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吉ICP备案号18002506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667号
来源:本站
2022-06-20 08:46:54
编者按:书法在老一辈革命家的生活中是余事,他们无心做书家,但他们的书法墨迹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影响是巨大的。笔杆子和枪杆子同等重要,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彭真等革命家,用书法宣传政治主张,有极强的号召力,是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无论是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家在来往信札、电文手稿、题字题词等方面普遍使用毛笔,为后人留下了大批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墨迹。
毛泽东书《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峦(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向(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始终对书法和诗词的研究孜孜以求,还把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融入到书法之中,从而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神韵的书法艺术风格。在革命年代,他多次为部队题字,每次题字,点画如长枪大戟,运笔峻拔,势不可挡,而对将士和人民给予极大的鼓舞。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书法风格向外柔内刚、柔以抒情的方向发展,呈现出淡雅之风,唤起人们的愉快、向上、平和之情,给人无限的美的享受。
1958年3月,周恩来书李白诗《峨眉山月歌》:峨嵋(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前期,周恩来的书法以行书、行草居多,偶尔有楷书、草书。他的楷书字形多呈纵长方形,与他的行书一致,结构严谨,笔力遒劲,静中有动,动中寓静,有清新爽朗的艺术效果。他的草书则势若行云流水,或伸或缩,用笔浓淡枯湿相间,变化自然。五十年代以后,他的书法用笔更加老辣、苍劲,入木三分,章法错落有致,不拘一格,正如古人所说的“人书俱老”、“出神入化”。
1951年5月,刘少奇为抗美援朝书画义卖展览会题词:唇亡齿寒辅车相依,披发撄冠众志成城。
刘少奇的书法,铁笔银钩,雄强雅健,似从颜真卿、柳公权和魏碑出,用笔沉稳凝练,厚重遒劲,斩钉截铁,表现出一个伟大革命家的风范和钢铁般的意志。
1940年5月,朱德书《出太行》: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朱德学习书法,比较集中地有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他在读私塾那段时间,脱离“字格”之后,开始临帖,他当时临的是柳公权的《神策军碑》。第二个时期,是从1916年到1920年率护国军驻军泸州那段时间。据当时和他相处过的老人回忆,他在泸州时,学的是北碑,包括北魏、北齐、北周等碑。第三个时期,是全国解放后,朱德以学习黄庭坚的书法为主,他认为黄庭坚的字,肉丰而苍劲,态浓而意淡,巧藏于拙,秀出于伟。在黄庭坚的碑帖中,他最喜爱的是《戒石铭》和《幽兰赋》,他经常临摹,并且走到哪里就带到那里,因此,他晚年的书法苍劲古朴,深得山谷笔意。
任弼时书法作品:攻无不克。
1947年,贺龙曾感慨:任弼时是内向人物,他是向内发展的,即在自己身上多下工夫,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修养。任弼时的书法正如其稳健、刚正的性格。
1949年10月1日,邓小平题词:永远铭记着:在过去长期艰难的岁月里,人民英雄们用了自己的鲜血,才换得了今天的胜利。
邓小平的题字书法柔韧圆劲、气韵流畅,点画大小、长短、肥瘦、曲直等富于变化、和谐统一。起笔往往浓重,行笔却不失涩劲,有黄山谷书法的舒张放逸、雍容裕如,认真品读,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1985年,陈云书“咏竹句”: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
陈云从小刻苦练习毛笔字。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他没有时间专门练习书法,直到晚年80岁高龄,他才重操翰墨,将写毛笔字作为每天的必修课,并且持之以恒,练了整整10年,留下了大量书法作品。他的书法作品,折射着他敦厚朴实的人品,稳重内敛的性格,恬静平和的心态,含蓄谨慎的作风,坚如磐石的精神以及气吞山河的胸怀。
1938年,董必武为《新华日报》创刊题词:拥护抗战到底,为实现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的新中国而斗争。
董必武对书法和诗词有深厚的造诣,他的书法:文气、儒雅、中正、平和(取法唐楷);他的诗,抒情言志,是丰富的内心生活的一个侧面,也是深厚文化素养的结晶。
1946年,彭真为《东北日报》题词:全党全军再接再励(厉),为完成先烈未竟之业而奋斗。
彭真的性格耿直、刚硬。看他的书法,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气势和情怀,奔放洒脱,不拘一格。
陈毅写给周恩来、邓颖超的书信(局部)。
陈毅的父亲是个文人,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擅书法。他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兴趣广泛,一生多才多艺。他的书法纵横恢廓,顾盼生姿。
文字整理:王鹤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