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吉ICP备案号18002506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667号
| 龙门石窟雕塑欣赏-吉林省科协云服务平台 - 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来源:本站
2022-06-17 22:29:42
龙门石窟在洛阳南郊12公里的龙门口,北魏后期,孝文帝(471-499年在位)为了便于控制广大北部中国的全局,并且加速实施“汉化”措施,于太和18年(494年)迁都洛阳。当然,龙门石窟最早的开窟,大约在迁都洛阳的前几年(约488年前后)。
北魏时期的重要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称为龙门“北魏三大窟”。
宾阳中洞主佛半身像 北魏
宾阳中洞弟子迦叶 北魏
宾阳中洞弟子阿难 北魏
“古阳洞”是龙门最早开挖的洞窟之一,是利用天然洞窟再往下开挖而成,洞顶及周围壁间布满小龛,琳琅满目。著名的书法艺术精华《龙门二十品》(造像铭题记),古阳洞占19品之多。洞内“古阳洞”三字是后人加刻的。佛像两侧的菩萨面相长而丰满,还不是典型的“秀骨清象”特征。云冈为砂岩易风化,龙门为石灰岩,硬度大,但人为破坏很严重。古阳洞北壁佛龛中的造像,有佛坐像和交脚弥勒像,形貌清秀修长,艺术风格特征与云冈第三期造像相一致,是北魏后期受南朝文化影响流行的“秀骨清像”的典型(但服饰是“外来的”)。南壁飞天的形态,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一样生动活泼,躯体修长的特征明显。
宾阳中洞主佛右侍立菩萨 北魏
宾阳洞有南、北、中三洞,在北魏后期只完成了中洞,南、北两洞并未完工,今天所见到的南、北二洞造像是隋—初唐完成的。宾阳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造像保存完好,主像释迦结跏趺坐,高8.42米,身穿“褒衣博带式”长衣,面相较为清秀,表情温和可亲。面部较长,鼻翼较宽,鼻梁狭,高度降低,这尊佛像可以说完全中国化,从面容体态的“瘦削”和服装的“汉化”,以及亲切的笑容,标志着从云冈“昙曜五窟”的北魏早期造像那种比较多的“西域式”或“印度式”,至龙门宾阳中洞即北魏后期,已民族化、中国化了。左右侍立为大弟子迦叶、小弟子阿难和二菩萨。南壁与北壁又各有一组“一佛两菩萨两弟子立像”,基本内容与云冈“昙曜五窟”“三世佛”的情况一样,不过增加了菩萨、弟子的形象。宾阳中洞著名的帝后礼佛图浮雕共两幅,一为《魏孝文帝礼佛图》,一为《文昭皇后礼佛图》,艺术价值极高,惜两幅礼佛图均被盗凿,现分别在美国纽约市艺术博物馆和堪萨斯市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力士 北魏
龙门石窟,在北朝末期(北齐)的造像特征变得“矮胖壮健”,又向丰满敦厚的方向转化,这是由于以往深受南朝文化影响,而此时这种影响已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