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吉ICP备案号18002506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667号
| 用一生讲述一个"理由"-吉林省科协云服务平台 - 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来源:风启学林
2024-07-18 10:01:09
“按理说,很难找到理由让我离开你的实验室。”
这是我国超声学研究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应崇福,写给他美国朋友的一封信。1955年从美国归国时,他已经在国际超声学研究中崭露锋芒。美国同行不解,是什么样的理由,让一颗冉冉升起的未来之星,毅然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
归国途中,他致信美国布朗大学罗恩·丘尔教授,深情写道:“那个名为中国的国家是我的祖国。”理由如此郑重,以至在颠簸的远洋轮船上,正受病痛之苦的应崇福,字迹依旧工整,不忍有一丝潦草。
如今,信纸已泛黄,那流淌于字里行间朴素真挚的爱国情怀和一心向学的书生意气沛然如昔。
应崇福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供图
“在船上的17天,我说过的话比在美国的3个月还要多。”同船的归国留学生,给应崇福带来久违的家庭般的温暖。原本话少的他,开始热衷于跟大家聊天、打乒乓球。
与大家的交流,让应崇福愈加清楚地认识到回国后可能面临的困难。
什么困难?
我国整个声学学科方面的高级人才仅寥寥数人,国内的研究所不仅没有专门的声学实验室,连基本的试验设备也凑不齐……
可应崇福却很坦然——如果像我们这样的人都不回去直面这些困难,那么谁去为我们的国家服务呢?
落笔之时,“直面这些困难”,应崇福是否思虑周全?攻克难关,他又将如何应对?
应崇福着实有他过人之处:为解决人才缺乏的难题,他选才不拘一格,无论之前从事何种专业,只要有心学习超声学,他都耐心细致地教导;育才用才,他从实践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他不仅壮大了我国超声学人才队伍,也逐渐让中国超声研究蜚声国际。
“假如我们急功近利,没有他高屋建瓴的指引,许多工作不会有现在做得这么好。”应崇福的学生、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秀明,对老师感念不已。
面对中国超声学研究领域的一片空白,应崇福不遗余力地在全社会普及超声知识、推广超声波的应用,直至鲐背之年仍笔耕不辍,出版《我们身边的超声世界》等科普读物,为超声学大厦夯实地基。
…………
2010年,92岁的应崇福在声空化工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了与同行分享这一成果和心得,他不顾高原缺氧可能对身体产生的伤害,坚持出席在云南腾冲举行的全国物理声学学术会议,并在会上作相关报告。回京后检查出肺积水,从此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直至2011年6月30日逝世。
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让他无论面临多大困难,都必须“试一试、看一看”!
“我爱我的国家”,这坚定的回答如此朴素,却声震苍穹。如磐初心穿过时光的甬道,直至应崇福燃尽最后的光,照亮我国超声事业的发展道路。
情理交融 势所必至
2010年,我接下了应崇福院士传记的写作任务,随后开始整理、阅读他的相关资料,并很快注意到这封写于1955年归国途中的信。依据信中那些饱含深情的文字,结合其他背景素材,我尝试复原书写者决定回国的心路历程,并着重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其中既有“情”的因素,比如对祖国的报效之志、对人民的服务之心、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也有“理”的推动,比如对学科发展、国家需求、国际关系的理性思考。
应崇福选择回国,可以说是“情”之使然,也是“理”所当然。情理交融、势所必至。在应崇福这里,报效国家与实现个人价值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正如他在九十岁寿宴上对亲友、学生们所说的那样:“如果不回国,我可能成为一个有些知名的国外教授,活到今天,我大概只在某一两个窄狭的专业有所成就,而不会像回国后这样驰骋声学的广阔天地,和这么多人并肩战斗、多年共事。因为在国内,个人的事业是和国家的事业融在一起的。”
应崇福已经离开我们十多年了,但他的爱国奉献、严谨求实仍然熠熠生辉,一直激励后来者立志高远、奋发有为!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讲师 王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