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在吉林 | “国家的利益一定是高于个人利益的”——柳大纲

来源:本站

2021-11-29 10:06:32

 

clip_image002.jpg

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吉林科普微窗推出探索吉林特别栏目《院士在吉林》,为您讲述曾在吉林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故事,展现两院院士与这片白山黑水的深厚情缘。本期为您介绍柳大纲院士。


clip_image003.jpg

柳大纲(1904—1991)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江苏仪征人,无机化学家、物理化学家。

 

192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化学系,后留校任物理系助教。1929年进入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工作。1948年获美国罗斯特大学研究院博士学位。1950年起在新建的中科院上海物理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1952年随研究所迁往长春,任副所长。1954年调回北京,任中科院学术秘书处学术秘书。1956年进入新建的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历任研究员、副所长、代所长、所长。曾先后兼任中科大化学物理系主任、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所长等。

1991914日在 北京逝世。

clip_image005.jpg

柳大纲早年从事分子光谱研究,判定双氤分子处于两种分子结构的共振状态,是中国化学家最早研究光谱者之一。在参与解决核燃料前、后处理中的化学问题方面,有诸多贡献。开拓了中国盐湖资源及其化学基础的研究,并组建了青海盐湖研究所。 勘测研究了察尔汗盐湖区富藏的钾、镁资源,发现了柴旦盐湖区柱硼镁石资源以及柴达木盆地若干点的锂资源等。提出了从盐湖卤水分离制钾和直接提取硼、锂资源的有效工艺,为盐湖开发和西北地区建设做出了贡献。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一、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柳大纲先生一生爱国、为民,对吉林的情缘始于1952年。当时按照上级部署,中科院上海物理化学研究所迁往长春,当时许多人不情愿,在思想上转不过弯来,柳大纲在其中做了大量的说服和教育工作。随后,研究所制订搬迁计划,成立了由15人组成的搬迁委员会,分成四个小组,柳大纲被分配在了装箱组,负责装箱,编制清单。

 

整个搬迁工作由柳大纲负责具体组织安排。北迁的仪器设备有200多箱,金属及玻璃器皿50多箱,各种化学试剂100多箱,图书期刊资料150多箱,再加上专用家具等,全部物资累计达720箱。仅凭研究所的二三十个人,从清点装箱开始,至装运完成耗时不到5个月。

 

195211月,柳大纲和上海物理化学研究所的同事及家属经过23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顺利抵达目的地长春。天气已非常寒冷,但大家心里都怀着一分建设祖国的热情。

 

从柳先生一生的工作经历和获得的成就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情怀,还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位知识全面的化学家所具有的扎实学科基础,这使得他有能力去组织和领导这么多完全不同领域的研究工作。

 

物理化学研究所迁到长春不久之后,国家需要日光灯,他便在长春研究起了荧光材料,最终改变了日光灯生产完全依赖进口荧光粉的局面。就在新型日光灯荧光材料研究正不断取得进展时,中科院领导突然要柳大纲带领一小组,去波兰接受土壤矽化加固地基技术的考察研究。他并非专长胶体化学,更不是土建工程师,但当得知没有更合适人选时,他欣然领命。回来后认真组织了中科院应化所、建工、水利等部门和生产单位大协作,使该技术在煤矿风井流沙层加固和佳木斯糖厂地基加固工程上得到应用,并为协作单位培植了力量。

 

1953年,由柳大纲领导的光谱组和长春综合研究所物理室的光谱组合起来,研究光谱法测定钢铁组成的炉前分析。结果缩短了化验时间,加快了冶炼速度,提高了钢产量,为鞍钢等厂的钢铁生产做出了贡献。此外他们还进行了有机汞杀菌剂西力生的中试发展研究,与苏家屯研磨材料厂协作人造刚玉的研究、合成新型卤磷酸钙日光灯荧光料的研究、水煤气合成催化剂的研究等。物理化学研究所的这些课题都列入了1953年中科院东北分院的计划,这也是柳大纲研究团队联系工农业生产的胜利开端。

clip_image008.jpg

1952年,中科院上海物理化学研究所迁往东北。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大都是南方人,从生活条件优裕的上海转到冰天雪地的大东北,许多人不情愿,在思想上转不过弯来。柳大纲在这一过程中做了大量的说服和教育工作,他对大家说:国家的利益一定是高于个人利益的。而当中科院领导派他带领团队去波兰接受土壤矽化加固地基技术考察时,他没有因为自己非专长胶体化学,更不是土建工程师而拒绝组织安排,对于他来说国家的利益一定是高于个人利益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