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吉ICP备案号18002506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667号
来源:凤凰网
2018-08-08 00:00:00
西方发达国家在抓大中小学正规科学教育的同时,也在积极发展对青少年的课余科普教育。在西方,各大中小学都设有矿物标本陈列室,青少年在学习之初就增加了对自然和地球的感性认识,并锻炼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众多的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散布在学校和社区,为青少年提供亲自动手探究科学的场所和机会;电视台在政府等的资助下不断推出趣味横生的科普节目;高品位的科普科幻类书刊琳琅满目,赢得众多青少年读者;科普专业组织、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等也经常为青少年安排科普讲座、组织参观自然博物馆、参加自然科学类博览会等科普活动。所有这些弥补了学校科学教育的不足,普及了科学知识,拓宽了青少年的科学视野,对青少年科学兴趣、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培养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科普工作做得好,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常常超乎人们想像。比如在美国,有大大小小300多座动手型科技馆,每年多达1.35亿人次的观众来科技馆参观,比观看各种体育赛事的观众加在一起还要多。
科普活动的另一个很微妙却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它能吸引原本对科学学习无兴趣、无积极性的青少年学生。西方国家青少年科普工作开展得好,正是得益于他们在追求趣味性和多样性上的不懈努力。这种努力的成功又有赖于三方面的条件。一是政府的提倡和支持;二是科普项目机构本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比较强;三是参与科普的社会团体和个人多种多样,具有科普多样性的社会组织基础。
与此同时,美英等国家还通过组织家长与孩子一起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组织教师到科技馆、研究机构和大学接受研究实验培训等手段,发挥家长及教师对青少年的科学引导作用。很多科学家都声称,他们最初对科学萌发兴趣,他们的父母和教师起到了很大的鼓励、支持和引导作用。
发达国家青少年科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注重科普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融合。这种融合有助于解决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实施的科普计划就非常强调科普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联系,鼓励科普项目机构聘请中小学教师参与项目工作,如担任项目顾问小组的成员、参加项目开发与评估小组、编写科普项目的学校外伸材料等。美国等国家青少年科普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趣味性与多样化。科普活动有趣,才能吸引学生,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及参与的欲望,多样化则保证了学生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接触科学。英国研究委员会近年来则通过鼓励科学家、研究人员到中小学校开展活动,来支持中小学校的科普教育。
总之,美国等国家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善于创造性思维,这里既有学校教育的成就,也有科普工作的很大功劳。我国目前正在推行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应是一种大教育,应包含学校教育及青少年科普教育两个方面。如果说我们的学校教育在某些方面需要改革,我们在青少年科普教育上则更薄弱,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更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青少年承载着家庭的希望,民族的前程,国家的未来。青少年科普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素质教育对我国青少年科普工作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创造了发展的机遇。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强科普教育工作,培养一代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优秀青少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