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吉ICP备案号18002506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667号
来源:
2023-02-07 16:43:31
人物简介 邢继,1964 年 10 月出生。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华龙 一号”总设计师、核电站研发和设计技术分领域首席专家。 致力于核电工程的设计研究及管理工作。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2015 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 物”“最美奋斗者”、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被评为 2019 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
中国核电发展了几十年,一直在“跟跑”,而邢继主持研发的“华龙一号” 实现了“并跑”!这标志着我国压水堆核电技术实现了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邢继为我国压水堆核电技术创建自主品牌、实现系列化和跨越式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值得我们铭记。
瘦高的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斯文儒雅,这与他设计的核电站形成了鲜明对比:只需 30 吨核燃料,一座百万千瓦级的核电机组通过核裂变方式释放的巨大能量,可以满足中等发达国家 100 万人一年生产生活用电。
从秦山核电站到大亚湾核电站再到岭澳核电站,今年 55 岁的邢继参与了我国近 30 年间所有核电站的建设。
第一志愿考入哈船院
1964 年,邢继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的一个教师家庭,父母都是大学教师,少年时期的邢继喜欢艺术,从小擅长画画。
邢继之所以没有在高考时报考艺术院校,其实是因为他从小的另一个兴趣爱好,这个爱好甚至让他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
“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从小就对国家的军工事业的发展,特别对武器装备就感兴趣,会用非常有限的零花钱去买军事装备方面的杂志,这跟后来我选择职业还是有点关系。”
邢继认识的一个学长就读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每次放假回来,学长都会和邢继聊起学校的军事化管理、学习生活以及许多校园趣事,这让本来就痴迷于军事的邢继十分羡慕,同时也对这所学府十分神往。高考时,邢继毅然决然地报考了哈尔滨工程大学作为第一志愿。
“第一志愿报考就是这所学校。”1983 年 9 月,邢继如愿以偿地迈入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就读核动力装置专业。
三级跳:核电的引进消化吸收之路
1987 年,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核动力装置专业毕业后,邢继被分配到北京核二院(中国核电工程公司前身)。
中国的第一个核电站,也就是秦山一期三十万千瓦机组。几乎与建设秦山一期核电站同时,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也在同步建设。当时刚刚走出大学校门不久的邢继,便有幸参与到了这项核电工程建设中。“大亚湾核电站其实我们更多的是在学习,在看核电发达的这些国家是怎么去建设一座核电站。”
从秦山核电站到大亚湾核电站,再到岭澳核电站,我国在核电建设上实现了三级跳的跨越。但是我们能不能够靠着自己的实力,建造一座从设计到建设都完全自主的百万千瓦级的核电站,这不仅是关心我国的核电发展的许多人心中的疑问,更是摆在像邢继这样的中国新一代核电工程师面前的严峻考验。
作为一名中国的核电工程师,“自主”这两个字是他早就坚定的人生梦想。在经历了秦山二期核电站和岭澳二期核电站等我国自主设计核电站建设后,建造世界先进水平的、完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站的梦想,深深驻进邢继心里。
20 世纪末,当国家提出百万千瓦级核电要实现完全自主化的方向时, 邢继和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177 堆芯”“双层安全壳”“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设计理念”等技术方案,一点点搭出了华龙一号的“骨架”, 最终使其成为中国核电的名片。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邢继说:“如果你能沉下心,认真对待你所从事的职业,就会慢慢感觉这是一件有趣的事,也会在行业得到一个很好的发展。”
对标世界最严格的标准
在同事眼中,追求至美的理念,融入了邢继的血液。安全壳是核电站安全系统第三道屏障。2009 年,CP1000(华龙一号前身)被要求尽快上马, 单壳还是双壳,大家有分歧。
专家讨论会上,双方争执不下时,自认嘴拙的邢继,翻开笔记本,念出了思虑良久的一段话:“我们能够深刻地理解到这件事情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也非常珍惜有这样的机会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核电站,同时更知道它的重要性……我们要坚持采用双层安全壳这样一个方案,我认为这个方案能够点燃设计人员的创新热情和激情。”停顿一两秒后,会议室里响起了掌声。所有人被邢继的激情征服、点燃。
粗略统计,核电涉及 80 个专业,设计中要充分假设各种可能性,然后针对不同的假设事件采取措施,并且措施必须是多样化的,不会因为某个措施故障导致系统全部失效。正因如此,核电站设计中要考虑的问题非常复杂。
2011 年,福岛核事故给华龙一号示范工程按下了暂停键。为吸取事故教训,国际上要求三代核电要满足 0.3g(高于常规 8 级)抗震能力的设计。华龙一号应急柴油机的配电柜是从国外进口的,但满足不了抗震要求。有人提出,能不能把要求稍微降低,而这完全满足国家核安全局要求。“我们考虑到这是示范工程,必须全面示范抗震能力。”邢继说,最终通过国内企业共同攻关,满足了要求。邢继的坚持,为华龙一号实现国际先进三代核电站指标奠定了基础。
“在核电站建设投资上,一半的投资不是用来发电,而是用来保证核安全。”在邢继看来,如果没有较真的精神,可能失去的不仅仅是华龙一号, 还可能影响核工业未来发展。
希望未来不会将核电与安全风险挂钩
2015 年 5 月,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凝聚了几代中国核电建设者的智慧和心血,也是华龙团队十余年的创新成果。
由于是首堆,不可预知的风险众多,压力大到无法释放时,绘画成为邢继解压的重要方式。“如果说运动是年轻时的爱好,我想绘画将来可能成为退休后的爱好。”但邢继说,自己对技术的兴趣,不能算是爱好,更多是出于职业习惯。
“我经常和年轻工程师们讲,要抬头仰望星空,要对科技保持敏感, 并且不能局限于核领域的动态,更要关注未来科技发展方向,可能对核工业产生什么影响。”邢继最大的愿望,是通过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努力,以及更多科普,未来提及核电,人们想到的不是安全风险,而只是一种特别高效的能源。
为提升我国在世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地位,与实现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转变,邢继和他的华龙团队依然走在前行的路上。
文章原载于搜狐号《学术桥》文章 2019 年 8 月 11 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