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口腔溃疡多是虚火,3碗美味食疗汤防反复发作

来源: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2022-11-22 01:18:45


孩子嘴巴疼,不肯吃饭,喝水都疼,一直哭闹……都是口腔溃疡惹的祸。口腔溃疡,又常称之为“口疮”。这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粘膜疾病,一般在牙龈、舌体、口颊粘膜、上颚等处多见,多为黄白色的点片状溃疡面。

 

“热气上火”导致口腔溃疡,常见的处理方法有很多。我们大人经常“以身试方”,但这些方法用在孩子身上,往往要更谨慎些。

 

如何帮孩子找到有效果、好得快、0激素的处理口腔溃疡方法,可以看看今天的推文。

 

喷西瓜霜、吃维生素B2能不能处理口腔溃疡

 

服用维生素B2

 

服用维生素对处理口腔溃疡有一定作用,但治疗效果很缓慢。孩子出现了口腔溃疡,急补维生素B2或复合维生素很难起效快。把维生素B2磨成粉末涂抹患处更不可取,不仅会刺激创面,带来强烈痛感,还容易灼伤孩子的口腔。

 

立即清热解毒

 

绝大多数口腔溃疡的起因都因为有热,但有些“热”不是单纯用清热解毒药就能清除的。把握不好清热的量,反而伤及孩子身体。因此,我不建议给有口腔溃疡的孩子喝凉茶,或用含漱、饮用西瓜汁的方法处理口腔溃疡。

 

用漱口水漱口抗菌

 

5岁以下不建议使用漱口水,容易误饮漱口水。建议三餐后用清水、淡盐水漱口代替。

 

口腔溃疡贴

 

大多数的口腔溃疡贴都含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用多了会产生副作用和依赖性,不适合孩子长期使用。

 

喷西瓜霜

 

西瓜霜是治疗儿童口腔溃疡最常用的药物之一,有消炎、止痛、抑制肿胀的功效。

 

使用方法:均匀涂抹在溃疡处,1天3次,连续用1周左右。3岁以上适合。

 

冰硼散

 

和西瓜霜类似,冰硼散也是治疗口腔溃疡的常用药,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均匀涂抹在溃疡处,1天3次,连续用1周左右。3岁以上适合。可在冰硼散上加少许蜂蜜调成糊状,孩子更易接受。

 

蜂蜜水含漱

 

蜂蜜内服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外敷则能敛疮止痛、促进细胞再生。将水和蜂蜜以10:1比例制成蜂蜜水含漱,或者将口腔洗漱干净后用消毒棉签蘸蜂蜜涂于溃疡面,涂擦后保持15分钟,暂不要进食;1天可重复数次。

 

注意,1岁以下宝宝忌服蜂蜜,以上两种需要用到蜂蜜的方法至少1岁以上孩子使用。

 

这些应急方法,有些家长表示用着有效,但过了一几天,口腔溃疡又很容易卷土重来。这是因为,以上方法往往只是暂时掩盖了孩子的局部“热证”表现,但口腔溃疡的根本原因并没真正解决。

 

口腔溃疡防反复,多是虚火,需辨证食疗

 

我曾见过一位和西瓜霜“杠上了”的家长:加大剂量、多次连用一个多星期,孩子的口腔溃疡还没好。

 

我给她的孩子开了一副药,其中有麦冬、冬斛两种滋阴生津的药材。孩子连服5天痊愈。

 

西瓜霜(冰硼散)根治不了虚火导致的口腔溃疡,但滋阴生津的食疗方可以。

 

区分实火、虚火导致的口疮

 

实火引起的口腔溃疡症状:起病急,病程短;创面为黄色,周围红肿,面积偏大、偏深。

 

虚火引起的口腔溃疡症状:反复发作,病程长;创面颜色为浅红色或白色,周围红肿不明显。

 

我们在前两天的推文中学到,实火、虚火的调理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虚火引起的口腔溃疡,不能用清热的方法。清热药物多苦寒,用多了易损伤津液,阴虚的表现更甚——口腔溃疡会更严重。

 

具体用食疗调理,少不了我前面所说的麦冬和石斛,除了石斛麦冬茶,还可以入粥。

 

麦门冬粥

 

材料:麦冬10g,粳米50g,去核红枣2 枚,冰糖适量。

 

做法:麦冬温水浸泡半小时,与粳米、红枣、冰糖一起放入锅中,加约2碗水,小火煮至食材软糯粥稠即可。1天温服1~2次。

 

功效:滋阴生津、健脾养胃。

 

适用年龄:1岁以上对证、少量多次分服。蚕豆病可服。服用3天观察效果。

 

气虚、阴虚比较严重,反复口腔溃疡长期不好的孩子,可以服用以下食疗方。

 

太子参莲子炖冰糖

 

材料:太子参3g,去芯莲子10颗,冰糖5g。

 

做法:太子参切片,与莲子同放小碗里加水泡发;放入炖盅,加入2碗水,加冰糖,隔水蒸炖1小时即可温服。

 

功效:清心降火、补气益阴。

 

适用年龄:3岁以上对证、少量多次分服。蚕豆病可服。服用3天观察效果。

 

如果是积滞实火,在素食+服用三星汤、小儿七星茶等消食导滞药的同时,可以适量服用荷叶冬瓜汤清热生津

 

荷叶冬瓜汤

 

材料:鲜荷叶1/2张,冬瓜250g,盐少许。

 

做法:冬瓜洗净切块,与鲜荷叶下锅,加约4碗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煲约40分钟,加少许盐调味,分次少量温服(每次半碗),可吃少量冬瓜,每天2次。

 

功效:清热解毒、生津除烦、健脾利湿。适用于口唇痒痛、口腔溃疡的症状。 

 

资料来源:许尤佳育儿堂微信公众号

 

本文由广东省中医院儿科主任许尤佳进行科学性把关。

 

责任编辑:侯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