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才女到呼吸学界泰斗:她用行动打破"花瓶"标签

来源:风启学林

2024-05-08 09:55:10

1.jpg

她说:“不愿做花瓶,于是她从一个普通的家庭背景中走出,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医学的热爱,一步步攀登医学巅峰。”


——她就是朱元珏,一位来自上海的北大才女,北京协和医院的呼吸学界的泰斗。


她不仅在学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更以其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广大患者的尊敬和信赖。她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念,用心倾听每一位患者的诉求,为他们量身定制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在她的带领下,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逐渐成为了国内乃至国际上的呼吸疾病诊疗中心。


不愿成为花瓶的她


朱元珏出生于1932年,今年已经91岁了,她的人生经历,从上海到北京,仿佛一部传奇。

 

小时候在上海读小学的她,为了躲避日本人,随父亲调职至天津。她的初中和高中阶段都在天津的圣功中学度过,这是一所天主教女子中学,学校规矩严谨,不许留长头发,裙子必须达到膝盖以下,不许看课外小说。

 

然而,她却对小说特别喜爱,记得那时候,学校有个小图书馆,里面藏着一些小说。有时候,她会在休息时偷偷跑去看一会儿,等到上课铃声响起,她再赶回教室。好在家里,父母亲并不太干涉她,她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那个时代,她深知自己需要好好念书,庆幸的是她的成绩也确实不错。

微信图片_20240508094645.jpg

童年时期的朱元珏

高中毕业之际,面临着大学的选择,她的哥哥已经在燕京大学求学;于是,她也想到了北京,想到了燕京大学。她所报的三个志愿都是医学院,包括燕京大学生物系的医预科和北京大学医学院。她不擅长数学,也不特别喜欢学文学,只觉得生物学还算合适。幸运的是,她成功地被这三个志愿学校录取。

 

在她看来,女性如果没有职业,就只能成为社会的附属品。因此,她坚定地选择了学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来能够成为一名独立自主的医生造福他人。她的父母也尊重她的选择,就这样她踏上了前往北京求学的道路。

 

于是,朱元珏在1948年进入燕大,她当时的学号是W48029,那时候女同学学号前头都有个W,48表示1948年入学,所有的上课、座位、吃饭都跟这学号有关系。

 

那么为什么是029?因为她姓朱,学号按姓氏英文首字母排序,朱按照英文发音是“Chu”,所以C开头排在靠前。W48029,这个号码她一直记着。

 

16岁就上了大学的她,同屋的同学都比她岁数大,当时生物系主任Ms Boring(Alice Middleton Boring (博爱理,1883–1955),美国生物学家和爬虫学家,1918-1920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任生物助教,1923年开始任燕京大学生物系主任。)是个美国老太太,也是个教徒,对学生管得很严,经常要personal talk(即单独谈话),就是到一定时候就叫去你训话。现在朱元珏还能回忆起到她家谈话时的严厉样子,可是具体谈些什么已经记不起来了。

 

做大夫,一定要到病人身边去


1956年,朱元珏凭借卓越的成绩从协和医大毕业,并顺利地留在协和医院工作。她深知自己的特长不在于外科,尽管外科的精湛技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同行们钦佩,但她自觉双手不够灵巧,因此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内科。

 

当时,大内科的住院医生需要轮转于消化、传染、心血管等专业组,直至完成住院医师阶段后才得以确定专业方向。住院医师阶段对于医生来说至关重要,它要求医生吃苦耐劳且具备责任心。

 

在协和医院担任住院总时,朱元珏深知业务能力的重要性。在交接病人时,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基本要求,业务能力必须过硬。此外,她认为一个优秀的住院总还需要具备包容心,即使与他人的意见不同,也要尊重对方的观点,确保团队的和谐与协作。

 

在积累了丰富的住院医师经验后,朱元珏最终选择了呼吸科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她的导师朱贵卿大夫是一位和气、平和的医者,在朱大夫的引领下,她和科室成员如罗慰慈老师、林友华老师等,在业务上精益求精,为人处世也谦逊包容。因此科室内部氛围融洽,能够容纳不同的声音。这种氛围也让她拥有了更宽广的学术视界,或许也与呼吸科的专业特性有关,毕竟呼吸科的医生们总是致力于让患者“通气”顺畅。

