催生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提升公众科学素质,还可以帮助公众有效参与科学相关事务的研讨和决策,更好释放科技发展的正能量,推动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社会良性互动,从而为更好应对科技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共同的命运需要在传播科学上承担共同的责任——


科学只有被大众所掌握,才能真正成为历史前行的有力杠杆,才能真正成为人类进步的强大动力。科技人员既承担着创造知识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承载着传播科学的重要责任,广大科技工作者应更好承担起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使命。科技组织作为科学家的联合体,应在公众科学素质建设中更好发挥连接科技与人文、科技与社会的桥梁作用。


提升全球公众科学素质,需要每个国家的负责任参与。中国致力做全球公众科学素质提升的负责任参与者和贡献者。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走出一条以人民为中心、党全面领导、政府大力推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发展道路,2018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8.47%,在2005年1.60%的基础上大幅提升,已接近“十三五”规划设定的10%的发展目标,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虽然相对人口基数而言,中国科普事业已取得了不起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总体还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较为突出,让科学精神真正深入人心、彻底消除非科学现象和问题还有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更好发挥9100万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加大力度,持续攻坚,为提高全球公众科学素质作出中国应有的更大贡献。


从全球来看,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也已成为日益紧迫的重大课题。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一些公众、一些国家远未充分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福祉。我们期待,以这次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为契机,探索建立以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高为目标、卓有影响、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机制,加强知识成果流动共享,消弭全球科学素质鸿沟。


在人类命运的共同体中,没有谁是威胁,我们都是伙伴。让我们更好运用科学这一共通的“语言”,更好履行传播科学这一共同的责任,在共赢发展中求取人类社会价值的最大公约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