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 秦始皇陵中的水银超过900吨?为什么要放入水银?

来源:本站

2024-09-04 09:51:29

司马迁在《史记》中言之凿凿:皇陵之中,以水银为江河大海……”以前,缺乏合适的仪器物探,更多的则是对陵墓封土堆进行点对点的汞含量测定,之后,再和周遭环境中汞含量进行对比,最终,得出了结论:在秦始皇陵的地宫中,真的有大量的水银。

中国古人一度有用水银墓葬的习俗,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尸身腐烂。秦朝时期,冶炼水银的技术很是发达,《史记·货殖列传》中就专门谈及了一位巴蜀寡妇清,就是因冶炼水银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

 

汞在自然界多呈化合态(HgSPb304)存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天然产的红色的硫化汞,称作丹砂

在春秋时期我国就已经掌握了炼制水银的方法,即抽砂炼汞法,这里面的砂就是朱砂,也就是现在人们说的硫化汞,它不但可以用来炼丹,还是古代女子用来化妆的一种原料,要是放到现在,哪个女人敢把它涂在嘴唇上?

硫化汞在低温加热后,会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作用,分解成为二氧化硫和汞,这时就可以把汞收集起来。但是汞非常的容易挥发,所以这样的方法收集水银效果不是很好,而且因为它有毒,很多人因此会中毒。

后来随着人们对水银的了解,改进了方法,比如后期的下火上凝法,就是在放着丹砂的罐子上再盖一个一样的罐子,然后把对口住封死,用火进行加热,水银会在上面的罐子里凝结在一起,然后用特殊的方法引流出来,这样不仅高效也是很安全的。

湖南辰州产的丹砂最有名,专称辰砂,由于丹砂具有升华、还原等特殊性质,所以西汉淮南王刘安在其《淮南万毕术》一书中就有丹砂为澒()”的话,既然两汉人对丹砂炼汞在理论上作了总结,可见其制作早为秦代人所掌握。

不过,尽管有测试的数据公布地宫的确存在大量的水银,但还是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汞在空气中是蒸气状态,0.11.0ppt,所以,雨水中也会有汞,一般浓度为0.2ppb。地壳中汞的平均浓度是0.08ppm,(ppm,百万分之一),土壤中为0.030.3ppm。内陆地下水浓度为0.1ppb,海水中则为0.032ppb,泉水中汞的浓度反倒不低,数值可达80ppb以上。

 

 

再来对比秦始皇陵水银的检测数据:

整个封土堆采样54个点,其中,只有一处含量高达1440ppb,其余的53个点只有205ppb

当时,得出了一个确切的结论:因为和附近的一个鱼池水库的土壤汞含量进行了对比,那处浓度只有565ppb

若是单看这个数据的确异常,但再和汞的平均数据对照也就是一个点的测试结果异常。

其实,撇开数据不谈,若是地宫中真有大量的水银存在,那么,几千年下来对于附近村庄的污染,可不是几个人中毒那么简单了。

以前,都是抽取井水作为生活用水,若真是这样,那么,历史文献中一定会有记载,此地一些由于汞污染引起的大量疾病案例。

要知道,我国对汞的冶炼时间很早,而且,熟知它的一些副作用。有这么大的一个污染源存在,即使在今日,各种卫生设施健全也挡不住这些水银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照样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于是,有人就指出:除了排除一些干扰因素外,还得采取更为精准的检测方法。

 

 

其实,若以封土顶端1440ppb的汞含量异常的点开始,垂直向下直达墓底,根据不同深度取土样检测汞的含量,自下而上的浓度则表现出减弱的趋势。

由此基本可以证明,地宫的汞是存在的,其污染源在深处,而不在表土。

不过,关于水银,人们更有兴趣的是它的数量,以至于,有人说地宫里有13000多吨的水银。

这是什么概念?

还得靠对比来看:现在我国一年产出的水银不过900多吨,而在明、清两代,四川的涪陵汞矿,进贡朝廷的水银不过300/年。

若是换算下,当年的巴蜀寡妇清要马不停蹄地生产6千年才能达到如此数量。

若真有这么多水银,想来封土堆上的汞含量数值应远远不止1400ppb,应该是它的400倍以上。所以,就有学者否决了这个数量。

 

来源 | 生活中的化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平台内容包括原创、编辑整理和转载。

我们尊重原创:1.所有转载内容均标明来源,如尽力查找仍未能发现出处则标明转自网络。如有疏漏欢迎原作及时联络署名或删除;2.任何作品标明谢绝转载,我们尊重并不予转载;3.对于恶意及虚假举报,我们保留申诉、举报、法律起诉以及媒体曝光权力。

 

9_BKDzIwg2WzaZ56YBxHI3vSLu087AjA.jpg8_5x5sm0jhxP42ic8L3VUyXkmW3pISzQ.jpg5_L8UkkpbHswr1HtUS3ThiaPtGicOwow.jpg3_b7Wms6cus8HFN5HnUzloBajwgm5Acw.jpg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