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吉ICP备案号18002506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667号
来源:吉林日报
2020-05-30 11:20:23
一个瞬间击中了我
四月新春。在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的暖棚里,在育苗架上摆满了各种穴盘菜苗和基质培小苗,新发芽的苗儿上稍许有些露水。暖棚里温度高又潮湿,王学国眼睛瞅着小苗儿的根部,粗糙的十指不时触摸。
自动灌器系统直接将营养送达到植物的根部,正在无声地诉说。王学国戴着一顶掉了色的棒球帽,与我们攀谈起来。“壮苗五成收,创新的生产技术,实战技能的提高,农民产值就有保证。”这声音像是复苏之风一样吹过。
现在回想少年的选择,颇有一种宿命的意味。既是他选择了命运,亦是命运选择了他,赶快离开农村是年轻人唯一的念想。“那时候,农村很苦,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无从谈起,只有身临其境才知道。升学之后又从事了农业学习,毕业分配到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一干就是37年,那时候,我就觉得自己的命运和科研紧密联系起来了,这片土地就是我实现个人价值的土壤。”满目琳琅,是王学国儿时期待的一幕。田间地头里绿油油的菜苗儿与天空接壤,“那个瞬间击中了我。”王学国说。在那之后,如何将自己锤炼成社会有用的人,反哺家乡成了他最大的念想。
“年轻时候对生活认知并不了解,经常找不到方向,后来才明白理论一定要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农民尊称自己为专家是45岁以后,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些农民朋友咨询生产技术问题是苛刻的,每个电话要在一秒钟左右快速、准确反应出来,并让农民满意,确实不容易。有一次年三十儿,一位农民朋友打电话问王学国辣椒催红术什么时候打药。“我和他说一定要在果实不能自然转红、安全温度之前7-10天,果实具有一定硬度、温度在10度以上喷施才有效果,但商品性不如自然转红。”这句话激怒了农民朋友。“那一年的辣椒价格很糟糕,他赔了15万元,又喝了酒,所以打电话对我撒气。”有的时候还会接受农民朋友的考验,“有时他们不轻易地信任专家,所以要接受这种考验并服务好,是件不容易的工作。
“在技术服务过程中,经常遇到种子纯度、生产技术等问题打官司来咨询找证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耐心的解释,告诉他们问题出在哪里,没必要做些不妥举动,用事实说话,不同程度起到缓冲带的作用。”
“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所有种植蔬菜的暖棚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李文江是乾安县大布苏文江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描述起这段经历神色依然紧张,“大棚种植果菜类蔬菜,一般都是在2020年1月10号开始下种育苗,计划在2月1号嫁接,但是疫情防控村镇一经隔离,嫁接工人就都回家了。眼看着瓜苗一天一天长大,我们心急如焚。”
王学国建议李文江在安全条件下,大温差控制瓜苗生长,延期嫁接。“好在2月20号18时,吉林省所有道路交通卡点取消了,我赶紧联系嫁接高手团队,23号我驾车到四平市梨树县请嫁接工人,在一波三折后,终于把嫁接工人请来,贪黑起早地加班干完了活儿。当时,我和合作社的人都松了一口气。由于技术已经很成熟,能按时移栽和定值,虽然嫁接晚、苗龄长,但嫁接苗长势极好,瓜菜基本可以保证5月下旬上市。这一来一回,虽然延迟20天嫁接,每天内心犹如翻江倒海,但最终效果不错,感谢专家、政府的支持,我们减少了200万元的损失。”李文江说。
12306热线开通的十四年
被美好瞬间击中是一回事,但决定把它当成饭碗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智能科普还没有进入到寻常百姓家以前,吉林省的农民获得知识的渠道很单一。2006年,12316新农村热线开通,王学国被聘任为热线一名普通蔬菜专家,用他的话说,这个无形的看似平坦无形的中转站,却通过电波传递着友谊和爱。
2006年7月,长春市绿园区绿康大葱栽培技术专业合作社社长赵凤琦很憋屈。这个具有丰富经验的秋葱种植大户从河北玉田运送的葱苗经常出现腐烂的现象。连年经营葱苗时挣时赔,个别年份稍不留神就全军覆没。始终找不到其中的症结,通过12316热线找到了王学国专家,经过交流找到葱苗腐烂的原因,“一是起苗前一周不浇冲施肥,不要水葱苗,要旱葱苗。二是价格按葱苗面积折算,不按重量核算,运输过程中留有隔断,要制造通风空间。”以此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2007年至2009年,赵凤琦带动3400户农民种植大葱,为当地农民创造经济效益2190余万元。
泡在农业里的人,常有相同的境遇。“千万不要为几个成功的案例冲昏头脑,得学会自省。”王学国问自己,“我真的可以为农民朋友排忧解难吗?答案是,不一定,但我会一直学。”向农业老把式取经,不断总结生产案例,锤炼真本事。
“农业知识、实际工作技能,还远不能有效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我刚在12306热线帮扶的时候,经常有农民朋友听不懂、不解渴的情况。不能用农民的语言去解答问题,就造成树干两层皮,各表一支。”王学国说,改变这种游荡的思绪,应该是给农民一次农业技术培训班上,当时一位农民拿来一片黄瓜叶,叶片上面有一个黄白色的斑点,问道:“老师,这是什么问题?”
