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吉ICP备案号18002506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667号
来源: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
2013-10-31 16:12:47
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乡蒙古族退休干部张树森,从2004年初退休后,为了改变当地百姓科技意识淡薄的状况,十年如一日,让科技走进农村,把科技带给百姓,让百姓走进科学,让百姓科技致富。“开辟新田园,种下科技种,人勤地不懒,郁郁绽奇葩。”——这是对张树森为百姓搞科普工作的写照。十年来他在市县科协部门的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他采取创建“报吧”,培养科技示范户,组织科普服务队,创办科普“110”,搞好科普宣传……他成为全乡百姓科技致富的“好帮手”,让百姓腰包逐渐鼓起来。
一、创办“科技报吧”
坐落在科尔沁草原深处的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乡,由于地域偏僻闭塞,造成全乡文化教育工作相对滞后,各族群众了解外部世界的渠道很不通畅。当时由于这里各族群众科技意识淡薄,每年种地“随大流”,养畜“随大帮”,靠古老生产方式生产,阻碍了这里各族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生活。2004年初,张树森从乡政府退休,凭着他在乡文化站和乡政府多年从事基层工作的经验,他想到要想改变这些状况,必须要发挥先进科技文化的作用。作为一名老党员,他顺应农牧民求安、求知、求富、求乐和求健康的心理需求。当时他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举动,收回了家里两间150平方米年租金7000多元的门市铺面房,自己又拿出了5万余元,订购了60多种报刊,购买了3000多册科技等图书,还购置了桌椅和书柜,开办了一个“科技报吧”,免费向当地群众开放。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每年全乡有4000多人次来这里学习,“科技报吧”成为当地各族群众学习科技文化、学习法律知识的阵地。
二、“科技报吧”的绿洲效应
“一天不看报,种地不牢靠”、“一天不读书,心理不舒服”——这是当地农民自编的顺口溜儿,说的正是张树森自费开办的供全乡人们学习的“科技报吧”所产生的“绿洲效应”。包拉温都蒙古族乡离县城100多公里,新兴的“报吧”逐渐成了农牧民种植养殖的信息窗、晴雨表、指南针,不管碰上啥难题,都到这里找答案,每天村民群众三五成群的来到“报吧”学习。五道营子村蒙古族青年齐连喜,是“科技报吧”里的常客,他从这里学到了快速养牛实用技术,于是他从2006年开始,每年春天买回50头左右小牛,按照书报上介绍的饲养方法,经过6个月的短平快饲养,每头牛纯挣1千多元,每年收入6至1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有20多名青年来“科技报吧”学习,也开始购进小牛进行短期饲养,收到很好的经济效益。现在到张树森的“报吧”,可以看到各种图书、报刊、远程教育、电子图书、上信息网,科技图片、科技文化影碟、文物和书画展等文化活动。农牧民通过来这里学习,素质在不断提高。2010年初到2012年末,全乡有466位老农牧民转变观念,让权给有科技头脑的青年人,地里种啥和圈里养啥让子女做主。迷子荒村汉族男青年张贵龙和蒙古族女青年安凤英是夫妻,以前因为张贵龙迷于赌博,小两口经常闹矛盾。自从2009年秋天他们经常来学习,张贵龙戒掉了赌瘾,学习种植葵花技术,年收入10万余元;安凤英学习养羊技术,养70多只品种羊,年收入5万余元,家和万事兴,小两口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几年来像张贵龙一样的青年家庭在“科技报吧”学习,成为“科技致富鸳鸯”的有66对。全乡人均收入从2005年的2300元增长到2012年的6000元,年年创历史新高。由于“科技报吧”受到欢迎,因此群众赞扬“报吧”说:“小小‘报吧’别看小,里里外外都是宝,科技指引致富路,小康路上干劲高。”
三、培养科技示范户
张树森每年都培养2户科技示范户,到2013年全乡有27个科技示范户,他们中有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和其它业。其中迷子荒村村民庄希才,他家是张树森培养的科普示范户,他在张树森指导下,把7公顷盐碱地,通过3年多时间改土造田,变成良田,他又在张树森的帮助下,购进品种羊,走上种植业养殖业并举的致富路,年收入10万元以上;成为全乡村民群众学习的榜样。半拉格森村青年农民周世新,是张树森培养的示范户,经过他和州世新共同调查市场,把周世新的12公顷耕地连续几年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为粮食和经济作物比例2:10,之后他帮助周世新选种玉米“吉单35”,绿豆选用“白绿6”,葵花选用“美葵”等优良品种;他曾从2009年开始,连续4年多次到周世新家,坐在炕上或到田间传授种植技术,送科学种田资料;使周世新掌握了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科学技术,连续4年世新的玉米、绿豆和葵花获得丰收,每年纯收入已达10万元以上。