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吉ICP备案号18002506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667号
来源:来源:中国科学报
2021-08-24 16:32:57
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可用来生成包含视杯(眼睛中的一种结构)的大脑类器官。该类器官能自发地从类脑区前部发育出双侧对称视杯,显示出iPSCs在高度复杂的生物学过程中固有的自我模式形成能力。8月17日发表于《细胞—干细胞》的一项研究指出。
“我们的工作强调了大脑类器官产生原始感觉结构的显著能力,这种感觉结构是光敏的,包含的细胞类型与人体相关细胞类似。”该论文通讯作者、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医院的Jay Gopalakrishnan说,“这些类器官可帮助研究胚胎发育期间的脑—眼相互作用,为先天性视网膜疾病建模,并能生成特定的视网膜细胞测试个性化药物和进行移植治疗。”
人类大脑发育和疾病的许多方面都可以用多能干细胞衍生的3D类脑器官来研究,这些类器官可以产生人体内所有类型的细胞。之前有研究用人类胚胎干细胞制造了视杯,并产生了视网膜。也有研究表明,视杯样结构可以从iPSCs中产生。
但在过去,用多能干细胞衍生视杯主要是为了产生视网膜。直到现在,人们还未能将视杯和其他3D视网膜结构在功能上整合到大脑类器官中。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Gopalakrishnan和团队修改了他们之前开发的将iPSCs转化为神经组织的方案。最终,他们生成的大脑类器官形成了视杯。该结构最早在30天内出现,50天内成熟为可见结构。这个时间框架与人类胚胎视网膜发育时间框架相吻合,因此可以使某些类型的发育神经生物学实验更有效。
利用来自4名捐赠者的16个独立批次iPSCs,研究人员生成了314个大脑类器官,其中72%形成了视杯,这表明该方法是可重复的。这些结构包含不同类型的视网膜细胞,它们形成了能对光线作出反应的电活性神经元网络。含有视杯的大脑类器官也包含晶状体和角膜组织,并且视网膜与大脑相应区域相连。
Gopalakrishnan说:“在哺乳动物的大脑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神经纤维向外延伸,与它们的大脑目标连接,但这在体外系统中从未被展示过。”
在未来的研究中,科学家计划开发出一种策略,使视杯能够长时间存活,从而研究视网膜疾病的诱发机制。
相关文章信息:
https://www.doi.org/10.1016/j.stem.2021.07.010
责任编辑:侯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