“我拿起黄瓜叶片,左看、右看,前瞧、后瞅,心想它既不是真菌病害,也不是细菌病害,脑海中按图索引的确找不到什么相似之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正在我左右犹豫,不得其解的时候,这位农民朋友说,告诉你吧专家,这是我用烟头烫的。”
“那之后我就明白了,得放下身段向生产要答案。”王学国总结,给农民解答问题,用通俗的农民语言表达出来。比如在什么条件下采用“二犁串、三犁合”;秋翻地有什么好处等,以讲故事的方式,解答农业技术问题。好多种植大户、种菜能手有极其丰富的生产经验,遇到不懂的多交流也许就会事半功倍。
如今,王学国所主持的项目技术成果得到有效的推广应用,技术集成实施效果每公顷可新增经济效益5000至10000元,近五年,由他带领的科研团队,技术成果推广面积达5.1万公顷,新增社会经济效益4.5亿元,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与国内同类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先后荣获全国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1项(等同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奖成果奖一等奖);荣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国家发明专利二项。在农业科研活动中,他将继续前行,努力拼搏,永做农民的贴心人。踏田间,将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他作为科技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问路程,将所学本事,回馈社会,为农民尽快脱贫致富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正是他的心声。
“在外漂泊是常态”
选择了农业科研这条路,注定过得与他人不同。一般人的工作是与人较量,而科学致富是与时间较量。
德惠市郭家镇葛家村马秋现在月收入超过万元,日子富足而有尊严。但2006年以前,马秋的家中还有欠款,一家三口住着四壁露天的危房。“贷款种了三年蔬菜,不但没挣到钱,还欠了一屁股债。我很苦恼,肯学习、肯出力就是看不到生活的希望。”马秋回忆。
那时的她成了王学国的帮扶对象。“就从一亩露地豇豆开始吧。”那一年经历了无数次的电话指导,一次又一次的田间示范。“收成的时候那一亩豇豆卖了4800块钱,2007年,我种了一公顷露地蔬菜,当年就收入5万块钱。看到真金白银进到自己的兜里,我感觉自己像在做梦。”经过多年发展,马秋已带动周围农户种植露地蔬菜500余亩,成为种菜能手,为当地创造经济收入150多万元。2009年,马秋家的泥土危房换成了当地最好的四间砖瓦房,喜迁新居。
对王学国来说,时间既是需要对抗的对象,有时候也是朋友。2015年,由他引进的梨树县高家村最新大棚种植结构和甜瓜种植技术,建造7栋大棚,总面积达7000平方米、投资35万元。2016年,当地已经扩建75栋(120亩)大棚,同时带动周边两个乡镇农民合作社园区的建造,又增建了30栋日光温室和30栋大棚。
“一切成绩源于实践,做农业科研在外漂泊是常态。一年365天几乎无休息日,其中100多天都要在生产实践中。出差、睡农民朋友家都是家常事。”王学国说。儿时在乡村艰难度日的时光不会忘记。他觉得,他跟土地之间有一种缘分,他爱土地,土地也回报他。
说了这么多你会发现,人们多年来坚持一件看不到什么回报的事,大多是因为情怀。
“每一个家庭的致富,对我来说就是人生的一次飞跃。”多年来,王学国累计接听电话5万多次;建立农民技术咨询档案1000多个;技术培训累计15000人次。撰写科普文章100篇,出版《蔬菜栽培技术》三册,短信200多条。经常受邀为省电台等制作农业节目,指导农民生产实践,已累计录制节目126期,受益群体达100多万人。
在这里,我们看见一群正在因精准扶贫被改变了的普通人。通过优选技术项目、农业科研致富,为贫困种植户增加致富门路,可以过上安心生活,心中坦然。也许粗粝,但鲜活、真实。
到了播种的季节,王学国起得很早,这是他多年的习惯,早早来到试验地、生产种植区域,目的是观察苗情生长状态,布置管理技术,规避种植风险。现在的他是快乐的,吉林省蔬菜产业的田间地头上,是他的岗位,是他的故乡,也是他的远方。(吉林日报:景洋)
责任编辑:牛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