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在吉林 | “一生的重担从此获得初步解脱,这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日子,此生此世永志不忘”——龚祖同

来源:本站

2020-08-31 12:52:31


3_Uz7nthVCeHPdOKZWbkxd2lpNKyVm4Q.jpg

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吉林科普微窗推出探索吉林特别栏目《院士在吉林》,为您讲述曾在吉林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故事,展现两院院士与这片白山黑水的深厚情缘。本期为您介绍龚祖同院士。



4_1v28lnzbTkbkObuFYjuVicmICp7Kwg.jpg

龚祖同(1904-1986)

上海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光学家。


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留校任教。1934年赴德国柏林技术大学深造,1938年回国,参加昆明兵工署22厂(也称昆明光学仪器厂)组建工作,研制出中国第一批军用望远镜。1942年创建贵阳兵工署53分厂,任厂主任。1945年任秦皇岛耀华玻璃厂总工程师。1948年任上海耀华玻璃厂总工程师。1951年进入中科院仪器馆(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前身)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1952年成功地试制出中国第一批光学玻璃,并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1962年调往西安协助组建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并担任所长。1984年起任中科院西安分院副院长。陆续领导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红外夜视望远镜、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高速摄影机等。在领导和指导光学仪器、纤维光学、变折射率光学、红外夜视、电子光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中都做出显著成绩。


1986年6月26日在西安逝世。

  


6_cLUVhvwwPDlh89h8KeUU17s7OCwavg.jpg

左二:龚祖同先生,右一:王大珩先生

1951年,应中国科学院长春仪器馆(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前身)馆长王大珩的邀请,龚祖同由上海耀华玻璃厂调到中国科学院长春仪器馆,任研究室主任,负责研制光学玻璃。当年春天,龚祖同即提出试制车间设计任务书,奔走联系建筑设计与坩埚。10月中旬烤炉,几次坩蜗破裂失败,,但他迎难而进,日夜忙碌在炉边,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1952年除夕,龚祖同不负众望,第一次获得了300升K8光学玻璃。王大珩回忆说:“龚先生在抗战期间就立志搞光学玻璃,但一直未能如愿。来馆之后,他亲自设计熔炉和光学玻璃的后处理设备,利用旧厂房改造,因陋就简,制造出了我国第一炉光学玻璃。”龚祖同先生在其晚年所写的回忆录中,忆起这段往事时写道:“一生的重担从此获得初步解脱,这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日子,此生此世永志不忘。”是的,1953年的新年是龚祖同一生最感幸福的日子,他的科学才华、为国报效的夙愿,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得以实现,并由此开创了中国自行生产光学玻璃的历史。


随后,硼冕玻璃、火石玻璃、钡冕玻璃、系列耐辐射玻璃等试制成功,在工艺上从经典法发展到浇铸法。为解决国内急需,龚祖同把自己的试制车间供工业部门生产之用,中国的光学玻璃工业从此诞生。与此同时,他们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前来学习的科研人员提供资料,毫无保留地提供了图纸和配方。1957年,,龚祖同把他七年来熔制光学玻璃的经验进行总结,著书《光学玻璃熔制的发展及有关原理》出版,这是他无私的奉献,是对党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真诚回报。从此,中国光学玻璃与龚祖同的名字紧紧地连在一起。


1958年,龚祖同先生指导研究生王乃弘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只红外变像管,并制成了中国第一架红外夜视仪;1960年又试制成功使用多碱阴极的可见光静电聚焦三级串联像增强器,用于被动式微光夜视。作为国防科工委夜视技术顾问,开创了中国夜视技术研究应用的历史,为我国微光夜视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0年,龚祖同担任研制2.16m天文望远镜的技术负责人,随后为其中间试验品60cm望远镜设计、加工、装调奔波。2.16m天文望远镜于1989年在河北省兴隆县投入使用,探索着宇宙的奥秘。著名天文学家王绶瑁在《LAMOST之旅》一文中强调:“这里我们不得不提起在逆境中始终不渝地支持我们的龚祖同先生,以及任劳任怨、一干到底的几任后继者。凭着他们这一股'傻劲’,不但保全了如今人们称之为东亚最大的望远镜,还磨炼出了一批天文仪器人才,包括几位杰出人才。”


1962年,龚祖同调往西安协助组建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离开吉林。


7_2BAm01mF61dY79C14D96b1Nku7gy4Q.jpg


龚祖同先生的一生贯穿着炽热的爱国精神。他一生事业的变迁都与祖国的需要密切相关。他放弃唾手可得的博士头衔,提前回国为抗日将士研制军用双目望远镜;他百折不挠,终于开创了中国光学玻璃工业的先河;为了满足祖国核武器试验的需要,他以几近“耳顺”之年来到祖国的大西北开创高速摄影事业,其间不止一次带队跋涉于沙漠中的试验基地……。龚祖同先生一生同样十分重视年轻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早在抗战时期,他就在自己工作的工厂里设过“龚祖同奖金”,奖掖后进,培养人才。愈到晚年,对此关切愈甚。1983年,他以79岁高龄,不辞长途跋涉,不畏酷暑,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九系为研究生讲授“高速摄影概论”达半年之久。1985年年底,当他僵卧病榻,靠鼻饲维系生命的时候,仍然关心博士生的招收情况。


8_lnTC6XSSViaYu1Uk9IZdPiaxEG7P5A.jpg


龚祖同先生一生不断进取,从不停步。他活到老,学到老,探索到老。直到暮年,还抱着物质无限可分的信念,着力探索光子的结构,希望对光的二重性问题有所贡献。他一生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很多,论著相对较少。他为人正直,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他的办公室门上贴有一张告示:“星期天照常上班。每晚7点到9点照常办公。”不论节假日,每天工作三个段落,10个小时,直到病重住院为止。


龚祖同暮年常以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励。他的言行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作了最好的注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