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清代官窑瓷器鉴赏

来源:本站

2022-01-26 15:36:06

1898年古兰德通过位于伦敦的查普曼和霍尔(Chapmanand Hall)出版社,以“中国瓷器”(Chinese Porcelain)为名,首次发行收藏图录。书中不但收录他个人的精选藏品,也征集其他藏家的代表藏品,图文并茂,是当时难得一见全方位介绍中国陶瓷的专书,亦代表19世纪末英国的中国文物藏家之品味特色和审美风尚。1902年间古兰德延续同样的编撰理念,继续出版第二本收藏集。这套书籍问世后颇受世人欢迎,并于1911年进行第三版印刷。由于销售成绩良好,此两本图录又分别在1927年和1929年重印,但因为20世纪初英伦学界出现许多优秀的中国文史专家,例如霍布森(R. L. Hobson,1872—1941)、叶慈(W. P. Yetts,1878—1957)和阿瑟・威利(Arthur Waley,1889—1966)等人的出版物,相比之下古兰德编撰的图录之学术价值略显不足,而逐渐被后人遗忘。

 

为了让社会大众对古兰德中国陶瓷收藏有进一步的认识,V&A博物馆于1941年2月首次发行导览手册,1950年8月又重印出版。在这本手册中,馆方以清代陶瓷为中心,尤其着重康、雍、乾三朝作品。除此之外,为了使英国人民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的图像意义与纹饰象征,书内亦收入索普(W. A. Thorpe)所著之《中国瓷器上的装饰主题》(The Subject of Decoration on Chinese Porcelain)文章。而另一篇由利・阿什顿(Leigh Ashton,1897—1983)撰写的《中国瓷器上的欧洲影响》(European Influence on Chinese Porcelain),则希望西方读者通过熟悉的欧式风格,来欣赏东方陶瓷制品。这两种不同的赏鉴角度,都是古兰德鉴藏中国陶瓷所重视的方向。

 

藏品选粹

 

图片24.png

釉里红流水云龙纹瓶

 

清雍正,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古兰德对于中国传统图样有所偏好,因此其藏品中大多可见到相关主题。例如此件釉里红流水云龙纹瓶,瓶呈卵形,器身外观用红色氧化铜绘制云龙戏珠纹,当中飞龙现五爪,表现帝王尊贵的皇家气势。在康熙年间,由于皇帝于1684年任命新的督办大臣,使得景德镇的御窑场又恢复使用釉里红氧化铜的技术。若对此时使用的红铜颜料进行化学分析,会发现其与15世纪明代永、宣两朝时有所差异,表明景德镇的瓷匠画工并未因循守旧,而是努力研发新技术以制作出高质量的产品。由于烧制此类具有良好质量的釉里红瓷器需要一定的工艺技巧与财务资助,因此这些作品多出自皇家订制之需。

 

图片25.png

釉里红飞蝠纹六方碗

 

清雍正,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碗呈倭角六方形,外壁釉里红绘制飞蝠纹,为当时的新创器型。因“蝠”与“福”谐音,人们便以蝙蝠表示福气。《尚书・洪范》篇中称福有五种:“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而汉代桓谭《新论》则提及“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五类。一般民间亦把五福解释为福、禄、寿、喜、财,而后衍生出“人臻五福,花满三春”之说。此器外围绘制红色飞蝠12只,寓意“洪福齐天”,象征一年四时福寿绵延。

 

图片26.png

斗彩花蝶纹天鸡纽合碗

 

清雍正,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整器由碗和盖组成,因其上下相合,故称“合碗”。当中盖饰为天鸡形纽,盖面与碗外壁则以斗彩绘制花蝶纹。雍正朝的斗彩承袭明代成化工艺,但无论造型或纹饰,皆比前代更为丰富,色彩亦增添艳丽。民国年间邵蛰民于《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中提及:“雍正时瓷质极佳,设色亦极精致。有称为雍正彩者,其绿、蓝、红等色均灿烂有光,为雍正一朝之独擅。”天鸡为古史相传中的神鸟,晋代郭璞《玄中记》云:“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鸡,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鸡即鸣,群鸡皆随之鸣。”具有司晨报晓、黎明即起的吉祥寓意。

