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吉ICP备案号18002506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667号
来源:本站
2021-12-03 17:12:46
对话诺贝尔奖得主 ——原始创新力:科学与艺术中的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指为了获得基本原理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它不以某种专门或特定的应用为目的,反映出的是知识的原始创新能力。基础研究水平的水平高低,决定了在应用技术层面上的发达程度。每一个科学领域都有其基础研究。近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对技术研究的投入,以便寻求源始性创新。
在整个科学、技术、工程领域中,基本科学原理的探索是基本研究。在五花八门异彩纷呈的创意产业中,纯艺术无疑是整个创意产业的核心。从时尚、潮流、设计、策划,到现在的衍生品、时下流行的NFT......整个文化产业的大厦,本质上都起于纸上的一点一画,心中的一词一句,一吟一唱。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创造力的两大引擎,科学与艺术在基础研究层面的突破,才会带来技术与工艺、工程与设计层面的全新的可能。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科技艺术致力于将艺术创新与科技创新深度结合,构建基础层面上的互相激发和滋养的机制,正是为了寻求一种“原始创新力”。
“原始创新力:科学与艺术中的基础研究”讲座现场
“原始创新力:科学与艺术中的基础研究”讲座嘉宾合影
2021年9月22日下午,“原始创新力:科学与艺术中的基础研究”讲座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结构生物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科技艺术学院副院长邱志杰,以及策展人苏珊·布罗施·莱维特(Shoshan Brosh Levitt),就科学与艺术中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力的培养等话题展开对话式讲座。讲座由上海当代艺术馆馆长孙文倩女士主持。
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在讲座现场
迈克尔·莱维特是出生于南非的立陶宛裔犹太人,在剑桥大学和以色列威兹曼研究所完成学习和研究,从1987年开始任教于斯坦福大学。迈克尔·莱维特和同事成功开发了结合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的计算方法,使用计算机计算分子的化学反应过程,并因此获得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
苏珊·布罗施·莱维特博士是迈克尔·莱维特的妻子,也是一名策展人。她熟悉中国当代艺术,曾在北京大学教授希伯来语,致力于中国与以色列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科技艺术学院副院长邱志杰在讲座中发言
讲座开始,邱志杰首先转达了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教授,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院长苏新平对迈克尔·莱维特的欢迎和致谢。并介绍了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所进行的工作。
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在讲座中发言
接下来,迈克尔·莱维特与观众分享了自己近期的研究。他讲到了生物分子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生成,生物的随机多样性,以及他在分子结构研究中的部分成果。
“世界上最伟大的智力不是人,也不是计算机,而是生物组织。生物是自己组织的,是自己生长的,就像魔法一样,可以自己修复自己,可以改变自己的形态,所以我觉得在未来我们可以去尝试学会这种自我组装的能力,这一能力实际上是来自于这些生物的诸分子能够将一切最终组成一个更大的生物体,就好像是拼图一样,最终能拼成一个完整的形状......
生物教给我们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是它的多样性,而这才是最重要的。就像你的孩子可能继承的是父母两个人的优点,也可能是两个人的缺点,这种随机性的遗传恰恰产生了很多的创造性和可能性。有别于彼此复制的细菌,这种随机性的遗传机制才是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关键。”
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在讲座中发言
迈克尔为观众展示了他在分子结构研究中的部分成果图例,他将自己的研究工作比作是在画地图。在这些动态的“地图”中,人们可以看到分子是如何移动的,分子的周围正在发生着什么,就像是在看电影一样。最后,他还介绍了疫情期间他所做的用来分析疫情走势的生物学统计模型。
讲座的第三部分进入对话环节,在孙文倩馆长的主持下,莱维特、邱志杰与苏珊共同探讨了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共性,以及创造力的源泉。
对话内容首先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共性开始,迈克尔认为“科学也好,艺术也好,都需要创意的火花,这是两者的共同之处。”
邱志杰在回应中表示:“科学是一种非常需要想象力的工作,而好的艺术家的工作方式其实也是需要求真意志来支持的,而不只是追求美或者追求不一样。只有当你相信你追求的这个东西是真理,你才会一意孤行的走上非常独特的道路,否则人会很容易被庸俗的从众心理所消磨,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艺术家的工作其实跟科学家一样是追求真理的。……好的艺术应该是以对真理的追求作为驱动力的,好的艺术对人所起的作用,其实跟科学见解、科学真理给人们带来的那种启蒙的感觉其实是高度相似的。就好像是我们的眼睛以前一直被黑布罩着,现在这块黑布被揭去了,我们突然间看见了以前所没有看见的的层次,或者以前没有看见过的更大的景观。因此我非常愿意认为艺术是一种科学,我也非常认同科学是一种艺术,是由想象力驱动的,是要对我们习惯的这些成见去加以超越的。”
“原始创新力:科学与艺术中的基础研究”讲座现场
迈克尔进而回应道:“我完全同意邱教授的说法,我们的工作是和真理相关的,这个真理可能不一定是关于全球的,它可以是关于你自己的真相,我觉得这种寻求真理的毅力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在科学还是艺术当中,都需要为此付出很多工作,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真相就像是山洞隧道末端的一束光,这可能只有你能看到,我们必须要坚持走到那里。另外,我觉得科学和艺术,或者化学和物理,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生物和经济学等等,一切这些区分都是人为的。虽然我获的是诺贝尔化学奖,但我其实没有专门学过化学,实际上化学是关于分子的,而分子是关于生物的,所以这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是的,我们有这些分野,但我们要去努力去忘记这些分野,忽略这些分野。”
“原始创新力:科学与艺术中的基础研究”讲座现场
最后,三位嘉宾就科学创新机制与中国青年艺术家成长等话题展开了讨论。邱志杰认为,中国年轻一代面临着社会现实带来的多重压力,但是我们仍要眼光远大,关怀和思考大问题。莱维特向场下的青年学子们勉励道,“这个世界需要年轻人,需要有意愿、有热情、想做一些事情的年轻人。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旅程,道路不免起伏坎坷,中国的年轻人,要有积极、坚定的内心。”
在随后的问答环节中,在谈到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化学之间的共通之处时,迈克尔表示:“我们为什么要把科学分开,把数学、化学、物理、学都分开,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毕竟在100年前他们都是混合在一起的。唯一的解释是,假设在清华大学物理系,你希望能够聘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能够去教授物理学中有关概率论的课程,那么你不会去聘一个化学家,你也不会去聘一个数学家,所以我认为这是一种学徒制的过程。但是在现实之中,很多有趣的发现,都是在跨界的领域里面发生的,不同领域之间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发生交叉,这些交叉的界限,实际上就是创新发生的地方。所以我认为抽象的艺术也好,量子计算也好,任何两个领域能找到共性。”
而被问及科学的创造力是否与艺术一样和特定地区的文化紧密关联,迈克尔给出了令大家耳目一新的观点。他说:“在20世纪上半叶科学中心在德国,全世界的人都去德国学科学;五六十年代科学中心转移到英国,美国人也跑到英国去学科学。现在的科学中心在美国,所以中国有很多年轻人去美国学习科学。不管在世界各地,艺术和科学创造的主力都是独立思考的年轻人。而中国拥有数倍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年轻人,你们是中国的宝贵财富,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迈克尔希望年轻人要勇于从事艰难的科学研究。敢于犯错误。如果你做得百分之百是正确的,那大概就是并没有什么价值的研究。有价值的研究总是充满了大量的错误。
“原始创新力:科学与艺术中的基础研究”讲座现场
迈克尔·莱维特,苏珊·布罗施·莱维特与邱志杰在工作室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