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吉ICP备案号18002506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667号
来源: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2020-11-24 15:31:22
【解读军事仿生技术⑤】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人类其实对于“为什么造武器要模仿动物”这件事毫无头绪。即便是已经开始铸造铁质刀剑和防具,猛兽的面部形象也总是能和它们的其它特征一起,出现在武器的装饰部分上,只因为当时的人类坚信,这能带来力量。
而时至今日,也有一部分仿生造物如同当年的铜铁刀剑一般,从里到外就透着浓浓的模仿痕迹——然则和刀剑,乃至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的仿生学、武器都不太一样,它们的本质可以说已经超越了“仿生学”范围,颠覆战争形态不在话下,就连颠覆人类自己也不是没有可能。
造物主都为之惊骇: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
众所周知,虽然计算机很“聪明”,能够几乎瞬间计算出大数相加、相乘的结果,但要它们自主学习,找出某个具体问题的解,此时哪怕是最“聪明”的超级计算机也将束手无策——相比之下,人类的大脑却能够很轻松解答既“抽象”,却又“具体”的问题。
那么,模仿人类,或者说动物的思维方式,是否能帮助计算机学会自主解答问题,甚至是自主学习?
答案当然是能。横扫全球所有人类棋手,甚至把自己前辈摁在地上吊打的“阿尔法零”人工智能,就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仿生造物:在“学棋”的过程中,“阿尔法零”无需棋谱,而是左右手互搏,全靠一手深度学习来弄懂对弈中每一子的价值多寡。
而这个深度学习的源头,正是来自上世纪80年代,人类对视觉反馈系统的神经生物学发现。这一成果在世纪初得到应用,并一步一步发展为人工智能的学习手段。
除此之外,“阿尔法零”在对弈中还会同时用两套神经网络分析局势和得失,并左右自己的下一步动作,而这个“神经网络”,乃至背后的“遗传算法”,也都是源自对神经元结构、遗传原理的模仿和再发明。
至于这些人工智能左右战争的能力,恐怕各种科幻文艺作品早就表达得淋漓尽致。不会出错的人工智能不需要肉体,哪怕它只介入指挥、决策环节,谁能保证它就会一定站在人类这边,对人类怀有同理心?
木牛流马终成真:从“大狗”机器人说起
随着消费电子产业异军突起,一时间传感器、电动机、可动关节等元件越做越小,每年还有数以亿计的资金被投入到器件小型化领域,哪怕只为了再把电池再减轻十克都值得。
在这样的疯狂背景下,用电子元件“等价替代”动物的身体结构,造出能和动物一样行动奔跑的仿生机器人,也不再是无法实现的天方夜谭——短短十几年时间里,波士顿动力就已经从笨重的“大狗”军用四足机器人发展出ATLAS人形机器人、SPOT小型四足机器人、更小的SPOT“迷你”,体积越发缩小,但功能却越发接近智能生物。
就现在的表现来看,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已经有能力在有限场景下,凭借着事先设定的标识物(打上二维码、射频标签),进行规划好的计划,这使得它足以胜任战场上的定点巡逻、侦察和补给任务。
但只要稍加设想,世人就难免对这样的仿生造物不寒而栗:如果把二维码换成人类面部特征,把射频识别器换成红外镜头,这些“木牛流马”还能人畜无害么?还能始终受控么?这是个大问题。
可能终结战争的仿生技术:人类会从战场上消失吗?
几千上万年以来,人类始终是“战争”和“军事”这两个词背后的主语。无论是围剿野兽,还是人类内战,军事永远是人类谋划、人类研习,然后战争由人类发动、人类指挥,人类执行,最后又于人类手中终结。
然则终极仿生造物,人工智能的介入,则彻彻底底地改变了这一切。就现在而言,人工智能已经进入到了武器的设计环节,日夜不停地计算只为优化某些细节。
而在不远的未来,人工智能还可能会“人道地”介入战争,减少技术优势一方的战争伤亡风险;又或是在指挥链里承担起“参谋”角色,毕竟同等条件下,人工智能更不会出错……如果有这么一天,人类战争机器的每一个齿轮都由人工智能担纲,那么结局又将如何?
无论结局最终如何,当初模仿鸟嘴造矛、模仿叶齿造锯的人类必定想象不到,而这或许也就是仿生学的终极哲学意义,“模仿自身,学习自身,超越自身”。
军事小词典
蜂群无人机:从投放到作战,旨在全由人工智能掌控,不需人工过多干涉的新概念武器。其侦察、指挥、控制和毁伤评估等环节自成一体,能够大大减少实战的人力投入。
出品: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策划:赵清建
制作:旋钮工作室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