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质量黑洞可能由暗物质形成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21-03-02 14:49:04

一项新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种由暗物质产生超大质量黑洞的新机制。这个国际研究小组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可能直接由星系中心高密度区域的暗物质形成,而不是传统的包含“正常”物质的形成场景。这一结果对早期宇宙的宇宙学有重要意义,并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

 

超大质量黑洞最初是如何形成的,是当今星系演化研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超大质量黑洞早在大爆炸8亿年后就已经被观测到,它们是如何增长如此之快的至今仍未解释。

 

标准的形成模型包括正常的重子物质——构成恒星、行星和所有可见物体的原子和元素——在重力作用下坍缩形成黑洞,然后随着时间增长。然而,这项新工作调查了由暗物质构成、被稀释的暗物质晕包围的稳定星系核的潜在存在,发现这些结构的中心可能变得如此集中,一旦达到临界阈值,它们也可能坍塌成超大质量黑洞。

 

根据该模型,这种情况发生的速度可能比其他提出的形成机制要快得多,并且可能会让早期宇宙中的超大质量黑洞在它们居住的星系之前形成,这与目前的认识相反。

 

该研究带头人、拉普拉塔国立大学的Carlos Arguelles评论说:“这个新形成的场景或能对宇宙早期超大质量黑洞形成提供一种自然的解释,而不需要预先形成恒星,也不需要用不切实际的吸积率来激发种子黑洞。”

 

新模型的另一个有趣的结果是,对于更小的暗物质晕,例如那些围绕着一些矮星系的晕,可能达不到塌缩成黑洞的临界质量。作者认为,这可能会让较小的矮星系拥有一个中心的暗物质核,而不是预期中的黑洞。这样的暗物质核仍然可以模拟传统中央黑洞的引力特征,而暗物质的外晕也可以解释观测到的星系旋转曲线。

 

Arguelles补充说:“这个模型显示了暗物质晕如何在其中心聚集高密度物质,这可能在帮助理解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首次证明了这种核晕暗物质分布确实可以在宇宙框架中形成,并且在宇宙的一生中保持稳定。”

 

作者希望,进一步的研究能够揭示宇宙早期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过程,同时调查包括银河系在内的非活动星系的中心,是否可能成为这些高密度暗物质核心的宿主。

 

相关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93/mnras/staa3986

 

责任编辑牛小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