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7-2020年)

来源:吉林省科协

2017-12-24 18:21:15

原标题:吉林省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7-2020年)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若干意见》、《中国制造2025吉林实施纲要》等系列文件,加快推进吉林省工业转型升级,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和行动目标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十一次党代会推动转型升级工作总体部署,紧紧把握供需结构升级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动力,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建设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新动能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新”两篇大文章,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益制造和服务型制造转变,加速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为吉林全面振兴提供强力支撑。

(二)行动目标。到2020年,通过实施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加快提升传统动能和培育新生动能,工业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果。将装备制造产业和医药健康产业打造成新的支柱产业,推动支柱产业由3个增加到5个;新动能产业产值规模达到1万亿元以上。

主要提升目标: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由2015年的0.38%力争提高到1.2%,其中,新动能产业达到3%。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件)由2015年的0.11件提高到0.5件。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全省轻重工业比重保持在40:60,五大支柱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新动能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5%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2%左右。

——质量效益明显改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4%,制造业增加值率比2015年提高2个百分点,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保持8%。规模以上工业年利润提高到2000亿元以上。

——智能制造取得新进展。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由65.8提高到81以上,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由53.6%提高到66%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由31%提高到46%以上,宽带普及率由44.4%提高到50%以上。

——绿色制造水平不断提高。绿色制造系统集成能力明显提升,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8%,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22%,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2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

二、转型升级行动任务

紧紧围绕技术和管理创新、工业强基、军民融合发展等主要路径,加快实现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等制造业重点产业率先转型升级,并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扩大有效供给,实现供给结构升级,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一)以有效投资支持有效供给,推进产业转型。

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以有效投资支持传统支柱产业升级和新的支柱产业培育,加快构建新的支柱产业体系。

1.汽车产业。重点围绕汽车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加强汽车轻量化工艺、轻量化材料、轻量化产品及轻量化开发技术研发应用,推动汽车自主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加快新能源汽车“三电”等关键系统技术攻关和智能网联汽车综合示范区建设,率先建成国内领先的汽车轻量化制造体系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制造基地。

2.石化产业。坚持大化工发展方向,突出原料路线多元化和产业发展园区化。补齐石化产业短板,积极优化乙烯产业链,重点发展丙烯产业链,引领集聚产业资源,全力提升ABS、乙丙橡胶、聚氨酯、碳纤维和二氧化碳基可降解塑料等新材料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并推动新材料在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的产业应用。

3.农产品加工产业。坚持绿色有机和精深加工方向,加快完善种养加一体化、高效节水生产体系,提高特色种质资源产业发展水平,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供应链安全保障新模式。巩固吉林黄金玉米带,改造提升玉米深加工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基新材料。全力推进清真食品、弱碱食品、马铃薯食品及主食加工食品、长白山矿泉水等特色产业竞争能力建设。通过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

4.医药健康产业。发挥长白山立体资源库基础优势,全面推进中药现代化,全力推动生物医药、小分子化学药等创新发展,积极构建特殊医学用途配方(以下简称特医)食品研发生产体系和细胞工程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医药健康检验检测体系和先进医疗器械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吉林医药大数据、健康云服务产业发展。

5.装备制造业。坚持高端化、服务化发展方向,加快构建“吉林装备”特色产业,重点打造国际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装备、国内领先的遥感卫星高端装备、航空装备制造与维修、精密仪器与装备、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装备、先进农机装备和“专精特新”装备研发制造产业基地。

(二)以动能转换适应有效需求,推动供给升级。

围绕落实《中国制造2025吉林实施纲要》,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重大新产品规模化生产,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加速培育吉林新动能产业的“北斗七星”。

1.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高效发动机等节能关键部件和车用合金、高性能纤维等轻量化材料研发推广应用,协同开发车载光学、人机交互终端等关键核心部件,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基地。到2020年,汽车轻量化零部件占整车比重达到20%以上,插电式、纯电动汽车产能达到20万辆,动力电池、整车控制器等配套产能实现15万辆份。

2.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加快推动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混合动力动车组、高寒宽轨高铁、时速400公里以上的跨国联运高速列车等产品协同研发及产业化。依托高速动车组检修基地,加快引进牵引系统、制动系统、空调系统等配套企业,提升省内配套水平。加快国际化发展战略布局,推进俄罗斯高铁、美国波士顿地铁、澳大利亚地铁等重点项目建设。

3.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保持和增强我省生物制药产业的领先优势,加大疫苗类、生长激素类、胰岛素类等品种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大,推进单克隆抗体、人血白蛋白等重磅大药的研发及产业化进程,推动干细胞再生医学开发及临床应用。发挥先进医疗器械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研发优势,打造国内重要的医疗器械产业基地。

