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在吉林 | “光学老又新,前程端似锦。搞这般专业很称心!”——王大珩

来源:本站

2020-07-20 12:30:58

3_JRE6HOeicTMhfJHhdUzic3qASRSZKw.jpg

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吉林科普微窗推出探索吉林特别栏目《院士在吉林》,为您讲述曾在吉林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故事,展现两院院士与这片白山黑水的深厚情缘。本期为您介绍王大珩院士。


4_ic7aH92ibkI1Sz5w7DoaTBaqMecInA.jpg

王大珩(1915-2011)

江苏吴县(今苏州)人,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光学家、战略科学家、教育家。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原名誉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王大珩是我国现代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组织领导了技术光学、激光、光学计量、光学玻璃和光学工程等多个领域的科学研究,指导研制成功多种光学观察设备,为我国光学事业的全面深入发展做出杰出贡献。20世纪60年代,在他领导下,成功研制出大型精密靶场光测设备;承担了大型太阳模拟器的总体设计、加工、组装及检测;参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方案设计工作。70年代,主持成功研制出了我国首台航天相机;主持编写了全国第一个遥感科学规划。80年代,推动了“863”计划的制定实施。90年代,倡议并促成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812月,党中央、国务院授予“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王大珩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1951年,经钱三强推荐,中国科学院决定由王大珩负责筹建仪器馆工作。这个仪器馆就是现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的前身。也就是从那时起,王大珩正式植根长春。直至1983年调离长春光机所,进入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工作,他在吉林这片土地上为我国的光学事业整整奋斗了 31年。

 

筹办仪器馆时,王大玷领来的第一笔经费是1400万斤小米。看似数量挺庞大,但是对于一个国家的光学事业来说远远不够。王大珩硬是用这1400万斤小米,一步步填补了我国一个个光学领域空白。

 

1953年12月,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熔制成功,这意味着我国开始具有研制各种精密仪器最关键材料的能力,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制造能力的历史。在接下来不到六年的时间里,王大珩带领光机所科研人员,相继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高精度经纬仪等一大批实实在在的高水平光学仪器,史称“八大件一个汤”(“八大件”指八种光学仪器,“一个汤”指融化态光学玻璃),轰动全国科技界。

 

随着光学事业的深入发展,光机专业人才大量缺乏的矛盾日益突显。为了光机事业的长远发展,王大珩接受了龚祖同等人的建议,于1958年创办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刚建校时条件十分艰苦,学生们只能在临时借的教室里上课。寒冬腊月里教室里没暖气,大家只好在中间支上一个煤炉取暖。东北的冬天寒风呼啸,门窗都是破的,一个小小的暖炉又起得了多大作用呢?王大珩有时在黑板上写字时间长了,手冻得伸不直,就把炉子上烤热的砖头用布裹着拿在手里暖一暖,然后继续写。他习惯于把教案握在手里,不停地在前面走来走去,边走边讲,一来暖了身体,二来又拉近了与学生们的距离。他讲课也从不照本宣科,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6_1UNuWI3TuzA88Q0XayQ1BOFLhZ70NA.jpg

王大珩(左)与他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研究员蒋筑英在研究工作(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随着长春光机所科研实力的增强,许多国防科研任务也接踵而至。作为所长,王大珩顶住巨大压力,带领近千人保证了光机所所有军工项目的研制,不仅按时为“两弹一星”成功研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光学观测设备,还开创了我国自行研制大型精密光学设备的历史。

 

1983年,王大珩调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从那时起,他离开了吉林,开始关心整个中国科学的发展,为“863”计划的实施与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7_YUiblyrawcibiaI8ESMbMZh5UeCBwQ.jpg

1996年4月1日,863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10周年成果汇报展览会在北京开幕,王大珩院士(右)等在参观三维立体影像技术应用系统。新华社发


8_zpEbU9KgvXIHSgzgSoLMfxdLWmGpHw.jpg

王大珩投身光学事业七十余载,到了耄耋之年视力下降,他就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自制了一个碗式放大镜挂在胸前用来放大文字,时刻关注我国光学事业的发展。他谢绝了“中国光学之父”或“中国光学泰斗”的称谓,曾以诗言志:“光阴流逝,岁月峥峰七十。多少事,有志愿参驰,为祖国振兴。光学老又新,前程端似锦。搞这般专业很称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