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积累,让梦想变成现实

来源:本站

2024-01-16 10:16:46

在哈工大十年的学习时光

他与自主汽车工业共同成长

他不仅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汽车人”

更用所学所长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作为团队车载能源方向组长

他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把脉

带领团队在电池管理领域努力攻关


获评校2014届“优秀硕士研究生”金奖

黑龙江省高校“三好学生”

校“优秀学生干部”

校2022-2023年度“十佳英才”


让我们一起了解哈工大威海校区

汽车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生

杨博文和他的“汽车梦”

2.jpg


01

始于兴趣,忠于热爱


杨博文来自于吉林省长春市

这里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热土

从小成为“汽车达人”的想法

就在他脑中生根、发芽

在高考填报志愿时

他坚定地选择了

哈工大威海校区的车辆工程专业


他跟室友说

“我要设计最炫酷的概念车”

通过自学建模软件

他着手把心中构思的想法实现

反复打磨的设计作品

在第二届“潍柴动力杯”

汽车创新大赛上

获得山东省一等奖


1.jpg
获奖作品“Hydro-gear氢能源概念车”

不满足于汽车造型设计

他更希望深入到汽车的“灵魂”

电控系统


本科学有余力

他把课业以外的大部分时间

都用在了课外创新和科技活动

大一寒假便开始自学

单片机和C语言

大二刚加入王大方老师的课题组

就带领团队参加

“瑞萨超级MCU模型车大赛”

一举夺得国家级奖项


2.jpg
全国智能车比赛颁奖典礼

废寝忘食的备赛过程

不仅磨练了意志品质

还极大地提升了他的专业技能

书本中看似枯燥的知识

在实践中被唤醒

融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他认为

“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知行合一

这对一名工科生是至关重要的”


难忘的参赛经历为他打开了新世界

能力被解锁

认知被刷新

热情被激发

实验室变成了他的乐土

通宵达旦、挥洒汗水、内心充实


在高效完成

课题组众多研发项目的同时

他还追随自己的想法

开启了很多兴趣项目

如无人机姿态传感单元

球形机器人等等

提前开始了

在专业上的“一万小时”积累

他也将汽车电子技术设定为

自己未来深造和职业奋斗的方向


3.jpg
车间调试电动叉车关键控制器

02

“科研就像赶海,
石头下面藏着惊喜”


本科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

获得保研资格

他选择继续留在威海校区

追逐自己的“汽车梦”

由于很早地接触了科创活动

他在踏入研究生阶段就快速进入了状态


他认为

“优秀的学术成果

应该来自于实际工程问题”

识别工程问题中的科学问题

并用“新方法”解决是他的初步设想

沿着这个思路

他对此前项目上出现的通信问题

进行了深入研究

很快实现了论文发表上的突破

在研一就发表了2篇SCI论文


4.jpg
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口头汇报

成功的尝试让他充满干劲

他意识到

每个“不完美”的背后

都可能有着值得探索的天地

甚至会孕育更大的理论机遇

他说

“科研就像赶海,石头下面藏着惊喜”

在优化交流感应电机控制器性能时

他发现电机在低速下的电流波形

非完美正弦

虽然这只把效率降低了几个百分点

他却没有轻易放过

他的“科研雷达”锁定了这个小问题

经过几天全情投入的分析和尝试

他定位了问题

并给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成果刊于IEEE顶级期刊
5.jpg
硕士期间紧张的项目调试

在收获成就和喜悦的同时

他也得到了鼓励和认可

在硕士阶段斩获国家

省级和校级奖励近10项


研究生阶段在学术领域的成功探索

使他对新能源汽车技术更加着迷

“我想成为汽车电控领域的专家”

他决定到社会

继续锤炼自己的专业技能


03

"要做困难而
正确的事情"


硕士毕业后

他回到家乡长春

进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工作

从事新能源汽车电池相关的研发工作


在企业中他再次得到提升

磨掉了学生气

掌握了过硬的技能

还培养了系统性思维

五年的工作经历弥足珍贵

但重新审视自己

他依然对校园的科研怀有极大热情


重新启程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

但他想

“人生就是要不断

体验、反省、修正、升华

才能找到最好的自己”

他以“空杯心态”再出发

开始了博士学业


新的起点上

他已褪去青涩和懵懂

在专业能力上更加游刃有余

在科研想法上更加成熟务实


高效的执行力和出色的管理能力
让他承担起了更多责任
成为团队的核心骨干

6.jpg
搭建电池试验平台

作为科研领域的“多面手”

他说

“我要做新能源汽车里

困难而正确的事情”

在潜力巨大

但道阻且长的“频域电池管理”方向发力

组内成员紧密配合

形成了“刨根问底”的学术氛围

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他在博士期间参与发表论文11篇

第一作者论文累计影响因子44.9

单篇最高15.1


每当研究遇到瓶颈时

他总会耐心地反复推敲

一边用思维导图整理思路

一边设计和复盘实现过程

“做科研就要有点‘偏执狂’

精益求精地完成每个细节

有时候‘慢’即是‘快’

这也是多年来

学校‘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

校训教给我的”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到科研的乐趣

发动校园里志同道合的本科生

加入实验室

让青春和奇思妙想碰撞

为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7.jpg
开展小组内技术研讨

作为全栈开发的“构架师”

他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和众多产业化项目的研发

累计交付数十套装备和产品

通过凝练产品核心技术

他取得发明专利13项

促进了相关测试装备的“国产替代”


8.jpg
验证产品硬件方案

在博士阶段

他不断超越自己

先后获得“潍柴动力”奖学金

博士国家奖学金


9.jpg
进行项目调试

他说

“作为一名哈工大学子

不忘初心、奋发作为

将自己的人生指针

对准祖国和行业的需求

在平凡的岗位持续创造

用火热的青春书写最佳答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