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吉ICP备案号18002506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667号
来源: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
2018-07-08 10:46:10
为更好地“支持科普科幻原创、培育科学文化人才、促进科普创作繁荣发展”,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承办的2018年科普文创——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上海)高级培训班于2018年6月30日在上海科学会堂思南楼正式开班。受中国科普作协委托,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江世亮在致辞中代表主办方和参与此次培训活动的所有导师欢迎各位学员的参与,并再次强调本次培训班以出有竞争力的优质作品为第一要务,鼓励大家在培训中抓住机会多与导师和学员交流,多思多写,争取涌现出一批合格、优秀作品。上海市科普作协副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首届第三世界女青年科学家奖得主曾凡一老师,复旦大学精品课程“化学与人类”课程设计者、《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化学系教授刘旦初老师,上海市科普作协理事、“科幻苹果核”创始人丁子承老师和20余位学员参加了本次开班活动以及第一次集中培训。
截止6月29日,通过麦客报名系统申报参加上海高级培训班的报名者计38人,经资格审查(包括年龄、写作经历、是否提交作品等),最终录取了31人。所有通过筛选者都在事先收到培训承办方的电话,并通过提前一天建立的学员微信群把这次培训的信息都做了预先发布。本次培训学员呈现出年龄跨度大、行业范围广,既有充满激情的中学生,也有耕耘多年的学校园丁;既有热心科普的自由职业者、机关事业单位职员,也有科班出生的专业科普人员、工作多年的科学爱好者;既有懵懵懂懂的创作新手、也有成果喜人的科普科幻中坚力量;把这些人聚集到一起的是他们对科普科幻创作的热情和自我提升的期盼,当然也有对科普作协这样的公益性、专业性社会组织的信任。
为了不负中国科普作协领导和报名学员的信任,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严格按照主办方的要求,秉承创作为先、个性辅导、踏实创作的培训宗旨,安排了上海科普科幻创作领域10位经验丰富、术有专攻的导师与有志科普科幻创作的学员作为期42天的面对面指导,探索 这种旨在出作品、出人才的小班化科普创作人才培训模式,期望为科普科幻创作发现、输送一批可造之材。
开班式上,每位学员都做了简短的自我介绍,自报家门的同时还谈了各自目前的创作进展和对这次培训活动的期望。刘旦初教授就如何根据这次主办方发布的创作选题来确定自己选题等与学员们作了交流。在本次培训活动的首场培训中,曾凡一教授为学员们作了题为“科普是一种情怀”的讲座。曾凡一不仅是从事医学、生物学研究的知名科学家,也是对科学和艺术的融合,对科学普及事业的意义有着不凡理解的实践者。讲座中,曾凡一以自身的实践为例,让大家认识到科学与艺术从来不是互相割裂而是相辅相成的,她把科学和艺术比作DNA的双螺旋,鼓励大家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给自己带来更饱满的生活,也为这个时代谱写出更优美的科普之曲。
当天下午的培训讲座安排,首先是请刘旦初老师与大家分享他在科普道路上一路走来的心得与感受。刘老师为了让更多文科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就在多方了解文科生需求和接受度基础上,自编自创了一套针对复旦大学不同专业文科生的15万字的“化学与人类”通识选修课教案,硬是让这门原先只有寥寥数人报名的不受待见的选修课成为场场爆满的复旦精品科普课程。培训讲座中,刘老师通过93号汽油等的科普过程,鼓励学员们把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合适的切入口比如社会热点、轶事趣闻等来进行科学普及。刘教授近两个小时的分享让学员们如沐春风,切实感受到成功的科普可以做得那么趣味盎然!
下午讲座的第二位主讲人丁子承老师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解构科普,他从“四科两能力”和“缺失模型”的概念入手,来询问大家进行科普工作的初心在哪里,并与大家共同讨论后得出坚持科普的初心就是为了“更美好的个人生活和更有效的公共管理”。同时丁老师又通过一系列历史经验来拷问大家如何将科普工作中的手段与目标进行统一,最后让大家意识到“公众的、个体的感情、想法、价值观,都是有意义的,都必须加以考虑”,科普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大家都将为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发展而努力。
一天的时间眨眼就过,在导师们所带来的精彩课程结束后,认真倾听的学员们意犹未尽,继续抓住时间向老师请教。导师们也非常欣喜于学员们对于科普科幻创作的热情以及对于自身社会责任感的领悟,给予提问学员耐心、周到的解答。
按照本次培训的安排,接下来的两周时间,所有提交作品或作品梗概的学员都将得到导师在选题构思、表达呈现等方面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