4.卫星及通用航空产业。加快推进长春航天信息产业园建设,推动图像传感器、光学相机、碳纤维构件等关键核心部件研发制造及产业化,构建卫星制造产业链,到2017年形成30颗卫星研发生产能力。加快“吉林一号”卫星组网建设,打造军民融合吉林通用航空产业“双创”平台。加强与软通动力合作,促进遥感信息数据产品开发和推广,建设空天地一体化大数据实验区。

5.精密仪器与装备产业。依托长春光机所精密仪器与装备科教优势,加快发展高分辨率卫星有效载荷、38纳米光刻机、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等高端装备。支持长春新区精密仪器与装备制造园区建设,推进激光刻划机、精密减速器、高精度光栅、绝对式光栅尺、位置速度传感器、原位测试仪、“吉湾一号”云终端、虹膜生物识别等精密仪器与装备加快发展。

6.CMOS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进CMOS集成电路和光电子等特色产业领先发展,推进新型电子材料和新型电子元器件等核心基础产业突破发展,推进智能制造和电子专用设备等终端产业跨越发展,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融合发展。加快培育遥感卫星应用、智能网联汽车等新业态、新产业发展,推动电子信息与其它领域协同创新。

7.新材料产业。加快推进以碳纤维、玄武岩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等为增强体的高性能复合材料,以聚醚醚酮、有机电致发光材料、聚乳酸、二氧化碳基可降解塑料等为代表的先进高分子材料,以高性能特种钢材、铝合金、镁合金、铁合金、钛合金为代表的高端金属结构材料,以硅藻土、稀土功能材料(荧光粉、晶体、合金、催化剂)等为代表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产业化进程,加快实现规模化生产和深度开发应用。


(三)以先进技术补齐供给短板,提升供给水平。

瞄准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和薄弱环节,遴选一批标志性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作为突破点,滚动实施156个工业强基重点项目,提升工业基础能力。

1.关键基础材料。推动资源、技术、产业优势明显的高性能复合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等新材料,加快产业化进程和规模化生产,并在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生物工程等领域开展深度开发应用,全面提升工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2.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围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高效内燃机、动力电池总成、驱动电机、背照式CMOS、云计算处理器、超精密液压元器件、氮气平衡器、静压轴向伺服作动器、航空标准件、高精度长寿命模具等一批适应产业升级需求的高性能、高可靠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

3.先进基础工艺。围绕机械加工、生物工程、材料制备、增材制造等领域,重点发展和推广轻量化车身热成型、铝及镁合金精密成型铸造、人参无根组胚、基因和蛋白质重组、玄武岩纤维拉丝、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备、高铁轮对激光熔覆修复、医用植入器材3D打印、旋压成型等一批有利于提高产品可靠性、性能一致性和稳定性的先进基础工艺。

4.产业技术基础。围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试验验证、标准制修订、技术成果转化、信息与知识产权运用服务等方面的共性需求,依托重点企业、科研院所、产业园区,建设和完善一批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推动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光电子、汽车电子、玉米深加工等重点领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能力。

(四)以管理创新引领品牌建设,增强供给质量。

1.推广精益管理模式。引导企业树立精益管理理念,大力推广东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精益管理模式”、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精细化管理经验”和中国联通吉林分公司“两横一纵管理体系”等先进模式。鼓励专业管理机构建立精益管理推广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企业提供精益管理咨询服务支持。

2.推动组织结构变革。引导企业创新组织结构,建立扁平化、柔性化、网络化组织模式和柔性化组织形态,提高企业快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能力。支持企业在专注发展核心优势业务同时,强化外部资源整合,构建网络化组织系统。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强企业家培养,全面提升企业家创业创新创优能力和综合素质。

3.推进绿色能效管理。鼓励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建立绿色能源评价机制,积极引导企业树立集约利用资源能源创造效益的理念,推广绿色经营文化,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节能降耗技术、工艺和装备,充分利用余热、余压、废气、废水、废液、废渣,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4.完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支持企业植入卓越绩效、六西格玛、可靠性工程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鼓励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支持开展ISO9000族、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等质量体系认证,提高产品国内外市场认可度。

5.打造吉林特色品牌。强化品牌建设引导,推动企业增强质量品牌管理能力,建立各具特色的品牌发展战略。支持汽车做强自主品牌,鼓励医药、食品、轻工、纺织等行业培育优势品牌,打造提升红旗、解放、吉林一号、吉湾一号、修正、长白山人参等一批具有吉林特色的“名优特新”品牌。到2020年,省名牌产品达到1000个,省著名商标达到1600件。

(五)以“互联网+”融合供需升级,夯实供给基础。

通过加快一硬(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一软(核心工业软件)、一网(工业互联网)、一平台(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强化融合发展基础支撑。

