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找对人、做对事、求实效”
来源:王占华
2011-01-19 00:00:00
近年来,吉林市科协在中国科协和吉林省科协的帮助与指导下,认真贯彻实施中国科协“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计划,在吉林市委、市政府及市人才办的正确领导下,在吉林市外办、台办和外专局等部门的支持下,确定“找对人、做对事、求实效”的工作思路,搭建平台,积极争取中国科协和省科协的大力支持,紧密联系依靠我市各级党政企社群组织,努力做好海外人才与智力引进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由吉林省科协国际部与吉林市科协共同申报的“中国科协吉林石油化工专业海智基地”项目列入中国科协2010年度重点支持项目。由吉林市科协、科技局、发改委、工信局共同支持,由东北电力大学和吉林永大集团发起,由包括五大电力公司参加的29家成员组成的“吉林新兴能源与电力电子产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联盟”也于2010年9月17日成立,并得到中国科协、吉林省科协、吉林省科技厅等单位的高度重视,正在准备申报国家级创新联盟。2010年8月,吉林市科协被中国科协评为“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先进单位,仅有无锡和吉林两个地级城市获此殊荣。12月,吉林市科协获得中国产学研促进会颁发的“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并参加了中国第四次产学研合作高峰论坛。
一、坚持“找对人”,利用中国科协“海智计划”专家网络为吉林市引进高端科技人才
吉林市作为经济欠发达的东北地级市,高端科技人才相对比较缺乏,但是对于吉林市振兴老工业基地、破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难题以及支柱企业自主创新来说,又迫切需要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智力支持。用中油吉化公司原副总经理李崇杰的话来说:“现在吉化最需要的就是能够引进了解掌握现代化工业产业发展趋势与技术的高端人才,如果不能引进,引进智力也是一个办法”。针对这种人才供求矛盾,吉林市科协把引进人才与智力的视角从注重发掘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潜力,逐步转移到利用中国科协海智专家网络和全国科协系统人才网络上来。中国科协“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是由中国科协和35个海外科技团体、数百名海智专家共同发起于2004年2月启动实施的一项重大人才引进计划,主要目的是为了贯彻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吸引和组织海外科技工作者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实现报国志向,该项目是中组部实施的“千人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国内各省市开展海外智力和人才引进工作最重要的工作平台。
吉林市科协根据吉林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工作要求,深入重点园区、大学、企业调研,把握准确的人才需求,结合吉林市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要,通过申报中国科协海智项目、借力中国科协海智办网络和中国科协系统专家网发布项目需求信息等方式建立信息交流与工作渠道,有效地吸引了大量高端海智科技与管理人才来吉林市企业、大学、园区进行交流。仅2010年就有国内外知名电子信息、通讯、管理、化工等方面的61位海智专家到吉林市进行学术交流、科技咨询和考察,通过海智论坛、博士论坛和开展科技咨询交流服务活动,为吉林市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很多建议被企业采用。
二、坚持“做对事”,针对企业的现实需要引进海外人才智力
开展海外智力引进工作成本高、周期长、专业性强,需要更加注重有效性。这就需要“做对事”,否则不但浪费有限的资金,更会为以后的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也会影响到相关企业参与海外人才引进工作的积极性。为此,吉林市科协党组确定了“三满意”原则,即服务对象满意、上级满意、自己满意。具体而言就是按照服务对象的要求去设计工作方案和目标,按照中国科协和吉林省科协的资源制定工作方案,按照吉林市科协的资金和人员能力来推进工作。对于不是由服务对象明确要求的、主动提出的、明确表示意愿的项目,坚决不做。按照这一原则,吉林市科协根据吉林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举全市之力支持吉化做强做大,支持吉林市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项目建设,以及吉林市新兴能源与电力电子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的战略,在吉化研究院、吉林化工园区和东北电力大学、永大集团公司的领导提出明确合作意向后,积极组织动员海外科技专家、国内“两院”院士等科技专家,实现企业项目与海外人才智力的对接。这一做法得到了吉化和吉林化工循环经济园区、东北电力大学等单位的大力配合。仅2010年吉林市科协就为吉化和吉林化工园区引入6批次,总计31人次海智及国内知名化工专家。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3月,“智能电网建设与吉林电力电子产业发展论坛”成功在东北电力大学举办,英国斯特拉思克莱德大学埃文•安德诺维奇教授和东北电力大学校长穆钢教授分别介绍了智能电网建设的背景、技术支撑和主要瓶颈,以及国际、国内智能电网建设的基本情况;7月,由世界知名化工企业著名专家组成的中国科协“海智”专家考察团分别与吉化研究院和化工园区进行了座谈,对科研管理与化工园区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化建议,并被采纳;8月,中国石油化工研究院舒兴田院士一行八人与吉化合成树脂厂进行了有关项目的洽谈;同月,由吉林省化学会应用化学分会组织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吉林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吉林化工学院等省内五家重点化工相关高校科研院所海外归国专家与化工园区相关部门及10余家驻区重点化工企业进行科研和项目对接。
