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媒体关注省科协驻创业村工作队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来源:白城日报

2022-11-21 11:39:44

11月14日,白城日报刊登报道了《又是一年粮满仓 科技助力富乡亲—省科协驻洮南市呼和车力蒙古族乡创业村工作队科技兴农纪实》,对省科协驻洮南市呼和车力蒙古族乡创业村工作队进行了全面报道,全文如下:

 

图片1.png


又是一年粮满仓 科技助力富乡亲

 

——省科协驻洮南市呼和车力蒙古族乡创业村工作队科技兴农纪实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势必离不开科技支撑。

 

无论是前几年的脱贫攻坚任务,还是现在的乡村振兴工作,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力量。在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坚持科技赋能、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农民方面,省科协驻洮南市呼和车力蒙古族乡创业村的工作队作了大量的工作。驻村干部更是以“真想”“真干”“真管”助力乡村振兴,成为脱贫户的贴心人、广大村民的“好参谋”。

 

“如何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在政策支持下让科技成为乡村振兴提质增速的重要路径和手段,是问卷,也是答案。”现任驻村第一书记尉秀玲说

 

省科协的驻村工作队先后有四任第一书记,每一任书记都是来了就扎根、扎根就干事、干事就干实事,让创业村受益、让村民们尤其是脱贫户增收致富,认真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工作队刚开始进驻村里时,发现村集体经济很薄弱,而村民各户庭院面积都很大,却没有有效利用起来,更没有形成持续稳定增收的特色产业。工作队第一任书记金中伟了解情况后,便反映给省科协领导,经过领导和农技专家的多次论证和研究,最终为全村所有农户以庭院为单位建设一栋冷棚,为村里投资建设了4栋冷棚,就这样95栋冷棚拔地而起。农业专家的技术指导也随之跟上,创业西瓜、香瓜和蔬菜种植产业得到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村民每年平均增收3000元以上,村集体每年增收2万元。庭院经济成了创业村的特色产业,创业西瓜也打响了品牌。

 

村干部王占福向记者介绍,以前创业村村部的条件简陋,冬天在村部办公都冻手。省科协包保创业村后,投资60多万元建成了36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现在,村部宽敞明亮,洗手间都在屋里。省科协为村里建成1000平方米文化广场,装备了科普图书室和科普e站,提供了大量科普宣传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还为乡里建起中学科技馆和小学科学工作室,并筹集了一批书包和科普教具。

 

驻村工作队加强引导,通过网络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充分利用科普设施开展科普活动,帮助村民下载“科普中国”APP,让“科普中国”成为村民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网络平台。

 

省科协投资建设的4000延长米围墙,更是与别的村形成了鲜明对比。科普墙上,大到前沿科技小到农业种植技术,村民一目了然,随时随地提升着村民的科技意识,为科技兴农提供了环境氛围。到如今,为了加强对创业村在技术、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投入,省科协已累计向创业村投入帮扶资金400多万元。

 

7年来,驻村工作队为做好帮扶工作,克服了来自工作、生活和家庭的诸多困难。第二任第一书记王新安无暇照顾患病妻子和上学无人接送的儿子,却为创业村和科技专家架起了科技助力发展的“金桥”。

 

“农民最怕的就是作物、家畜生病,我们请来了农业专家,解决了他们‘担惊受怕’的‘大问题’,充分发挥了省科协的专家聚集、人才荟萃的优势。”驻村工作队员于洋说

 

有技术才有底气,要不然,哪敢投资?尤其是养殖业,老话说,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而在创业村,家有万贯带毛的也算。

 

刘成杰是创业村增收致富的典型,以前,刘成杰总想扩大家里的养殖规模,可听闻牲畜得病就容易连窝端,吓得他总说“等等看”。

 