张树森负责养羊专业户国旭,从2010年初他开始帮助把户国旭家养的40只杂牌养进行淘汰,选用市场看好、繁殖快的小尾寒羊做基础羊,购进40只进行舍饲饲养,之后他对户国旭传授舍饲养羊技术、羊病防治、育肥技术;户国旭按着这些方法进行饲养,羊像滚雪球似的发展起来了,到今年已发展120只,户国旭靠养羊业每年收入6万多元。2009年初张树森帮助迷子荒村养猪专业户安海鸽家发展庭院经济。他帮助安海鸽自制发酵饲料喂猪,使猪毛管亮,长得快,患病率低,安海鸽连续4年靠卖肥猪和卖仔猪收入3万多元。迷子荒村果树专业户曲凤江家的5公顷果园,杏树和沙果树年年坐果率低,影响产量和收入,有一段时间他们想把果园毁掉。2008年春天张树森知道了,制止了他们毁掉果园的想法,他早年学过果树栽培,还经营过果园。他去曲凤江家果园考察,原来是因为果树品种差、果树花期授粉率低和多年不修剪造成的。他向曲凤江传授了果树改良嫁接、人工授粉和果树修剪等技术。曲凤江把学到的技术用到果树上,结果2009年5公顷果园收入1万多元,是几年前收入的5倍多,以后几年他家果园连年高产,使曲凤江家成为全乡果树示范户。张树森2012年指导迷子荒村示范户王富林种植黑瓜籽和甜菜,使1公顷收入2万多元。震动周围众乡邻。老科协会员陈付春指导示范户许琴种植绿色蔬菜和白萝卜,获得高产,又畅销,震惊四方。五道营子村蒙古族青年农民韩志勇,张树森从2010年开始帮助他科学养羊和科学种植,每年去他家帮助4至5次,从帮助前年收入2万元,到帮助后连续3年每年收入15万元,韩志勇富裕后,向乡邻们介绍经验时候说:“只要和科技人员面对面地学,才能和财神心贴心的富。”2012年全乡20多户科技示范户,户均收入6万元,是普通户的1.5倍。张树森根据自己所掌握专业,对所负责的示范户,首先和示范户选准致富项目,紧盯市场,抓住绿色、特色发展生产。这20多户科技示范户,在张树森的帮助下成为我乡的科技致富的“领头羊”和排头兵,带动全乡百姓科技致富奔小康。
四、办好科技之家
在2005年初,张树森在自己的“报吧”内,创办了“科技之家”。当年订购64份报刊,5000多册科技书籍,每天农牧民三五成群地来这里读书看报,学习科学技术。改变了这里过去农牧民种地随大流,养畜随大帮的旧习,农牧民把从“科技之家”学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全乡科学种植业和养殖业致富的排头兵庄喜才、齐连喜、杨洪伟、周世新、王勇和王旭东等20多名农牧民,都是这里的常客。农牧民在这里可以看到各种科技报刊、图书,还可以看到科技图片、影碟、远程教育电视和参加各种科普活动,各个受益匪浅。有时还在科技之家演有关科普方面的文艺节目,吸引人们来观看。张树森创办的科技之家在除夕之夜搞活动的场面,在2010年2月17日(正月初四),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吉林电视台连续4年在“吉林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之后国内多家报刊和省市县报刊给予介绍,使小小的“科技之家”成为全国闻名的大课堂。全乡其它村的老科协的“科技之家”活动也很红火,使“科技之家”成为当地农牧民科学种植养殖生产的信息窗、晴雨表、指南针。每年有上万人次的农牧民来到全乡各村的科技之家学习、咨询、交流经验,使科技之家成为农牧民学习科技文化的重要阵地。因此在2005年12月30日,张树森创办的科技之家,被白城市科协评为2005年度科普工作先进单位。
五、组织科普服务队
2008年3月,乡里成立老科协,张树森被选为老科协副会长,张树森把全乡的老兽医、老农艺师、老医生、老劳模和种养殖能手16人组成乡科普服务队。经常组织服务队下村屯,为农牧民服务。在春季下乡时,帮助农牧民在“变”中寻富路。一是在农业产业结构“变”中,发展市场畅销的杂粮、杂豆、油料和优良品种牛、羊的五大产业,掌握五大产业中转变方式,朝着绿色、特色上找出路,进行转变产业结构;二是帮助农牧民在观念上“变”,随着农牧业产业的升级,农民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要越来越强,紧紧抓住无公害这一主题,形成产、加、销一条龙,2009年本乡建立起3个电筛子精选站,3处葵花加工厂,形成产、加、销一条龙;三是抓住农产品营销方式在变,通过订单和客商直销搭起产销桥梁。把客商引到乡里对面交易。在这“三变”中,乡老科协起到主导作用,使全乡80%的农户获益。因此,半拉格森村农民李兴福高兴地说:“科普服务队帮助我们进行‘三变’,给我们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尤其在春夏秋农忙季节,科普服务队为农牧民出诊忙,每年为全乡农牧民出诊上百次。2012年5月,半拉格森村2公顷玉米地发现了蚜虫,请乡老科协张树森老师前去,他帮助孟庆祥用抗蚜威2000倍液喷施,很快消灭了蚜虫,之后张树森又帮助他周围其他5户村民的玉米地用同样的办法消灭了蚜虫。乡老科协根据市场行情为农民在种植养殖结构上进行“把脉、开方、配药、治病”,每年都为上百户农牧民出谋划策,提供信息,推广种植养殖方面的品种和经验。科普服务队把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带给百姓,走到哪里就帮助那里的农牧民改进生产技术。在4年中,先后向农民传授3260项(人次)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向牧民传授1910项牧业发展技术;向林果农传授36项有关林业和果业科学技术,使百姓收入增加,成本下降。因此百姓一看见科普服务队来了,高兴地喊出:“科技财神来了!”