三、坚持“求实效”,解决服务对象的实际问题
开展海智科技交流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服务对象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一是把握国家和世界科技与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引进海外高端前沿科技人才,开展新兴战略产业论坛,开拓吉林市有关政府部门、大专院校、工厂企业人员的视野,及时了解最新科技与产业发展动态,提升吉林市科技与产业发展战略定位。吉林市科协为此分别引进英国政府科技顾问、苏格兰科学院院士、斯特拉思克莱德大学智能动态通讯系统中心埃文•安德诺维克教授在东北电力大学举办“物联网与电力电子产业发展论坛”,吉林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电力公司、省电科院、吉林市电力公司以及吉林省内与电力电子相关企业30余家单位参加。通过论坛了解了国家智能电网与国际发展的政策,以及吉林市企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机会。论坛的成功举办,促成了吉林市高新区聘请埃文教授作为科技顾问,为高新区的发展出谋划策。2010年5月,吉化研究院举办了“物联网与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海智论坛。由美国归国创业的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客座教授、吉林曼博科技公司总裁陈毓华以《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为主题进行会议发言,吉林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吉化研究院、吉化仪表公司等单位的领导与专家作了大会发言,提出“智慧化工”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方向;12月,台湾神农科技发展协会理事长廖树宏到吉林市与40余位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会长就农产品深加工与休闲农业的开发进行座谈,吉林市农技协与台湾神农科技发展协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实现资源共享。二是利用海智平台整合资源,争取更多科技与政策资源向吉林市倾斜。通过海智平台,吉林省工信厅科技处主动提出与东北电力大学建立“厅校合作”关系。2010年4月吉林省工信厅副厅长张毅专程赴东北电力大学调研,听取该校关于申报吉林省电力电子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情况汇报,并对开展“厅校合作”以及东北电力大学申报吉林省第二批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的请示给予充分肯定。双方于当月签署了“厅校合作”协议,并已上报吉隆科技和开元两个厅校合作项目,共获得80万元的资金支持。在吉林市科协的牵线联络下,吉化研究院也向吉林省工信厅递交了申报成立吉林省第三批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的报告。三是通过海智工作促进企业技术引进与招商引资。经过吉林市科协的沟通联系促成了东北电力大学与英国斯特拉思克莱德大学就科研与研究生培养合作协议和吉林市高新区吉隆科技有限公司与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技术合作协议的签署。为了更好的实现合作协议内容,吉隆科技与埃文教授成立了中外合资企业——吉林市扬华科技公司,共同研发推广有关物联网技术产品。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吉林市海智工作逐渐走上规范化、日常化的轨道,服务范围与领域不断扩大,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目前,我们已经有比较固定的专家队伍和成员单位近30家。吉林市科协定期与专家、成员单位联系沟通。2010年3月,吉林市科协与中油吉化研究院领导班子成员在吉化研究院召开吉林市科协与吉化研究院人才引进交流合作研讨会,双方总结了近年在人才引智与交流合作方面的经验体会,研究新情况,探讨新问题;4月,吉林市海智工作基地年会召开,吉林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外事办、市台办、龙潭区、化工园区及吉化研究院等海智工作基地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共同总结基地发展经验,谋划基地发展方向。
展望未来,海智工作还将紧紧围绕吉林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在吉林市委、市政府领导支持下,通过吉林市相关部门及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贴近基层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中国科协吉林石油化工特色海智工作基地”和“吉林新兴能源与电力电子产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联盟”两个平台的作用,以“十二五”科学发展,产业调整战略为指针,着力做好三个基础工作,开展三项工程,努力实现吉林石油化工专业海智基地获得国家授牌,成为国家级海智工作基地。一是以建立吉林石油化工科技人才库为标志,做好人才资源基础工作;二是以建立吉林石油化工海智网为标志,做好信息交流平台基础工作;三是以建立吉林石油化工海智基地领导机构为标志,做好运行体制与机制基础工作。同时,要重点推进人才和智力引进工程,科技学术交流工程和技术攻关和决策咨询工程,开创吉林市海外智力引进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