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吉ICP备案号18002506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667号
来源:科普时报
2019-02-27 11:00:00
中国科幻的发展已历百年。虽然在很长时间内,中国科幻都处于萌芽探索阶段,但在过去30余年,已经获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科幻的作家队伍和作品数量,正在高速扩张之中。中国科幻的产业化,也从无到有,迈步向前。据《2017科幻产业发展报告》统计,在过去一年中,中国科幻产业整体市值将近100亿元人民币。
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不同文化的关系变得比以往更紧密,倾向更宽容、更多元化的思潮正在全球兴起。在科幻领域,以英美为主导的西方科幻正在将目光投向更多元的科幻创作地区,比如东欧、中东、南美或是亚洲。如今,以外文出版的中国科幻作品已超过100种,语种达到十余种,尤其在美国市场获得重大突破。可以说,从外部条件来看,中国科幻正在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科幻的机遇。
而中国科幻自身,也已经站到了一个新阶段的起点。从作品上讲,我们不仅有《三体》《北京折叠》这样获得雨果奖,得到世界承认,开亚洲之先的作品,也出现了不少其他高水平、富于创意的作品。从创作人群讲,上个世纪90年代崛起的新生代作家已经整体迈过40岁,阅历与视野有了长足进步。而过去十余年涌现的一大批年轻作家,其知识结构、文学水平都更进一步,创作能力非同一般。
因此,在这个时候,我们有必要想想:接下来怎么走。
在过去,尤其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们习惯于模仿、学习西方科幻,从题材、行文、人物、主题等方面无不有这种痕迹。如今,中国科幻的创作已经基本上抹平了和世界科幻的代差,即便有些题材国内仍然少有相关作品,但这更多是地域因素,而不是发展不足造成的。西方科幻的绝对时代超越性已不存在,是时候做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尝试了。
今天的科幻,已经不再是肆意狂想的东西。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与科技的发展、人类与科技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人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从类似意义上讲,很多科幻作品中的未来,实际上都立足于当代。它们反应当下人们的焦虑、恐惧和渴望。
因此,对中国科幻来说,将目光投向中国,投向我们的身边、过往与未来,是个可能的方向。
中国在过去将近40年,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激进的现代化进程,并保持了社会秩序的总体稳定。很多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持续剧烈变化的社会进程中,他们个人的三观与周围世界的变化存在不同程度的时间差。这当中,文化、价值观的颠覆与翻新、矛盾的演变等为我们提供了人类历史上难得的丰富样本。我们自己还身处其中。因此,抬起头来,看看我们的四周,关注社会,关注科技在中国的表现、其与周边元素的相互作用,构想这样一个极富特色的社会在未来会演变成什么样,是一条可以去尝试的道路。实际上,很多国外科幻界人士都表达过对中国如何看待科技和未来的关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是现代社会的创建者,定义了何为现代。而在如今的所谓后现代社会中,特别是正在我们眼前展开的、某种未知的、尚未被命名的新社会阶段的成形发展过程中,中国将是非常重要的构建者和定义者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讲好未来的中国故事,也就是在讲未来人类的故事,未来世界的故事。
当然,中国科幻的这种新尝试,应该以足够的标准来要求。当世界科幻读者看到这些作品的时候,不应该只是因为它来自中国,更应该因为它是一部好作品而感兴趣。我们该从“我们也能写”升级到“我们也能写得好”。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才能真正在世界舞台上站住脚,才能有希望在未来成为推动世界科幻发展的动力之一。
是时候了,是时候做这种尝试了。
(作者系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著有《MUD-黑客事件》《为了凋谢的花》《千年虫》《裂变的木偶》等作品)
责任编辑:赵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