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了,不贴秋膘,贴什么?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2019-09-16 00:00:00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对古人们来说更是一个调养身心、补精益气的标志性节点。“贴秋膘”则是中国北方普遍存在的一个说法,古时民间流行在立秋时用悬秤给人称重,将秤得的体重数与立夏时的体重进行对比,以此来检验人到底是胖了还是瘦了,如果你的体重减轻了,那么恭喜你,你收获了“苦夏”。苦夏是指在进入夏季后由于气温升高,出现胃口下降,不思饮食,进食量较其他季节明显减少,并伴有身体乏力、疲倦、精神不振,工作效率降低和体重减轻的现象。

 

  在古代,人变瘦了并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人们认为在夏天掉下去的肉需要在秋天“补回来”,饮食则是最好的大补方法,由此,“贴秋膘”的习俗也就自然形成了。传统概念里,贴秋膘首选吃肉,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所以贴秋膘不只是吃肉,还包括各种面食,如烙饼、饺子、包子等。

 

  进入现代社会后,虽还留有“贴秋膘”这一说法,但许多人早已不进行实践了,毕竟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远远高于古代,人们也不需要从事过多的重体力劳动,所以身体本身不会有太多的“亏欠”,也就无所谓要“补回来”了,没有谁愿意自己把自己吃胖。况且“苦夏”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根本不存在(比如学姐我,一年四季牙口都好得出奇,恨不得还有苦春、苦秋和苦冬来掉掉体重……),贴秋膘就更没有必要了。

 

  虽然贴秋膘的习惯已被大多数人摒弃,秋季进补这一理念依然被很多人推崇。那么,为什么秋季要补?补什么?怎么补?其实都有规律可循。

 

  1.补水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教授于康认为,秋季首先应该补的其实是水。

 

  进入秋季后,环境中的湿度降低,天干物燥,早晚温差大,人体水分的消耗量,特别是隐性水分的消耗量增加。因此平时要注意多饮水,包括食物中的水分在内,每日摄入量应达到2000毫升,以维持水电解质代谢平衡。

 

  2.补维生素和矿物质

 

  除了补水,我们还需要在秋季多多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物质广泛存在于各类蔬菜水果中,于康建议:“在秋季,每日应摄入蔬菜(生重)500克及水果(生重)400克左右。”虽然维生素和矿物质在人体中的比例不是很大,但它们却是调节身体气血运行的关键物质,一旦缺乏致脾胃升降功能紊乱,血脉凝滞,痰瘀集聚,会导致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的发生。

 

  3.补蛋白

 

  古时人们贴秋膘时选择吃肉,其实也是为了补充蛋白质,供给营养以满足身体的需求,但一不留神把脂肪也补了进来。现代社会,我们依然要补充蛋白质,但是要选择豆类等高蛋白植物性食物,每天吃豆类(豆腐及其制品)应达到100克左右。如果“肉食动物们”实在嘴馋,那么鱼虾类是首选项,其次为去皮的禽类,最后才是红肉类。

 

  另外,秋季天气干燥,容易产生“秋燥”的症状,因此肥腻的肉类、油炸食品不宜多吃,以免引起“上火”和消化不良,烧烤一族也要适当控制一下自己啦。

 

  传统的养生理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许多“养生秘籍”都和节气、季节紧密相关,比如说春季要多吃韭菜以增加体内的阳气、夏季应多喝牛奶滋阴去火、秋季应多食甘润果蔬缓解秋燥、冬季应多食羊肉以藏热量等等。但不论是物质水平还是生活方式,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都有着千差万别,许多养生的方法也许在古时是适用的,但到了现代社会,不仅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甚至有可能在效果上南辕北辙。以“贴秋膘”为例,古时人们物质匮乏,肉类、脂肪等在平日生活中的摄入量少,加之农田劳作消耗量大,许多人的BMI值很可能是低于正常值的,这种情况下人们在秋季食用肉类、碳水化合物等食材是为了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使身体更健康,无可厚非。而当今社会,三高、肥胖等健康问题已日益凸显,人们不仅没有营养不良,甚至很多人处于“营养过剩”的状态,这类人群就没有“补”的必要了,“膘”已然超标,还谈何“贴秋膘”呢?补的不应该是“膘”,而是运动。

 

  因此,不论是贴秋膘或是其他的养生方法,都需要根据自己实际的健康和营养状况来判断其适用性,不盲从不跟风。只要我们的日常膳食合理搭配,运动方式积极健康,提高情绪管理能力,这本身就是最好的养生了,不是吗?

 

  资料来源:科学网、新华网等。

 

责任编辑:牛小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