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来源: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

2013-03-12 10:02:21

  
  伊通县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创建于2006年。几年来,足迹遍布全县15个乡镇,184个村,为汉族、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锡伯族、瑶族、苗族、门巴族、白族、壮族、土家族、高山族、彝族等14个民族科普服务,行程15000多公里,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普宣传,举办科普展品展示210余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科普讲座1125场,科普展览130次、宣传挂图2400多张,开展义诊63次,共编印科普读物6本、印刷18000册;编科普宣传册9本,印刷41000余册;印刷科普宣传单10万余份,编辑科普光碟11集,刻录11000张,发放到广大农民和民族群众手中,累计受益群众达244000多人次,取得了公众受益、社会认可的可喜成绩,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瞄准产业发展需求,科技培训抢在前
  
  民族科普工作队瞄准产业发展为科普培训重点,以促进农村建设、农业增收、农民提高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长期深入到乡镇、村、组、农户,扎实有效地开展科普宣传、科技培训、实用技术推广、示范引导、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形式、多渠道、多内容的少数民族科普活动,通过走出去、沉下去、请上来等方式开展科技培训。一是在全面开展农村科技培训中,结合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聘请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经常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培训工作,积极推广了AAA级绿色水稻栽培技术、玉米单种密植高产栽培技术、水稻节水栽培技术、玉米秸秆青贮等技术,并通过专家讲座,“大王”、“能手”传授,技术人员咨询,科研部门培训,生产厂家示范等一系列有效地科普活动,使广大农民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术,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二是针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创业技术指导培训17期,培训800余人次,印发农村实用技术资料1000余份(册),帮助160多人实现创业就业愿望。三是围绕支柱产业发展开展技术培训。深入乡镇村组、田间地头大力开展科技培训,举办种植业、养殖业、大棚蔬菜等方面培训80余场次,培训人数达23500余人次。通过对农业主导产业的技术培训,为伊通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技术保障,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抓住科普基地建设,示范辐射为前导
  
  2007年,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协同伊通育强种业协会与吉林农大在育强种业生产基地建立了《吉林农业大学科普教学实践基地》,促进科研院所和农业基地联手,使更多的教授、专家学者带着技术、带着成果、带着信息到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自基地建立以来,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科院已多次派出教授到基地开展培训、咨询、指导工作。到2012年底协会已发展组建7个专业技术分会。发展会员2350户,带动农户5500多户。玉米制种主推“伊单2”、“吉单32”、“吉单48”、“四单188”等品种,推广面积达21450亩,年产优良玉米种子5000吨,销往吉林、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市。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条件下,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积极探索建立教学、科研、科普联动机制,激励更多的科研人员、专家学者带着技术、带着成果、带着信息到农村、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使农村、社区的科普工作形式更加新颖,内容更加丰富,力度更加强劲,效果更加明显。几年来共邀请省、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达184人次,邀请优质种肥生产流通专家、技术人员277人次,他们带着技术、信息、科研课题、科研成果到乡镇、农村、社区进行科普讲座、科技咨询、技术指导,使广大农民、社区居民学有理论、学有信息、学有目标、学有成果。
  
  科普工作队还围绕农村产业发展要求,以养殖产业示范项目建设为载体,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引导广大农户走规模化经营之路。伊通满族自治县在历史上游牧民族为多,擅长养殖业,特别具有养牛、驯鹿的传统习惯。但在发展产业中都始终延用着传统的饲养习惯,制约了饲养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改变传统的饲养方法,减少饲养成本,提高饲养业的经济效益,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组织科普讲师团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致富大王、能手,深入农户家中推广先进的玉米秸秆糖化饲料、圈养冷配等养殖技术,引进西门塔尔、夏洛莱、利木赞等世界优良品种,应用三元杂交技术改良当地品种,提高肉牛品质。近年来,通过杂交技术改良品种,生产杂交牛182万头。养牛业的崛起,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先后建立起了1800多个经纪人队伍,促使伊通县黄牛生产成为我国北方非牧区最大的黄牛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达70多万头,到2012年底全县黄牛存栏83.8万头。伊通县还是清代时期的皇家鹿苑,满族群众养鹿有着悠久的历史。为打造伊通的鹿业品牌,提高养鹿及鹿副产品的经济效益,科普工作队积极扶持吉云鹿业协会,发挥产业龙头作用,聘请吉林农大、吉林左家特产研究所等院所的专家教授,从改良品种入手,协助鹿业协会引进先进的人工授精技术,帮助培养自己的科技人员,经过对比筛选,引进了优良的天山马鹿种鹿提取精液,开展人工授精繁育,改良鹿群品质,增强经济效益。在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的不懈努力下及鹿业协会的试验示范,使这一先进技术在养鹿户中逐渐推开,使母鹿的受孕率由过去的78%提高到92%,鹿群品质有了较大提高,鹿茸产量成倍增加,提高了养鹿业的经济收入,激发了广大养鹿户的积极性。2012年全县鹿存栏12万只。同时,带动了其它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如养牛、养羊、养猪、养禽业也稳中有升。2012年,全县羊发展到25.5万头,猪发展到124万头,禽类发展到7825万只。我县畜牧养殖业呈现出快速高效发展的强劲势头。
  
  定准科普服务航向,用实干换取实绩
  
  几年来,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针对五类重点科普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服务活动。组织送医疗卫生下乡15次,为3600多名农民和农村妇女免费诊治疾病。组织文化下乡、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210多场,观众累计达51000余人次。为党政领导、机关公务员和农村乡级干部开展科技讲座、科技培训和法律知识培训17期,全县参加培训的干部达4100多人次。2010年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还邀请回伊通老家探亲的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为伊通干部作了一场科普报告会,全县有600多名干部聆听了报告,吉林省民委和四平市民委的领导还专程来伊通参加报告会。另外还会同县科技馆开展了科普大篷车进校园、青少年“大手拉小手”、科技创新大赛和科技艺术大赛等活动。使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寓教于乐,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欢迎和喜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认真抓好“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深入农村,进行调研,会同县农办、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等部门逐村考察,确定了29个试点村,并制定了伊通满族自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普试点检查验收标准,为评选出的先进村挂上了“科普活动站”的牌子。为使试点村能真正发挥作用,起到示范作用。积极协调文化、新闻出版等单位以及上级科协、相关部门、文化企业等,求得支持和赞助。几年来共募集科普图书5万多册,在新兴乡、靠山镇、福安街道等地建立科普图书室7个,为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除给试点村送去了科普图书、科普光碟和科普挂图外,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还帮助试点村制定了各项工作制度,并与所在乡镇一同指派专人负责,落实包保责任制。并创建出农村各类科普示范典型13个,其中科普示范乡镇3个、科普示范村4个、科普示范基地2个、科普示范带头人2个、优秀农技协2个,这些典型在全县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多年的辛勤汗水,浇灌出了累累的果实。伊通科协民族科普工作队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赢得了许多荣誉。2007年、2009年被四平市科协评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被省科协评为全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被四平市科协评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2011年被省科协、省财政厅评为“科普惠农兴村”先进集体,2012年被省科协评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在四平市科协开展的“实施四项科普工程,推进农村科普创新”活动中,获得综合评比第一名。(伊通县科协供稿     编辑:石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