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在吉林 | “加快科研步伐,就是延长生命”——吴学周

来源:本站

2021-11-29 10:04:08

 

clip_image002.jpg

为庆祝202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弘扬科学家精神。吉林科普微窗推出探索吉林特别栏目《院士在吉林》,为您讲述曾在吉林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故事,展现两院院士与这片白山黑水的深厚情缘。本期为您介绍吴学周院士。clip_image003.jpg

吴学周(1902-1983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江西省萍乡县人,物理化学家。

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留校任助教,1928年毕业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吉林省科协第一届、第二届主席,吉林省政协副主席,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第二、三、五、六届代表。

1983年在长春逝世。


吴学周是中国分子光谱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化学科学研究的卓越组织者。他是中国最早把光谱数据应用于分子常数和热力学函数计算的光谱学者。在他的积极倡导下,1959年,长春应化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光谱实验室,在国内首次分离出15个纯稀土氧化物,完成了核燃料后处理萃取新流图。 在他的努力下,成功地制造了国内第一台激光拉曼光谱仪,为国家填补了一项空白,还建立了激光同位素分离室,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多次受到国家的嘉奖。

 

1950年初,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根据毛主席关于建设东北的意见,召吴学周赴京,要他和严济慈、武衡一起去东北组建中国科学院东北分院,并将上海化学研究所迁往东北,年届50岁的吴学周欣然接受了这一开拓性任务。

 

经过两年多的前期准备,1952年底,上海物理化学研究所正式迁往长春,吴学周的科学生命由此发生了转折。此后,他以一名优秀的科研组织与管理专家、出色的社会活动家身份出现在中国的化学科学领域。

 

clip_image006.jpg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19546月,吴学周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他参考国内外科学发展的经验,结合自己领导上海物理化学研究所十几年的实践经验,清醒地认识到新生的应化所要迅速发展且跻身世界科技的前沿,就必须使理论、技术、应用三者相辅相成,全面发展。于是他将培养队伍、选好课题、抓好设备作为三个重要环节来抓。

 

他首先着手举办一系列训练班,以提高研究所科技人员的理论与科研水平。与此同时,他积极参与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的科学研究远景规划,为应化所争取更多学术交流的机会。时至20世纪50年代末,科研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对人才的渴求。在吴学周的主导下,长春应化所创办了长春化学学院和中等化学专科学校,用以培养科研人才。同时创办《应化集刊》,为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学术交流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

 

在长春的30年,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到组织科研、管理科研、指导科研等一系列工作上。在他的努力下,长春应化所成为一个拥有22个研究室的大型研究所。该所在有关单位协助下,成功地制造了国内第一台激光拉曼光谱仪,为国家填补了一项空白。

 

在中国科学界,了解吴学周的学者、专家都十分敬佩他的人梯” 精神和顾全大局的牺牲精神。在人才培养上,吴学周更是呕心沥血,满腔热忱地让青年人从他的肩膀攀上去,而自己的研究事业却大大放缓,成就也不如青壮年时期。他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就像一支蜡烛。

 

吴学周还是一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他是九三学社吉林省委员会创始人之一,长期担任九三学社长春市委员会主任,并于1956—1983年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任吉林省政协副主席,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直至1980年,已经78岁的吴学周,不顾自己体弱多病,仍然参加所务工作和社会活动。

 

200210月,为了纪念吴学周为祖国科技事业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设立了吴学周奖

clip_image008.jpg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内吴学周院士塑像

clip_image010.jpg

1978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学科组成员、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吴学周风尘仆仆赶往北京。历经10年浩劫的科学家们再次欢聚一堂。会上,吴学周就科学的振兴、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发表了很多的意见和建议,并向党中央、中科院和朋友们表示:要做伏枥老骥,以暮年病弱之躯,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不懈努力。会后,他感到事业上真正迎来了春天。对他个人来说,这也许来得晚了一些,不过他一再对儿女、秘书、朋友和研究生表示:加快科研步伐,就是延长生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