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新:为战胜重大疾病打造“兵工厂”

来源:吉林日报

2020-05-26 13:59:35


提起药物筛选,多数人都会觉得十分陌生,但对于李玉新教授来说,数十年来这正他人生的全部内容。

 

“我们实验室的名称是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国家工程实验室,主要研究内容是根据重大疾病防治的需要开展药物筛选。在人类基因组中包含有2万个以上的基因,其中80%左右的基因能够编码一种或多种蛋白。我们的药物筛选工作,就是要在这些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中筛选出有哪些基因和蛋白能够抑制各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我们就可以将其作为用于疾病防治的候选药物基因、候选药物蛋白。同时筛选出哪些基因和蛋白能够促进各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我们就可以将其作为药靶基因和药靶蛋白,然后在中药成分中筛选出能够抑制这些药靶基因和药靶蛋白的天然化合物,作为用于疾病防治的候选中药化合物。而且,还将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关键基因和蛋白当作药靶,筛选用于感染性疾病防治的候选中药化合物。以筛选到的候选药物基因、候选药物蛋白、候选中药化合物为基础,就可以进一步开发用于疾病防治的创新药物。通过深入系统的药物筛选,不断发现能够开发成创新药物的候选药物,打造一个为战胜重大疾病提供“先进武器”的现代化“兵工厂”,就是李玉新教授和他同事们为之不懈努力的共同目标。

 


李玉新教授,毕业于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现为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他从美国加州大留学回国就职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至今担任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专家、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专家、国家生物产业(长春)基地首席专家等职,长期从事药物筛选研究工作。

 

李玉新教授作为一名资深学者,有着跟年轻人一样旺盛的精力。在他的时间表里,从来就没有节假日、休息日,只有工作日。尽管在实验室里度过每一天对李玉新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但201912月末到20202月初的这段日子,对他们来说却是不同寻常的日日夜夜——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系列抗病毒消毒产品终于研发成功了。

 

提起新研发的系列防病毒消毒产品,还得从那场全国范围内的抗击“非典”战役谈起。

 

时间追溯到2003年。面对严峻的“非典”疫情,作为一直从事天然药物研究和拥有现代生物技术的精英团队,李玉新教授所在的课题组接到紧急任务——研发针对“非典”疫情的防护用品。凭借着多年形成的重大疾病和难治性疾病防治药物筛选工作技术储备,李玉新教授带领团队在最短时间内研制出了一种“防病毒药物口罩”。这种口罩由口罩本体和药芯两部分构成,药芯含有能够灭活病毒的中药有效成分,可以在阻隔病毒的同时将病毒杀灭,显著提高了口罩的防护作用。“防病毒药物口罩”一经推出,就在全国的疫情防控一线得以大规模应用,这是当时非典疫情期间唯一得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认可的防病毒药物口罩产品。

 

疫情就是命令。面对2019年底呼啸而来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李玉新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再一次挺身而出,站在了应急科研攻关的第一线。

 

“‘防病毒药物口罩曾经在抗击非典疫情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当时在推出的过程中,我们也曾遇到了难题。防病毒药物口罩的生产环节中,最主要的限速步骤是产品的辐照灭菌。当时长春市能提供辐照灭菌加工服务的单位只有一个,而且生产能力相当有限,每灭菌一批产品都要经历20几个小时的焦急等待。我们要有专人守在那里,一旦灭菌完毕就马上把产品送往机场向外空运。”对于那段经历,李玉新教授至今记忆犹新。

 

成功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我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是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药物筛选,其中包括重大感染性疾病。面对这样突发的重大感染性疾病疫情,就需要团队在长期的药物筛选研究工作基础之上,借助已有的思想储备和技术储备迅速开展应急攻关来应对。”从事科研和科技开发工作多年来,李玉新教授和他的同事们从来都不会打无准备之仗。这一次,又让他们这支团队多了一份“抗疫”的战斗经验储备。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主要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两种方式,系列防病毒消毒产品的消毒功能,正是用于精准阻断这两种传播途径的‘防病毒口罩消毒液’和‘防病毒空气消毒液’用于口罩和空气消毒,是阻断病毒的空气传播途径。‘防病毒消毒液’‘防病毒湿巾’用于手部皮肤和物品消毒,是阻断病毒的接触传播途径。

