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吉ICP备案号18002506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667号
来源:吉林日报
2020-05-27 16:25:05
春节期间,疫情突然袭来。湖北告急,武汉告急。吉林省派出了支援湖北医疗队,63岁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主任郑杨就在这逆行的队伍里。提起那段日子,郑杨感触颇多,她向记者讲述了她的抗“疫”第一时间——
从报名到医疗队组成和派出不到24小时,这支国家重症救治医疗队2月7日晚抵达武汉。夜幕下的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空空荡荡的道路,驻地酒店格外的空旷冷寂,大家都沉默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还有一种急着进入工作状态的职业责任感。
根据部署完成紧张的感控培训,2月9日正式开启“战斗”模式,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栋10楼重症病区。迎面的第一场战“疫”,8小时完成了50个患者的收治,是在医院工作从未有过的局面。提前布局,紧张有序,她们打了一场有准备的战斗,医疗队两个医疗组和护理组同时进入病房;并因情制宜及时调整接诊流程、快速评估并合理布局医疗资源。当时的情景是非常难忘的,从第一次穿上层层的防护服到医疗队队长吕国悦院长深情地为每个进入隔离区的队员在防护服上写上英雄的名字,从张张紧张而勇气满满的面孔进入隔离区到隔离区出来时流着汗水、满是勒痕的面孔……
如何能提高救治率,降低死亡率?
收治的50名新冠肺炎患者,均为重症和危重症。如何降低重症新冠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治愈率?第一时间,逐一梳理病情、评估危险、分层管理、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因地制宜,因病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吉大一院管理模式在短短的1周内基本形成:医护无缝隙交接班制度、医疗组长负责制,每个组统筹匹配各个专业医生,发挥MDT诊疗优势;医疗队长及医疗组长查房日,保证诊疗质量的均质性、改良和优化隔离病房运行机制,工作流程、护理方案、精细化管理到具体的操作策略并不断升级改进;每晚19点医疗组长和护士长的驻地危重症患者会诊,通过视频语音系统实现隔离区值班医生护士与驻地MDT团队诊疗、与后方医院专家三地远程会诊;更有危重症患者深夜微信诊治讨论会;实现了预警机制,关口前移。特别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积极和及时应对了在患者住院7-10日的炎症风暴带来的病情断崖式的恶化,减少重症转危重症的发生率、降低危重症病死率。病区首批收治的51个患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70%,有基础心脑血管等疾病占32%,医疗工作特别是护理工作十分繁重。同时,要应对患者入院伊始的无助、焦躁、恐惧、失眠,高龄、基础疾病共存、语言不通、家庭困难等问题,我们的心理科医生深入病房与我们一起,尽可能地安慰和帮助,专业心理疏导和治疗,同时她们分别与每位患者的家属建立微信群,与家属沟通和交代病情、取得家属的配合,让患者感受着爱和温暖,这是增加他们战胜疾病的努力和信心。在平常的日子里或许感受不到,人文情怀有着如此强大的力量,对于危重症患者很可能生死攸关。重症患者转轻症了,一手继续抓危重患者的救治,一手抓转轻症患者的康复,护理团队编排肺康复操,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一遍又一遍带领做康复训练。一位77岁履立战功的老兵患者,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经历了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等生命支持治疗转危为安,常常颤颤地举起右手敬礼,表达他的感激之情,而他的家属更是用无数个“感谢”,表达意料之外的第二次生命。
3月27日,她们的病区清零啦,“我们要回家啦!”可这时接到卫健委指示,转战武汉肺科医院,作为国家重症救治医疗队参加最后危重症的攻坚战。29日整建制接管肺科医院ICU的一个病区,9名气管插管上呼吸机的患者,其中2例ECMO,4例CRRT,都是住院长达20日以上的患者,程度不同的褥疮、耐药菌感染等病况并存,难以想象的困难,迅速梳理评估每个患者的病情,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和护理方案;从医护人员感控防护到病人气道管理等精细化护理操作全方位的改造和改进,近10日的攻坚战,病人的病情稳定、有的转普通病房、有的可以脱机。