1.夯实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基础。推动具备智能感知和处理功能的技术产品加快发展,提升高性能、低成本、高可靠的传感器和处理器等硬件支撑能力。加快绝对式光栅尺、编码器等高精度位移速度传感器研发及产业化,加快视觉、声音、温度、压力等高端传感器发展,支持高精度无接触测量技术、X光转换晶体薄膜技术、高温高压液位传感技术等提升技术水平扩大市场规模。

2.加快发展核心工业软件。推动面向工业领域的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发展,推动研发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制造执行系统(MES)等业务系统软件;支持重点企业提升工业应用软件开发能力,扩大应用范围;支持符合开放标准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研发,促进在装备制造、汽车电子等领域应用。

3.推动工业互联网研发应用。加快高可靠、低延时、安全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业互联网基础支撑能力。推动IPv6(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泛在无线等技术在汽车、石化、制药等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工厂内部网络的应用,组织实施工业互联网示范,促进龙头企业跨界合作,加快形成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新业态。

4.建设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支持建设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制造全业务活动、支持企业实现“数据驱动”的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支持汽车、装备、医药等行业骨干企业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和智能网联汽车、空间数据应用、碳纤维协同创新、玉米深加工等“双创”平台,加快形成工业云应用服务体系。

5.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实施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云计算和大数据环境下企业信息保护、网络信息安全制度,制定工业信息收集、存储、转移等管理规则,贯彻落实国家工业安全管理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推动企业进一步加强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提升工业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三、支持政策

(一)组建产业创新发展新型智库。积极引进赛迪研究院,推动与省内重点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共同组建赛迪东北研究机构,开展工业经济和信息化领域的发展趋势和产业战略规划研究,为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咨询和服务,为政府决策提出创新发展意见和建议,加快打造立足吉林、辐射东北,引领助推产业振兴的一流“智库”。积极对接浙江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

(二)支持央地共建产业园区。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推进央企与我省共建产业园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央企在技术、资金、市场、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支持与地方共建吉化丙烯产业链、吉林航空产业园、长春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央地共建产业园区直接认定为省级特色工业园区,在省级专项资金等财政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

(三)支持“科技小巨人”企业成长。大力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建立“科技小巨人”企业库,重点培育一大批成长性强、具有显著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对经认定的“科技小巨人”企业,省级财政资金给予一定扶持。力争到2020年,培育1000户以上科技小巨人企业。

(四)支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推进高性能复合材料、先进医疗器械、秸秆生物利用等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围绕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共性需求,推动创建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并逐步培养成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五)支持产教融合。建立健全制造业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新型产教融合平台。重点支持产教融合“双元制”平台、“双创”平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平台、网络学习平台、互联网+智能制造平台等六大平台。

(六)积极发展产业基金。推动各类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天使投资基金的引进和组建,支持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全省产业基金投资工作协调机制,着力引导各类股权基金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创新发展。充分发挥省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中小和民营经济发展引导基金、创新投资基金、首钢东北振兴基金等各类投资基金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实体经济,支持产业转型。

(七)支持先进制造业。利用省级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制造业发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提升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益制造和服务型制造能力。

(八)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国外科技型企业。支持省内企业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持企业在境外设立生产基地、研发机构和合作园区,开展企业并购、资源开发以及营销网络建设。对成功兼并国外先进科技型企业和聘用国外专家的企业,经省级主管部门认定后,省和当地政府给予适当奖补。

(九)全力推动企业降低成本。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措施和中小微企业收费减免规定。落实国家扩大“营改增”试点、高新技术企业减税、研发费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关于企业社会保险缴费征收和企业吸纳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扩大企业直购电试点范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建立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计划的实施。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工业转型升级指标监测和考核评估体系,由制造业强省领导小组开展绩效评价,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建立转型升级报告制度,将工业转型升级进展情况作为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年度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

(二)推动产融合作。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差别化信贷政策,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等的支持力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和制度,积极开展信用贷款、融资租赁、质押担保等产品和服务。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力度,鼓励制造业企业扩大发行标准化债权产品,支持企业上市融资。

(三)促进军民融合。深入贯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意见,建立国防、地方科技创新和发展规划协调衔接机制,加强国防和地方产业的配套与合作,促进地方经济与国防工业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国家设立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深化与军工集团的全面合作。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搭建军民信息沟通交流平台,促进国防和民用科技资源“相互对流”。

(四)营造社会氛围。积极做好工业转型升级宣贯工作,激发调动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与做法,形成示范案例,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助推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浓厚氛围,促进各地区各部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各级干部自觉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突出对口合作。推动长春市对标宁波市,加快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创新吸收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机制,深入推进实施“一个环境、五大体系”建设。推进具有比较优势“专精特新”装备、整车及零部件、轨道客车、优势农产品等“吉林产品”开发拓展浙江、天津市场。推动重点产业和集群合作,共同打造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动能的“中国标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