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纸术 Vol.4 造纸术的起源及发展-吉林省科协云服务平台 - 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中国发明 | 造纸术 Vol.4 造纸术的起源及发展

来源:本站

2022-11-23 15:41:53

4、明清时期的造纸技术

明清在造纸原料、技术、设备和加工等方面都集历史上的大成,纸的产量、质量、用途和产地也比过去任何时期都处于更高的发展阶段。同时还出现专门论述造纸技术的插图本专著,为前代所未见。随着中外交流的紧密,中国精工细作的纸、纸制品及加工技继续传至国外。清末,中国又从西方引入机器造纸技术,从而在造纸技术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明清时的造纸作坊大多分布在南方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等省,广东和四次之;北方以陕西、山西、河北等省为主。原料有竹、麻、皮料和稻草等,其中竹纸产量占首位,尤其南方近山区多造竹纸。皮纸多用于书画或印刷书籍,麻纸产量比例逐渐变小。


明清时安徽泾县特产的宣纸为一时之甲,因泾县旧属宣州府而得名,其原料主要是青檀皮,这是一种榆科青檀属的中国特产落叶乔木,取其枝条韧皮造纸。竹纸中以江西、福建的“连史”“毛边”最为普遍,多用于印刷书籍。麻纸主要产于北方,产量不大;皮纸南北各地都有,产量居第二。稻麦秆纸用于造次纸、包装纸、“火纸”或作纸板。


关于明代造纸的一般情况,在明人著作中多有提及,如屠隆在《考槃余事》卷二《纸笺》中说,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在江西南昌附近的西山设官局造纸,“最厚大而好者曰连七、曰观音纸。有奏本纸出江西铅山,有榜纸出浙之常山、直隶庐州英上虞……”。



明代王宗沐撰修的《江西大志》中《堵书》篇反映了明初江西官局造皮纸的实况,有原料来源、工序等内容,其中造纸工序共22道,包括三次蒸煮、两次自然漂白和三次洗涤等。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杀青》(下图)中对竹纸做了详细记载,


3_IWfqDyPA9DkQWqcV8KBcPr72TsMX1A.jpg

| 《天工开物》载竹纸制作工艺流程图


所反映的是江南民间竹纸技术,其过程简练,讲求经济效益。清代也有颇多造纸技术记载,尤其详于竹纸。严如煜在《三省边防备览》之《山货》卷中对陕西定远、西乡竹纸制造记述颇详,技术与《天工开物》所述大同小异,而以后者为先进。


明清时宣纸极为有名。据清代《曹氏宗谱》所载,宋元之际曹大三自宣城迁往泾县西乡小岭,见遍山盛产青檀,乃以造纸为业,世代相传。宣纸特点是洁白柔韧、表面平滑、受墨性好,逐渐成为名纸,至明代已引起文人注意。宣纸之所以好,在于制造时精工细作。因不断砍伐青檀树,原料供应不足,往往还要配楮皮或稻草。明清时上等宣纸供内廷、官府公文用纸及书画用纸,科举时长丈余的榜纸有时也用宣纸。


明清时在纸的加工方面集历代之大成,各种历史名纸都恢复生产,同时又推出一些新品种。明代加工纸中最著名的是宣德贡笺,制于宣德年间(1426-1435年),有五色粉笺、五色金花纸、瓷青纸等品种。此后仍继续生产,供内府使用,后从内府传出,遂为世人推重。清初时已将宣德贡笺与南唐澄心堂纸并称为稀世名纸,我们料想,宣德纸应是江西官局抄造,而非安徽泾县宣纸。沈初《西清笔记》载,以宣德瓷青纸做成“羊脑笺”亦为名品。以羊脑和顶烟墨窨藏,久而涂于纸面,砑光成笺,黑如漆,明如镜,用以写经经久不坏,且虫不能蛀。宣德瓷青纸以靛蓝染料染成,色与青花瓷同,故名。


明代苏州一带的洒金笺及松江谭笺也名重一时。清代加工纸品种最多、有梅花玉版笺(下图)、


4_Py3rfibibJhEXfYuywGMicvziaprgA.jpg

| 清乾隆年制梅花玉版笺


描金云龙粉蜡笺、罗纹纸、发笺、云母笺等。此外,还有仿澄心堂纸、宋金粟纸、薛涛笺、元代明仁殿纸(下图)等。


5_NxU1X0lFNhdw4JOR7ib7OJINmDMTQA.jpg

| 清乾隆年仿制元代明仁殿纸


明清时还有关于各种加工纸的技术记载,明人屠隆《考槃余事》及冯梦祯(1548一1605)《快雪堂漫录》二书较集中地谈到各种纸加工技术,包括染制宋笺法、造金银印花笺法、造槌白纸法及染纸作画不用胶法,对我们今天恢复传统加工纸有重要参考价值。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