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农业是“看天吃饭”,气象到底会对农业产生什么影响?

来源:科普中国-智农

2024-03-26 11:00:33

到气象,你的认知是什么?

是“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谚语?是决定今天穿什么的“穿衣指南”?还是二十四节气和各色节气美食?

天气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作为农业大国,农民伯伯们更是时刻关注天气变化,毕竟农业向来都有“看天吃饭”的说法,让我们一同了解气象是如何影响收成的吧。

为了大地丰收,所以仰望天空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生产工具的变化使耕种的方式与作物也在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古人为了实现丰收而对气象不懈的观察与研究。

古人对气象的观察和预测,往往以农谚的形式流传下来。唐朝黄子发撰写的《相雨书》,记载了169条气象谣谚,全书分为“候气”、“观云”、“察日月并星宿”、“会风详声”、“推时”、“相草木虫鱼玉石”、“候雨止天晴”、“祷雨”、“祈晴”九篇,展示了古人为预测气候变化所进行的研究。

为了更好地预测气象,观测也就成为了重要的数据获取方式。在咱们北京的东城区东裱褙胡同2号,这里有一座始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的古观象台,它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在500多年间,这里积累了大量的天文科学资料,至今仍保存着清朝180年间的气象资料,是咱们学习气象知识的宝地。

“瑞雪兆丰年”、“春雨贵如油”、“夏天不热,五谷不结”...这些谚语将气象和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它们既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农业气象发展的起点。

农业气象到底是什么?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气象的观测与预测不再依赖于观察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地面观测、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让农业气象也变得更加“科学”。

农业气象到底都涵盖什么业务呢?

首先是实时监测农业气象环境。科技发展让观测手段不断升级,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卫星遥感技术,为农民提供了农作物水分、长势等信息,并根据目前的气象条件,结合其优劣为农业生产提供针对性的建议,为农事生产的品质和产量做好保障。

其次是准确预报农业气象灾害。近期正值春耕,属于农业生产的“敏感期”,此时的农作物相对脆弱,同时对于农作物的收获也是非常重要的时间。通过准确的天气预报,对天气状况可能给农业带来的影响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最后是为农作物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将当地气候特征、农作物生长需求进行综合考量,结合监测预报功能,一方面提前进行人工干预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一方面预测农作物的播种、生长、收获等。

气象“黑科技”让农业不再“看天吃饭”

民以食为天,农业气象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黑科技”,为我们碗中的饭菜提供着全方位的保障。

你能想象到吗? X波段相控阵雷达、L波段风廓线雷达、植被物候观测系统、多要素自动气象站、自动土壤水分站、农田小气候站、作物实景观测系统这些高科技设施,在河南的一些高标准农田里成为标配,与气象卫星一起编织了一张空天地一体化全天候智能监测网。

作为现代农业好伙伴的无人机,气象部门也为无人机的工作提供着便利。通过气象监测与预报,为无人机作业提供降水、风力等要素预报,让无人机的工作更加有效,同时还借助无人机利用无人机监测灾害可能发生地的作物情况,改造后的无人机甚至能直上云端,参与人工增雨工作。

从“向天祈雨”到“人工增雨”,气象科技的进步让农事生产不再需要完全看老天的“脸色”。气象知识不仅在农业领域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也在其他方方面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责任编辑:李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