六、创办科普“110”
2012年6月5日上午9时许,张树森创办的“科技之家”屋里热线电话响了,是迷子荒村农民姜文从田间用手机打来的,他说他正想为玉米进行化学除草,问苗期化学除草应注意什么?张树森接了电话,他说:“一是无论土壤封闭处理还是茎叶处理,土壤干旱时小浇一些水效果好;二是严格按使用说明,不得随意增减药量;三是田间施药应选无风无雨天,在下午4时后进行为好……”树森共讲了十项注意,姜文都记下来,结果把施药时间从上午改变施药时间,收到很好效果。从年初开始,为了方便群众,在张树森“科技之家”屋内设2条科技“110”热线。电话设立后每天都有百姓打来热线,问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在场的科普服务队一一负责解答。从2008年6月至2012年末,共接到2800多人次打来的热线电话,有些科技问题一时解答不完全,科普服务队人员向省市县专家请教,之后再回答,因此群众说科普110办得好,田间地头有指导。
七、搞好科普宣传
乡老科协每年都编写科普资料,4年中编写《果树咋防病虫害》、《打瓜高产栽培技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和《牛羊防病20问》等20几种科普资料,每份资料印几百份,发给对口农牧民。还利用赶集日,摆摊开展科技咨询,共解答6000余人次。还组织科普服务队队员梁海清,他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力格尔”继承人,他用“乌力格尔”演唱形式进行科普宣传,共宣传5次,观看群众达350人次,把一次次科技大餐送给乡邻们。张树森还在“科技之家”展室举办“果树栽培图片展”,展出图片110幅,有230人次全来观看学习,张树森还在科技之家举办科普书画展,乡党委书记、乡长,各村负责人和农牧民近百人,送来作品,有500多人次前来观看,使参观者即受到科普的教育,又陶冶了情操。从2008年5月份到2013年4月,乡科普服务队成员哈斯巴根,不顾自己年近七旬,身体多病,根据自己几十年的“赤脚医生”行医经验,每年都到学校讲手足口病、非典、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炎和肺炎等疾病的防治方法,又向学生家长提供防治上述病的验方16个。他还向养羊专业户提供防治布鲁氏杆菌防治方法31次,并告诉养羊专业户,这种病是血液传染,禁止手破了摸羊;禁止在羊身上摘苍耳……。经过乡老科协宣传队连续4年的工作,家家都有科技信息资料,家家都有致富项目,家家都有科技“明白人”。从2008年科普服务队建立后,在市县老科协和科协组织的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在全乡农牧民生产中开展5项科普活动,使活动成为农牧民在生产中的“加油站”、“充电器”;使我乡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全乡人均收入从2007年的2500元,乡老科协建立后的2008年人均收入3200元,2009年收入3800元,2010年收入4300元,在今年大灾之年又获得好收成。全乡农牧民今年人均收入可达到4500元,比去年增加200元,因此全乡农牧民纷纷赞扬乡老科协说:“咱们富了,应给科普服务队记一功!”
张树森还完成了《包拉温都乡志》的编撰工作。2009年12月,根据市政府办的文件精神,张树森担起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东北草原民族乡志资料丛书》的《包拉温都乡志》的编撰工作,经历一年多时间,编撰60余万字。2010年11月9日,市志办组织省市专家审稿验收,验收合格准予出版,并给予很高的评价说这是全国第一部少数民族乡乡志,意义重大。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亲自为乡志题写书名。几年来,乡老科协集体和张树森个人,多次受到各级领导部门的表彰。2008年12月12日,乡老科协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老科协先进集体”称号,同日张树森同志被授予“全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09年9月29日张树森同志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胡锦涛总书记同他握手合影表示祝贺,吴邦国委员长亲自为他颁发奖牌,10月1日又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参加建国60周年庆祝观礼。(贾继昕 编辑: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