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在吉林 | “把所学到的知识带回祖国,是我们这些科技工作者的责任”——钱保功

来源:本站

2021-11-29 10:43:13

clip_image002.jpg


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吉林科普微窗推出探索吉林特别栏目《院士在吉林》,为您讲述曾在吉林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故事,展现两院院士与这片白山黑水的深厚情缘。本期为您介绍钱保功院士。

clip_image002.gif

钱保功(1916—1992

江苏江阴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学家。

 

钱保功在国内开创了合成橡胶、高分子辐射化学、高聚物黏弹性能和高分子固态反应等方面的研究。在合成橡胶的力学性能、黏弹性能、分子运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领导组织稀土顺丁、镣顺丁橡胶的表征研究。还对天然橡胶的结晶过程、聚乙烯的紫外光敏交联、高聚物体系固态反应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49年获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51年进入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并先后担任合成橡胶研究室、高分子辐射化学研究室、高分子物理研究室主任,应化所副所长。1981年后,历任中科院武汉分院副院长、院长,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顾问兼湖北化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

1992317日在武汉逝世。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我国天然橡胶资源十分缺乏,各类橡胶完全依靠进口。作为高分子三大材料的合成橡胶,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工业生产在国内都属于空白。为填补合成橡胶的空白,刚刚归国的钱保功马上投入到合成橡胶的研究中。

 

1951年,带着丁苯橡胶实验室研究成果,钱保功来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开启了他三十年扎根吉林这片土地的科研人生。

 

在这里,钱保功带领高分子合成室的科技人员,在国内率先开展一步法酒精制备丁二烯及乙苯脱氢制备苯乙烯的研究。为了科研,钱保功和其他同事在实验室里摸爬滚打,有时忙起来连吃饭和睡觉都顾不上。经过一次次实验,丁苯橡胶的制备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为后来国内合成橡胶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帮助我国在兰州兴建丁苯橡胶厂,工厂所使用的催化剂全部由苏联进口,并且催化剂的核心技术作为绝密对我国封锁。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方从兰州撤走专家,收回全部的图纸资料,甚至连一粒催化剂的渣都没有留下,工厂的生产停滞不前。关键时刻,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和工厂合作,经过100多种催化聚合配方的筛选,钱保功和同事们推出了镣催化体系,不仅攻克了催化剂这一难关,还将该厂依靠苏联专家生产的质量较差的硬丁苯加以改进,用新的聚合体系制造出性能良好的软丁苯,我国合成橡胶的性能一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clip_image004.jpg

钱保功和他的科研团队继续探索的脚步,在接下来几年的研究中,他们又成功突破了稀土合成橡胶的研究工作,获得了国际高分子界的极高赞誉。

 

在高分子科学研究中,钱保功不仅富有勤勤恳恳的拓荒精神,更具有高瞻远瞩的科学眼光。正是在他的倡导下,应化所率先在国内开展了高分子辐射化学这一交叉学科的研究。后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电缆件就是基于这一学科而研发设计的。

 

钱保功不仅痴心于科学研究,在高分子人才的培养上,也是费尽心血。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还兼任吉林大学高分子教研室主任,并为学生讲课。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习,他还挤出自己的业余时间为学生编译教材和参考书。

 

clip_image005.jpg

文革后期,钱保功(左二)同科研人员讨论碳纤维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钱保功遭到迫害,却没有放弃对科研的追求,他鼓励身边的科技人员边学习边工作。粉碎四人帮后,他再次活跃于国内外科技界,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培养人才,并指导年轻同志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1948年冬天,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一个名叫钱保功的年轻人站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着自己的报国理想:我们是中国人,把所学到的知识带回祖国,是我们这些留美科技工作者的责任……"

 

钱保功披肝沥胆地向祖国表白赤子情怀,同时他更是踏踏实实地践行了自己的诺言。1949年,上海解放后,钱保功感到机会来了。他再也按捺不住回国报效祖国的迫切心情,谢绝了导师的热情挽留,自费登上了第一艘载有回国留学生的轮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