医疗队涵盖了多学科重症团队,每个医疗组都配备不同学科专家。尽管如此,第一阶段高强度的工作依然让许多队员很不适应。“白天正常工作同时还要做好防护,晚上随时在群里回复信息。护士每4小时倒一班,实时监控患者的病症情况。每天19时的例会要总结一天出现的各项突发事故,整个流程下来我们的建制基本完备了。”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毫不含糊,这就是她们的经验!在全国疫情处于危险而未知的阶段,在中法新城院区已经垒起了防疫的“钢铁长城”,它为后期诊断疫情来袭争取了无比宝贵的时间。
经验从何而来?它来自于团队的特质,更准确地说,是精益求精的认真换来的。
第二阶段,所有工作都围绕着对每一位病患的梳理和评估来进行。她们在这中间给病人做了危险分层,比如血氧低于百分之93就叫重症,在病人一入院的时候就要做血氧血压监测。根据这个分轻症、重症、危重症三种病区。在病情14天左右会有一个炎症风暴节点,特别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会面临断崖式的恶化。
一个病区里,有32个70岁以上的患者。巨大的压力和紧张情绪在病区里蔓延。为了解决问题,医疗队引进了云系统远程会诊,有了它,在小组会诊、驻地会诊中学者和专家可以探讨和交流。
除了科技的努力,最大的得益还来自于护士,护士是最先知道患者病情的人,所以她们的微信群是24小时无间断开通着的。一句话,面对病毒就是要看住它。
她们就是这样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模糊不清的护目镜,手上戴着活动不便一层层的胶皮手套,完成这样的护理操作。她们每一次都在默契地配合着彼此,完成一次次操作。
如此这般,一个又一个垂危的生命被挽回!然而,在医疗队竭力治疗病患的同时,疫情依然来势汹汹。
……
听着郑杨教授的讲述,记者不禁问道:“当时您害怕过吗?”“这是阻击疫情、坚守高地的主战场,绝不能有半点马虎。”郑杨这样回答,“不怕!上了战场怕也没有用。再说,看到患者恐惧的样子,我们就更不能流露出一点慌乱情绪……”
在武汉,同济医院为了配合医疗队救治,在病区外配备了医生和护士专门对接外界工作。“许多轻微患者情绪非常焦躁,没什么状况也要10分钟按一次呼叫铃。”病区里,无助和焦虑混合在空气里。“有的是夫妇一起进来,有的是曾经做过心脏搭桥的患者,有的人进来了孩子或者宠物还留在家里。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我们能解决的,有些是我们解决不了的。所以面对这些,我们尽力让随队心理医生做疏导和沟通。”“医生的每一句话,在患者看来就像是钟声回荡在心头。”郑杨哽咽了,有爱和温度的救治慢慢地让病区的患者见到了曙光。“在康复过程中,护士编了一套康复操。在第三阶段,已经有许多患者转阴,另一部分在我们的严密监控下开始了紧锣密鼓地救治和评估。医院给我们配备了专业的ecmo团队,各组分工明确有序。就是由专业人做专业事,让患者的利益最大化。”
在病区里,有位曾参加过越南反击战的老战士,在病情反复中出现脑梗变化。“在第一时间和患者家属建立微信群,每天查完房都会和家属做汇报,发照片和视频。家属们也会以此慰藉。”在网络上,流传着一位老军人向医护人员敬军礼的图片,感动了全中国。“司令员命令你吃药!”“好,我吃!”为了让老战士按时服药,护士哄着说。“家属很感动,在微信群里存了图,把图片传播了出去。”
在经历轻症、断崖式加重和康复的过程中,厚重的人文情怀增强了中国战胜疾病的信心。顺着人流,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康复出院。
武汉的街是深沉的,天越来越热了。在医疗队盼望着回家的时候,一条命令突然传来——进红区,转战去肺核医院。郑杨在会上发言:“我保证,以国家为重,以疫情为重。义不容辞坚持到最后!”大会上,全员表态服从组织一切决定。“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整建制接管肺核医院ICU,这是国家对医疗队的信任和认可,我们有能力有决心担当起最后冲刺的责任。”
第一时间快速行动,医疗队战“疫”行动已在肺核医院的各个角落、各个战线上拉开。“这次接管,与在中法新城院区大有不同。”在中法新城院区,从建制到救治,医疗队熟悉每一位患者的情况。在肺核医院,9位患者均为危重症患者,全部安插呼吸机,其中,有2位已经使用ecmo。“院长带着护士长做管控梳理,给每一位病人做了一份评估、病程记录和接班记录。把病人目前存在的问题重新整理,在经过10天的努力之后,8位病人都稳定了。”
真的回家啦,武汉工作62天,从寒冬到暮春;从立春、雨水、惊蛰、春分到清明;还有,从黑白重回彩色的天河机场。“回家的那一天清晨,我们看着天河机场,和它挥挥手,热泪盈眶。”(吉林日报:景洋、陈淼)
责任编辑:牛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