 

图片27.png

粉彩过枝蝠桃纹盘

 

清雍正,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一株桃枝顺着盘子外壁蜿蜒伸展至器内,似花枝越过墙头状,这种器内外壁或器身与器盖上的纹饰相互连接,一般称为“过枝花”“过墙花”。其装饰新颖别致,极具趣味,相传此样始于明成化年间,但流行于雍正及乾隆两朝。蝠桃纹饰是清代粉彩瓷器装饰上的典型图案,此器内外共有八颗粉红硕桃高挂枝头,譬喻“八仙祝寿”;而五只蝙蝠展翅穿梭其间,则蕴含“五福临门”或“五蝠捧寿”之意。整体红绿釉彩浓淡相宜,设色柔丽婉约,构图造型上则显现舒雅简洁,具多层次的自然立体感。

 

图片28.png

仿钧窑变釉莲蓬口长颈瓶

 

清雍正,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通体施以钧窑变釉,釉色艳丽似霞若焰。本器具莲蓬形口,细长颈,溜肩,鼓腹,圈足。在清瓷的外观设计和图案纹样上,经常可见莲蓬造型。因莲蓬多含莲子,是“连子”的谐音,因此带有“多子多孙,子孙满堂”的含义。在釉色表现方面,此处的仿钧窑变釉是名贵的色釉品种,其烧造工艺步骤复杂,是雍正朝仿宋钧窑而创烧出来的一种高温颜色釉。在清代陶瓷专著《南窑笔记》中记载:“其钧窑及法蓝、法翠,乃先于窑中烧成无釉涩胎,然后上釉,再入窑中覆烧乃成。唯蓝、翠一火即就,钧釉则数火乃得流淌各种天然颜色。”

 

图片29.png

青花葡萄牙盾形徽章纹执壶

 

明嘉靖,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除了东方传统纹样外,具有西式风味的图案装饰也吸引着古兰德的目光,这件执壶便带有欧洲名门世家的专属纹章。1511年葡萄牙的贵族贝秀多(Peixoto)取得此纹饰的专利权,可判定此壶原为该家族所有。另外本壶器呈梨形,口呈蒜头状,附高手柄,长流,壶颈和流之间有涡卷结构相连,带有16世纪出口到中东市场之执壶的部分特征。当时葡萄牙商人多以中东港口为转运地,往返欧亚国度之间,进而推动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贸易。这件执壶可能是受航海家及商人安东尼奥・贝秀多(Antonio Peixoto)委托烧制,而银质配件则是在土耳其加装完成。

 

图片30.png

粉彩VOC字母杯碟组

 

清雍正,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此套杯碟组装饰着荷兰共和国纹章及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字母缩写VOC,纹章内出现一只戴着王冠的狮子,其手握七箭代表七个省份,周围则书写荷兰格言“CONCORDIA RES PARVAE CRESCUNT”,意为“团结弱小来实现强大”,纪年为1728年。这个图案设计乃是仿照荷兰硬币,其由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28年铸造并发行至1751年为止。因此,这套茶具可能是在1728年时为庆祝此款新货币流通问世而专门烧制的纪念品,并由当时的广州画工把硬币上的图案描摹到来自景德镇的素瓷之上。

 

图片31.png

珐琅彩西洋人物图绶带耳葫芦扁瓶

 

清乾隆,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此器呈扁葫芦形,两侧带有绶带耳,通体以凤尾纹为地,外壁主体开光内以珐琅彩绘西洋人物与自然景观,展示繁复精致的纹饰,透露绚丽缤纷的釉彩,堪称乾隆朝制瓷高峰的例证。图中仕女与孩童皆为欧洲人的面容与服饰,制作刻意求精完善,极尽富丽装饰之能事。观众可从中看到乾隆皇帝对于西洋事物的好奇兴趣,亦能理解为何此类作品能够吸引后世外籍藏家的喜爱与追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