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吉ICP备案号18002506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667号
来源:本站
2024-03-15 12:52:29
时常哼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的王晓晴,仍然记得小学时代无比仰慕那些为祖国发展作出贡献的科学巨匠。
“我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当问及为什么报考国科大时,王晓晴说道。 从小时候起,一颗科学种子在她心里逐渐发芽、成长,最终化为投身科研工作的决定。 就这样,王晓晴考入国科大,走进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以下简称“烟台海岸带所”),开展环境毒理学研究,正式踏上科学追梦之旅。
王晓晴
如何更全面地筛查出优先管控的新污染物,是世界性的难题之一。新污染物的潜在环境和健康危害性及风险评估和管理,已逐渐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由于新污染物复杂的物化特性和毒性效应,仅依赖传统毒性实验来补充毒性数据,逐一评估和预测新污染物的毒性风险,存在明显局限性。”王晓晴说道。 如此,大量新污染物的毒性数据缺口成为了一大难题。 王晓晴在国科大研究生导师、烟台海岸带所研究员吴惠丰和副研究员李斐的指导下,尝试通过开展高通量组学和计算毒理学相结合的方式,解决这一难题。 最终在不断努力下,她整合多种技术手段,构建起表征典型新污染物的致毒机制的多级有害结局路径网络,并基于该网络框架发展了毒性预测模型,为新污染物的风险评估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对其早期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成果发表于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Environmental Pollution和Chemosphere等期刊。
王晓晴在作汇报
科研路途慢慢又漫漫,漫漫亦灿灿。“一个儿时的梦可能需要日复一日的坚守。”这是王晓晴的自述。 面对一次次不断重复的实验,一遍遍失败的尝试,一篇篇被拒的稿件,一条条严苛的意见,她无助过、迷惘过、挣扎过,但她并没有放弃,每一次痛苦都成了她前进的动力,每一滴汗水都成了她成功的种子。 读博期间,王晓晴凭借不断钻研的初心,收获满满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0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参编专著3本;获“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博士朱李月华奖学金”“刘瑞玉海洋科学奖学金”和国科大“三好学生”等称号。 回首这段科研路,“虽然失败是科研的一部分,但远远不是全部,那些对探索未知的兴奋和热忱令我无法抗拒。”王晓晴表示,自己在科研的道路上无比幸运,“我得到了众多恩师的慷慨指导以及亲朋好友的大力支持。”
王晓晴所在团队合影
在她看来,她所学习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乐观地面对挫败,如何在繁忙的科研生活中寻找平衡。 潜心科研之余,王晓晴经常参与到烟台海岸带所的集体活动中,如爬山、合唱等。她开心地分享道,“通过参加这些集体活动,我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科研灵感,还从中得到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奋斗并无终点,只有一个接一个的起点。”这是王晓晴的人生态度。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从小深感科学巨匠们的赤子之心、拳拳之情投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的王晓晴认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学习前辈们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精神,明白将“小我”融入到新时代“大我”中的道理,以无悔奋斗书写时代华章。 “我们这一辈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国家发展的日新月异在于一代代青年人接续奋斗。”王晓晴说道。
她深知,自己还有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等待去探索和学习。 “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最新的技术和方法,才能实现持续的自我提升和突破。”于是,她决心继续进行博士后深造,希望在更大的舞台上,试炼自己、挑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