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节之科学吃粽子

来源:北京市昌平区医院

2019-06-04 17:00:00

端午佳节即将来到,粽子作为端午必备美食一直深受大家喜爱。但是,当口味众多的粽子纷纷涌上餐桌,我们到底该如何选择呢?怎样食用才算健康呢?下面就和大家聊一聊“科学吃粽子”这一话题。


粽子的种类


粽子是由粽叶包裹糯米蒸煮制成,种类繁多。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馅料上,粽子中可添加红枣、五花肉、绿豆、蛋黄、冬菇、腊肉、火腿、香肠、豆沙、八宝等。因添加的馅料不同,也形成了南北方不同特色和风味的粽子品种。


粽子的能量


 

大家要记住:棕子是高热量食物,Gl(升糖指数)也高,要少食或适量食用。


吃粽子的时候我们都会吃到一样东西:糯米。糯米的主要成分为淀粉,而且90%为支链淀粉,吃进体内后,支链淀粉能够被较快地消化吸收,转化为血糖,因此糯米是名副其实的高GI食物。吃高GI食物最明显的感受就是饿得快,所以比较容易吃多导致发胖。


不同种类的粽子热量是不一样的。像受欢迎的蛋黄鲜肉粽和莲蓉粽热量相对较高,100克的热量值大约相当于40-50克的巧克力!像杂粮棕、八宝粽、白粽子等这些粽子的热量相对低一些,如果不想长胖,可以选择这些口味的粽子。


总的说来,甜粽的热量稍低于肉粽的热量。热量最高的是蛋黄鲜肉粽,一颗100克肉粽提供近三百千卡的热量,相当于一口气吃了两碗米饭。吃一个要至少慢跑8公里或健走9公里或骑自行车20公里才能消耗掉。因此,建议大家吃粽子要控制量,并且吃了粽子就要减少主食的量。


吃粽子的注意事项


尽管粽子具有良好的养生功效,然而食用不当也会引发各种不适,比如反酸、烧心、恶心等,尤其对于胃肠道功能较弱的人,反应会更明显。因此,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不要过量或大量吃粽子。粽子的主料糯米不宜消化,多食会伤脾胃而引起腹胀、腹泻,因此,老人、婴幼儿及消化功能差的人群不可多吃,即便是脾胃功能强者,也应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


粽子最好在早餐或午餐时吃。临睡前2小时最好不要吃粽子,更不能把粽子当夜宵吃,容易引发消化不良,从而影响睡眠。


不要空腹吃粽子。空腹吃粽子,糯米就会在胃里停留很长的时间,从而刺激胃酸分泌,导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病情发作。


粽子不宜冷食。粽子的主要营养物质是支链淀粉,糯米加热后,支链淀粉会糊化,有利于消化吸收;一旦冷却,淀粉会老化回生和变硬则不易被消化。所以粽子要趁热吃,尤其不要搭配冷饮吃。


粽子可提供的食物包括主食、肉类与油脂,所以在吃粽子时最好搭配一些蔬菜、水果,增加纤维素和维生素的摄入的同时,也可减轻胃肠的不适症状。有专家建议:吃粽子时最好能同时喝温茶水,帮助吞咽和消化。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最好选择符合“三少一多”(少油、少肉、少糖、多纤维)的粽子。可选择白米粽、豆沙粽、小枣粽和八宝粽等品种,或者主料以部分杂粮、芋头或红薯取代,增加膳食纤维的含量,减少糖分、脂肪及盐的摄入。


总之,粽子作为美食,要科学地吃,要吃得恰到好处,才能吃出健康。


在此,提前祝大家端午安康!


责任编辑:迟嘉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