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明言明言为什么这么让人火大?

来源:科普中国

2019-08-26 09:00:00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陈宇峰(ACC心理科普团队)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最近中餐厅某知名明星的黄式自信语录火了,网友纷纷表示今日起要学习明言名语当霸道总裁,各种表情包笑得我方圆十里的声控灯都亮了。


今日份的黄式自信你们都学会了吗?

  

图|《中餐厅》

  

当然,这些都有可能是节目效果,无法当真,我们只是针对这样一个角色分析。


虽然网友们都在以开玩笑的形式说要学习这种霸道总裁的说话方式,但在现实中遇到这样的人却真的让人很头疼。这些人往往不听旁人的建议,独断独行,控制欲太强。尽管大部分人不至于像视频截图中这么夸张,但是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过度自信的倾向,并且很多时候我们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这个倾向。


凡事都有个万一,所以我建议你看看自己是不是黄式自信


首先我们来问自己几个问题,如果你不知道答案就请以直觉回答:


问题一:你认为阿根廷和加拿大哪个国家的人寿命更长?你觉得你的回答准确率是多少?


问题二:你觉得你在你所属群体中,你的能力是高于平均水平还是低于平均水平?


问题三:你觉得尼罗河有多长?你觉得你的估计的误差范围是多少?


我们先卖个关子,先来看看什么是黄式自信。


黄式自信在心理学中往往被称为是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这是一种在作主观或客观判断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一种认知偏差,由于我们自身获取的信息具有局限性,无法清楚知道自身和他人的全部信息,因此往往表现为判断结果过高的现象。


过度自信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更加普遍,它往往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过高估计(overestimation):高估自身实际能力、表现、影响力和成功率。过高估计在现实中是很常见的一种认知偏差,人们往常会过高估计自己完成工作的速度,会过高估计自己对事件的控制能力,就好像黄总裁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对于餐厅的控制能力。Lichtenstein等研究者发现,在回答上面第一题这样的二选一常识问题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存在着过度自信的倾向,当被试报告自己答对题目的信心为70%时,其准确率还不到60%,当被试报告其信心为90%时,其准确率也仅为75%。所以你也很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高估了自己。


2. 过高定位(overplacement):过高地判断自己的水平和地位。过高定位也是很常见的一个现象,Ajzen的一项研究就发现在同一个群体中,大部分的人都认为自己都高于平均水平,显然不可能大部分的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因此必然有些人是高估了自己的定位的。所以研究者也把这种现象成为“优于常人”现象(better-than-average effect, BTA)。所以,你觉得你在你所属的群体中是高于平均水平还是低于平均水平?


3. 过高精准(overprecision):对结果的判断往往过于精准。比如关于上述尼罗河的问题,结果发现大部分的人给出的估计范围都是偏小的,也就是说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比较精准的,所以自然认为自己的估计结果的误差也是比较小的。


如果符合上述三个表现,那就说明也许你也有点过度自信的倾向。


黄氏自信,为什么让人如此反感?


过度自信的人比较盲目,控制欲比较强,而且总是有着事后诸葛亮的特点,夸大自己预测的准确性,尤其是一旦自己的预测被证实的时候,就会过度估计自己在这个结果中所起的作用。

  

图|腾讯视频

过度自信的人往往容易招人反感和反对,这首先是因为做决策是一个不断累积外界信息的过程,而过度自信的人较为盲目,容易忽略一些必要的信息,往往在没有收集到足够的信息的时候就做出了最终的决策,这样的决策在旁人看来显然是不合理的,可是此时的决策者又完全不听旁人的建议,自然就引起了他人的反感和反对。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过度自信会让人反感是因为这样的说话和行事方式没有满足他人受到尊重的需求,因为他们往往会忽略或直接拒绝他人的建议。尊重需求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仅次于自我实现需求的重要需求,如果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那么这样的交往一般都会让人感到难以进行下去。


另外,过度自信带来的独裁也会侵犯他人对自身的控制感。Rodin将控制感定义为拥有力量参与决策以获得所期望的结果。在我们的民主社会中,一件事情往往需要听取大家的意见来共同做出决策,从而共同影响事情的结果。而过度自信的人往往独自做出决策,拒绝让他人参与到决策中来,所以失去控制感意味着人们对结果进行选择的自由受到了威胁,这就会让人产生沮丧、焦虑、无助、绝望甚至是愤怒和敌意等攻击性情绪。

  

图|《中餐厅》


过度自信备受诟病,为什么我们还会进化出这种心理机制?


尽管过度自信的人很讨厌,但过度自信却是很自然会产生的一种现象。


当我们在对一件事情做出决策的时候,首先会在记忆中搜寻相关的信息并得出初步的判断,接着我们就在这个初步判断的基础上,利用大脑的联想记忆提取一切我们能够想到的相关信息。我们总是倾向于相信我们一开始做出的判断是正确的,也认为在记忆中搜寻到的信息是完整的。但事实上我们一开始做出的判断有可能是有失偏颇的,而且记忆也是会骗人的,我们会倾向于搜集那些支持初步判断的信息,而忽略不支持初步判断的信息,尤其是这个判断得到外界信息的支持的时候,我们就会更加倾向于相信自己是正确的,因而产生了过度自信。


从动机的角度也很容易看出我们的过度自信是很自然的,因为我们总是喜欢用积极乐观的角度来看待自己,认为自己的积极品质要好于他人,这样做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不至于完全失去信心,这种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更高的。


我们不是总裁,不需要霸道


过度自信很自然,可是太过分的过度自信却会让人难以沟通交流,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心理学小技巧来减少过度自信:


1. 反复自省。自省是精神分析中常用的一个方法,通过审视自己来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每当你对某件事情有百分百的把握,比较绝对化的时候,就多问自己一句:我是不是过度自信了?我是否无意中忽略了一些不该忽略的信息?


2. 反问自己。如果我是有过度自信的倾向,那我一定要给我的观点找出一个反例来证伪的话,这个反例会是什么呢?例如这件事情按照我这个方案去做肯定很完美,但是如果非要找个反例,在什么情况下我的方案会失败呢?


3. 培养同理心。同理心简单来说就是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觉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同理心在心理咨询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也叫做共情。但这并不是心理咨询师的专用技能,所有人都具有同理心,也都可以提高自己的同理心。所以经常有意地将心比心,多去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就可以避免信息的偏差,从而减少过度自信。


参考文献:


Ajzen, I. (1977). Intuitive theories of events and the effects of base-rate information on predi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5, 303–314.


Soll, J. B., & Klayman, J. (2004). Overconfidence in interval estimat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30, 299–314.


Moore, D. A., & Healy, P. J. (2008). The trouble with overconfide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115(2), 502.


Moore, D. A., & Schatz, D. (2017). The three faces of overconfidence.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11(8), e12331.


责任编辑:迟嘉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