 

“这一系列抗病毒产品,是抗击‘非典疫情产品的升级版,实现了生产工艺和产品性能的最大程度优化。特别是在口罩生产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下,防病毒口罩消毒液能够充分延长口罩的使用时间,使口罩可以反复使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口罩供应不足的压力。最重要的是,普通口罩只能阻隔病毒而不能杀灭病毒,经过‘防病毒口罩消毒液’消毒的口罩,防病毒口罩消毒液中的药物成分在口罩上持续发挥作用,从而使口罩具有了抗病毒功能。还有,防病毒空气消毒液’是以气雾的形式对空气中以气溶胶和飞沫形式存在的病毒实施‘空中打击’,特别适用于房间、汽车内等固定空间的消毒。”

 

“一般的化学消毒剂对于人体皮肤和呼吸道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而我们的系列防病毒消毒产品使用的是中药成分,不仅对于人体没有刺激性,而且不会污染环境。”李玉新教授介绍说,这一系列产品不仅能够抗冠状病毒,而且对其它种类的病毒和细菌也同样具有灭活作用。

 

2月初,经过李玉新教授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第一批防病毒消毒产品投入生产并送往抗疫一线。而这其中的艰辛,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2020年的春节,对于李玉新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来说是终生难忘的。我们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多数都是医学专业的,而且长期从事生物学科研工作,从产品研发角度没有大的障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把成果迅速产业化变成产品。疫情发生在春节前后,我们在用于产品生产的物资供应方面遇到了严重困难。比如说消毒液的喷瓶,喷嘴部件是外省生产的,但当时生产都厂家不能开工,而且很多省份交通运输是中断状态,所以组织生产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

 

抗击疫情,就是与时间赛跑。“疫情发生初期,在当时物资和人员都高度短缺的情况下,我们只好自力更生,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全员上阵,利用实验室已有的物资储备进行产品生产,第一批送到本地一线医院的防病毒消毒产品完全是由我们团队成员自己亲手生产的而后,才转到与我们以合作关系制药企业投入大规模生产,从而实现了对武汉前线和全国多地的产品规模化供应。”李玉新笑谈,生产第一批产品的时候,他和团队里所有人一样,既是产品的生产工人,又是“搬运工”。在将系列新型防病毒消毒产品投向武汉抗疫前线和各地疫情防控一线使用的同时,李玉新教授还直接组织调度将防病毒消毒产品向社区和疫情期间坚持正常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应急供应

 

多年来,李玉新始终工作在科研第一线,主要从事用于癌症、糖尿病、感染性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基因、蛋白、细胞和中药成分筛选。曾承担完成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50余项,取得了一系列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申报国家和国际发明专利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9项,其中国际科技奖1项。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160余人。

 

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同时,李玉新教授更是时刻关注着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

 

青年科技人才,一定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这样才能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紧急情况下,第一时间制定出科学的应对策略和正确的技术方案。我们的专业教育要以应用目标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每一个知识点都是未来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支点。而且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以应用为着眼点,引导学生养成将知识付诸于实际应用的思考习惯,建立实际问题驱动的以知识、技术及学术思想衔接与集成为特征的,系统、动态、全面的创新思维模式。同时,要在青年科技人才心中植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次突发的疫情,对所有人尤其是青年科技工作者都是一个严峻考验,在这种时候是否能够毅然选择投入战斗,应该说正是心中的社会责任感所决定的。还有,对于青年科技人才的意志力培养也同样非常重要。无论是平时的科研工作还是像这次的应急攻关,都会遇到种种困难。面临巨大困难时不言放弃,百折不回,顽强的意志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

 

对于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研发出多种精准应对疫情的防病毒消毒产品,李玉新教授谦逊地说:“作为国家工程实验室团队,面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这样的重大社会需求,以最快的速度研发出战胜疫情的有力工具,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本身就是我们的应尽职责。”吉林日报:李开宇


责任编辑:牛小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