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吉ICP备案号18002506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667号
来源:科学辟谣
2021-05-11 00:00:01
流言:
每年四月,石楠的花季一到,若是经过它们的身旁,与类似于花香扑鼻的丁香截然不同的是,可以清清楚楚地闻到一股带着腥气的不可描述之“怪味”——特别是男同志们会尤其纳闷,这不是精液的味道吗?有人说,这是因为两者有相似的挥发性成分。
真相解读:
春天的空气中不仅仅有来自放线菌的泥土气息,还有各种花朵释放的香气:梅花的幽香,含笑的甜香,春兰的清香……或馥郁浓烈,或淡雅怡人,交织出沁人心脾的嗅觉圆舞曲。但并非所有的花“香”都是令人愉悦的,有的甚至会给人带来小小的尴尬,其中比较出名的要算是绿化明星——石楠了。不过,它也并非独一无二的异类,与它有着异曲同工之味的植物还有很多呢。
01
绿化带花旦石楠花
“污”名皆因气味与众不同
石楠是蔷薇科石楠属植物,名字本来应写作“石南”,对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的解释是:此种植物“生于石间向阳之处”,所以得名“石南”。只是在后来的植物著作编写中,通常写作石楠,就这么一路“将错就错”地流传了下来。
石楠的园艺性能很好,不需要做很多特殊养护管理就能长得郁郁葱葱。特别是园艺学家用石楠和光叶石楠杂交得到的红叶石楠,有着比花朵还鲜艳的嫩叶,让绿化带在没有花朵的季节也多了几分热闹。
不过,大多数朋友注意到石楠并不是因为它们的艳丽身姿,而是其花朵所散发出来的特殊气味!每年四月,石楠的花季一到,若是经过它们的身旁,与类似于花香扑鼻的丁香截然不同的是,可以清清楚楚地闻到一股带着腥气的不可描述之“怪味”——特别是男同志们会尤其纳闷,这不是精液的味道吗?
其实,这个味道并非石楠专属,很多蔷薇植物的花都有类似的浓烈气味——比如女贞。
02
特殊气味或与三甲胺有关
蔷薇科成“怪味花”高发区
问题来了,石楠花这类似精液的气味,是因为有相似的挥发性成分吗?
精液的特殊味道主要来自于精氨和亚精胺,同时混杂有微量的尸胺和腐胺。遗憾的是,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关于石楠花气味成分的详细分析,所以还不能确定其中的特殊气味究竟是哪种物质引发。不过在之前的研究中,科研人员在石楠花中找到过三甲胺,这很可能与石楠的特殊气味有关。
除了石楠和前面提到的女贞之外,像是蔷薇科的山楂属、栒子属、花楸属(Sorbus)、梨属的花在盛开时也都能散发以三甲胺为主的胺类,因此它们的花儿闻起来也或多或少带有一些特别的腥臭味。
03
不可描述的怪味其实花外有花
板栗花了解一下
然而,要说精准的“精液”味同款花香,相对于石楠花来说,更为相似的其实是板栗雄花的气味。就连生理学课本描述精液性状的时候,都描述其为“栗子花”气味。
栗子大家都吃过,但它的花朵可能给人的印象并不是太深刻。如果是在烈日当头的中午见到板栗花,你或许会留下洁白无瑕小清新的印象;但一旦太阳落山,一股奇异的味道就会开始陆续弥漫开来——一种谈不上好闻也说不上难闻的独特气味,或者可以描述为健康成年男性所特有的气味……
通过分析发现,板栗花的这股特殊气味来自一种叫做“1-吡咯啉”的物质,它跟精胺和亚精胺完全没关系,味道相像那是纯属巧合。附带说一下,泰国香米的特殊香气来自一种叫2-乙酰-1-吡咯林的物质,可以说与栗子花的特征香气物质系出同门,化学的世界就是奇妙。
有意思的是,在很多介绍生殖健康的资料里,都有这样的描述——“正常男性的精液有栗子花的气味”。但是植物介绍中从没有见到说花朵有“精液”样气味的描述。这大概是因为植物的气味更容易接触到,这种描述更有普适性吧。
不管怎么说,上述气味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与繁殖相关。板栗花的气味是为了吸引来传粉者帮自己繁衍后代,保证物种在自然界的持续存在;而精液的气味可以显示男性的健康状况,让自己的族群更好地延续下去。从这个层面来理解的话,这些特殊气味肩负着神圣而又艰巨的使命感,说起来也就没有那么不可启齿了。
参考文献:
1.Wei JF et al (2013) Volatiles frow Flowers of Photinia serrulata by HS-SPME-GC-MS. Chemistry of Natural Compounds 49(2):354-355.
2. Xiaoping Zhang et al (2019) Molecular analysis of semen-like odor emitted by chestnut flowers using neutral desorption extractive 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Anal Bioanal Chem 411(18):4103-4112.
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牛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