微信图片_20240508094837.jpg

朱元珏(左)和老师朱贵卿(中)

在这期间朱元珏学到了,对于做大夫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到病人身边去。像我们做呼吸科大夫,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看片子,可是光看不行,得有自己的鉴别诊断,心里要形成自己的认识,就好比说全武行打斗的人,各路功夫都能打,可是每人在打斗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经验,自己不打的话是体会不到的,当大夫也是一样。

 

开间质病研究先河


在工作中,朱元珏深入探索了呼吸病的多样性,特别是在间质病方面,她倾注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她对这一领域充满兴趣,深知间质病的复杂性不仅限于肺部本身,还涉及到风湿免疫和血管等多个方面,因此研究起来颇具挑战性。

 

与气道病和肺癌不同,间质病的诊断尤为困难,仅凭观察和描述无法确诊,必须依赖影像检查,如CT扫描、支气管镜下的肺泡灌洗,甚至肺部活检和病理分析。治疗间质病同样棘手,有效药物相对较少。

 

然而,正是间质病存在认识、治疗和诊断上的种种困难,激发了她的兴趣,特别是在协和等条件优越的教学医院,间质病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

微信图片_20240508094936.jpg

朱元珏做支气管镜

摆在朱元珏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间质病研究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其治疗效果的有限性。与慢性支气管哮喘这类病症通过药物治疗能显著缓解不同,间质病的治疗手段显得捉襟见肘。即便服药,患者的咳嗽和喘息症状可能依然难以缓解,且治疗所需的药物和检查费用高昂,这无疑给间质病的研究进展带来了巨大困难。

 

在研发治疗间质病的药物过程中,朱元珏发现这是一个国内外共同面临的难题。最初,国外药厂率先涉足该领域,在得知此消息后,她迅速与他们建立联系,并共同开展研究。在呼吸病学分会的年会上,这一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兴趣,许多学者开始带领学生投入到相关的课题研究中。

 

然而,至今尚未有一种药物能够全面治愈间质病,因为导致间质改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对药物敏感,有的病因尚未明确,因此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于是,准确诊断间质病及其具体类型成为了当前研究的一大重点。朱元珏携手数名研究生,深入研究了呼吸系统疾病中的急性和慢性肺损伤以及肺间质病的发生机制。

 

经过多年的努力,她在这一领域产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的实验研究”在1993年荣获了卫生部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慢性肺间质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诊断研究”则在1995年摘得了卫生部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她的杰出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1986年荣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更是荣获了国家教委颁发的国家先进教师称号。自1995年至2000年,她担任了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四届主任委员。

 

因在学术界的卓越贡献,在2006年朱元珏获得了中国医师协会颁发的中国呼吸医师终身成就奖,2008年她又被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授予终身荣誉奖。此外,她还于2016年荣获了中央保健工作杰出专家的殊荣。

微信图片_20240508095017.jpg

《现代内科学》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方圻(左三)为主编,部分副主编:朱元珏(左一)、郭玉璞(左二)、吴宁(左四)

在编辑领域,朱元珏同样表现出色。她于1992年至2001年间担任《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的总编辑,为该杂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她作为第一副主编编写的《现代内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在1999年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她主编的学术专著《呼吸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更是被誉为我国呼吸学界的经典之作。她的辛勤付出和卓越贡献在2009年得到了北京协和医院的肯定,荣获了“杰出贡献奖”。


结语


而今,朱元珏回顾她一生的医者之路,她总是感慨道:“身为医者,我最大的成就感,莫过于将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死神手中夺回,那份喜悦,无与伦比。而当面对疑难病症,我们如同侦探般抽丝剥茧,最终揭开疾病的真相,那一刻的满足,胜过世间任何美味佳肴。”她说:“医生,不过就是能治病救人,甚至将那些曾被认为无法治愈的疾病一一攻克。每当这样的时刻,我心中的喜悦,简直无法用言语表达!”

朱元珏用自己的故事,向世界宣告:“‘女医生’这个称呼,不仅代表着专业与崇高,更蕴含着无尽的温情。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感性,给予患者心灵的慰藉;凭借不输于男医生的精湛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的折磨。她,是生命的守护者,是希望的使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