驻村工作队进村后,一拨又一拨的各级农业专家到村里举办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原本就对养殖业跃跃欲试的刘成杰再也不等了,他觉得有专家给保驾护航还怕啥。于是,他贷款买了10头奶牛,随着规模不断壮大,现存栏奶牛40头,又引进了荷兰花奶牛。刘成杰家也成了驻村干部的重点“保护对象”,这些牛一有个“风吹草动”,驻村干部比刘成杰还紧张,经常有针对性地找专家对刘成杰进行一对一指导、给牛会诊,刘成杰科学养牛成了村里最大的养殖户,年收入百万元。像刘成杰这样的养殖大户在创业村有5户,都是在省科协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真正走上了科技养殖之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脱贫户王淑兰的女儿患了严重疾病,治病负债80多万元,现在通过科技育苗,年收入可达20万元。采访中,王淑兰把“我姐”挂在嘴边,这位“我姐”就是省科协驻村第一书记尉秀玲。尉秀玲已不年轻,作为一名已经57岁的女同志,放弃省城优渥的生活来到创业村,完全出于一名党员干部心中对党的事业的坚定与执着。

 

尉秀玲每天奔忙于田间地头、各家各户,知脱贫户冷暖、晓众乡亲喜忧,想尽一切办法帮村民解决实际困难,目的只有一个,不让一个脱贫人口返贫,让创业村富起来。

 

带着这样朴素的念头,尉秀玲一干就是4年,对脱贫户的情况了如指掌。王淑兰家的大棚适合育辣椒苗,唯一缺的就是资金和辣椒疑难杂症的防治技术。尉秀玲了解情况后马上帮助联系相关信贷机构,解决了贷款问题。自2019年开始,王淑兰不但种植了20多公顷辣椒,还种植了小凤西瓜、玉米、花生。尉秀玲找来省里的农业专家,指导农户怎么提前用上杀菌剂,确保辣椒不生病。

 

一入秋,尉秀玲就通过各种媒体和门路帮助王淑兰外销辣椒,如今王淑兰家的辣椒已远销到贵州、沈阳等地。

 

71岁的村民李桂华,家里有两位患重病的家人,需要李桂华来照顾。了解李家情况后,省科协第三任驻村书记刘宇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老李家,一年仅政策性补贴就近万元。李桂华除了大棚种植,还在院里种植玉米,两项加一起也有近万元收入。记者问老人,70多岁了为啥敢用大棚种瓜?老人说:“省里专家总来教我们,村民无论岁数大小一听就会,现在我们家的日子比以前强多了。”

 

“这是一支听党指挥的队伍,在省科协四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接续带领下,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为创业村村民富起来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呼和车力蒙古族乡党委书记白英林说

 

省科协注重发挥科协学科齐全、人才荟萃的组织优势,广泛集合各方科技力量和科普资源,组织专家到创业村开展科技培训、科普宣传以及健康讲座、义诊等活动。每年9月,省科协出资组织创业村种养殖大户和村干部前往长春参观农博会,学技术、见世面;还在2021年组织13名果树种植户,赴永吉县龙顺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参观学习果树的先进栽培技术。

 

今年,驻村工作队还邀请吉林农大园艺学院教授王连君来到创业村,对选定产业项目进行田间技术指导;邀请永吉县龙顺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技术人员,为创业村的林果种植户现场讲解果树田间管理技术。

 

今年9月23日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省科协领导的带领下,一批农业、医疗等领域专家来到呼和车力蒙古族乡开展“庆丰收、迎盛会、惠农民”主题科技服务活动,为当地农民提供种养殖技术指导,开展专题讲座和专家义诊活动,为农户们答疑解惑,并向创业村捐赠了防疫物资、科普书籍等。

 

对于省科协驻村工作队的工作,当地党委、政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认可。在工作队的指导和打造下,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创业村发展特色产业,被评选为市(县)级优秀科普示范基地。目前,村里已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10人,科普示范户20户。创业村多次被评为市(县)级脱贫攻坚先进村;2016至2018年度获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驻村工作队和队员先后获得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吉林省脱贫攻坚贡献奖”、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成为洮南市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

 

科技创新如春风化雨,润泽乡村大地,省科协正坚守在乡村振兴的最前沿,为实现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目标奋力拼搏着,以科技助力,绘就美好振兴蓝图。

 

来源:白城日报

 

责任编辑:侯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