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催眠=绝对服从?你还是太天真了!

来源:本站

2022-01-19 15:53:45

在我们以前看过的悬疑片、科幻片里,“催眠”这一情节经常出现。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它常被人们提及和在一定程度上被神话。在影片中出现的催眠经典场景是这样的:


催眠师拿着一个怀表在被催眠者眼前轻轻地摆动,或是跟被催眠者说你现在很困,很困......被催眠者在接受到这些暗示之后,眼皮逐渐合上,似乎入睡了,但却还是能够回答催眠师的问题,甚至按照催眠师的想法行动。




事实上,被催眠的状态真的跟此类影视剧里的情节一样吗?

催眠,图片来源 Pixabay


从磁力学说中诞生的催眠


首先需要承认催眠确实是存在的,作为一种治疗方式,催眠在18世纪被奥地利精神科医师麦斯麦以“磁体疗法”的方式在欧洲传播。麦斯麦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磁流,并认为人生病的根源是磁流不顺,丝毫不进行心理学研究。


但在当时的环境下,麦斯麦披着斗篷吹口琴煞有其事的治疗确实帮助了许多患者康复,他也因此名声大噪。


然而缺乏科学依据的理论和行为终归不可能永远站得住脚。随着麦斯麦的财富和名望因为磁力疗法的推广而不断提升,路易十六也开始着手调查他的磁力疗法。


调查结果表明,其实患者能够康复完全是因为他们接受了积极的暗示,而非所谓的磁力疗法,麦斯麦也因为对催眠荒诞的解释和推广落得名誉扫地的下场。但从此之后心理学家们开始研究催眠的实质,并将其应用到了更多领域。



催眠是什么?


虽然心理学界对于催眠概念的界定有所分歧,但心理学家们普遍同意这一观点:催眠是通过使被试者进入一个容易被暗示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被试者会跟随着催眠师的引导进行思考和行动。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催眠理解为一种平静而恍惚的意识状态。被催眠时,人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从而更容易接收外部给予的暗示。

催眠怀表,图片来源 Pixabay


被催眠=绝对服从?


我们在清醒的时候意识会不停地工作,帮助我们认识自身和周围的环境。其实在睡觉、做梦甚至被催眠的时候,我们也是完全具有意识的,但后者所处的意识状态和清醒时的状态不尽相同。


与我们在影视、文学作品中看到的催眠不同,虽然人在被催眠的时候更容易接受外界给予的暗示,但其实并不会因为被催眠而失去对自身行为的掌控能力。


也就是说,催眠并不能让人做完全不符合其主观意愿的事。像《催眠·裁决》里,催眠评审团,通过诱导其回忆起难过的事情,在此倾向下做出符合他们内心逻辑的判断,是可以做到的。但通过话术就能够远程催眠绑匪,使其以为自己溺水这样的情况,在实际操作中则是难以实现的。


电影《催眠·裁决》里的催眠过程,图片来源搜狐网


同时,催眠也并不是一种能够唤醒人类内心深处记忆的可靠方法。因为只有一部分亲身经历会被保存在记忆中,而且这部分经历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就像你刚刚经历了一件非常震撼的事儿,你迫不及待地把它分享给你的好友,表达出来的意思几乎和现实一致。但一个月、几个月后,你再向其他朋友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你可能只能讲出个六七成出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依靠催眠能让你再把这段记忆更新一遍,像刚发生时那样清晰吗?答案是否定的。



人很容易被催眠吗?


事实上,只有20%左右的人能够比较容易进入被催眠的状态,而这些人一般想象力比较丰富,或对他人有较强的依赖性以及相信催眠的作用。

一种流派认为催眠是一种社会影响现象而非心理现象,即被催眠者在催眠过程中的行为是因为他们认为催眠师想要他们表现出这个样子,而不是在引导下表现出来的;另一种流派认为催眠与意识分离有关,即意识脱离所处环境的现象。


催眠的魔力何在?


催眠之所以能够作为一种治疗方式,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答案是:选择性注意


催眠并不能在生理层面上让我们感受不到痛苦,但在被催眠的状态下我们能够在各种暗示下不去注意到疼痛感,这实际上是一种主动的心理暗示。


在正规、合法的临床催眠治疗中,医生能够通过让患者自愿进入意识分离状态来给予积极的暗示帮助患者康复。


也就是说,催眠是通过让人主动地进入意识分离的状态,在那个状态下完成治疗的,因此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心理疾病的治疗,包括精神焦虑、慢性疼痛等。


一般来说,只要不过度依赖催眠,反复地进入意识分离的状态,对人的精神健康是没有损害的。


图片来源 Pixabay


目前我国对于催眠知识的普及度并不高,因此民众对催眠有强烈的好奇或有些不切实际的看法。


希望你在看完这篇文章后不再盲信影视、文学作品中催眠的神奇作用,也不要觉得催眠是对精神的损伤。认识催眠的本质并在有需要的时候进行催眠治疗,才是我们正确的对待方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