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在吉林 | “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祖国的机械科学研究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站在世界的最前列。”——张作梅

来源:本站

2021-11-29 10:51:27

 

clip_image002.jpg

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吉林科普微窗推出探索吉林特别栏目《院士在吉林》,为您讲述曾在吉林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故事,展现两院院士与这片白山黑水的深厚情缘。本期为您介绍张作梅院士。


clip_image003.jpg

张作梅(1918—1998

广东兴宁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金属材料、机械工程学专家。

 

1941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1944年末考取留英公费生,19497月获谢菲尔德大学机械工程学博士学位,19518月应邀回国,投身筹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1957年调入中科院机电所(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前身),历任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究员、副所长,中科院长春分院副院长。

 

19981230日在长春逝世。

 

张作梅长期致力于金属压力加工领域的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变形量的积累作用与奥氏体晶粒度的关系问题;开展金属的剪切与冲裁原理和球墨铸铁可塑性研究;率先在中国开辟了实验应力分析的新兴技术领域。60年代对不同温度、速度和均匀压缩下金属的变形抗力进行了系统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70年代开展了金属超塑性和非晶态合金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工业发展。他还主持恢复了长春光机所的机构学、机械传动、摩擦磨损润滑、机械材料与工艺四个研究室的方向任务和实施方案,承担空间机械和机器人等课题研制任务。其多项科研成果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clip_image005.jpg

 

1957年,张作梅回国后的第七个年头,被调入长春的中科院机电所(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前身),从此与吉林这片土地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1958年,张作梅参加了长春机械学院筹建工作,兼任该院副院长。I960年,他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兼材料与压力加工、机械强度两个研究室主任,继续开展压力加工和尖端精密测试设备工程的工艺研究。

 

张作梅曾先后参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次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是具体制定并组织实施我国机械科学发展规划的负责人之一。他曾三次分赴苏联、日本、英国和联邦德国进行科学考察,1958年出访苏联时,聘请了苏联专家来我国指导开展机械强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开辟了实验应力分析研究新领域。

 

在不同温度、速度和均匀压缩下金属变形抗力的研究是张作梅在60年代开展的工作,后来这项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张作梅在压力加工领域内的科研工作是广泛的,较全面地占领着压力加工领域,他的许多科研成果为解决我国生产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1977年他负责将被解散的长春光机所的精密机械传动、精密机械轴承及润滑和精密机械材料三个研究室恢复起来,又组建起机构学研究室,并主要负责这四个研究室的工作,,还亲自指导金属超塑性町非晶态合金两项研究工作。1980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副院长,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clip_image007.jpg

1982年学部委员评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前排左起:陈炳兆、陈家镛、肖纪美、吴自良、徐采栋、柯俊、李薰、王之玺、周惠久、李明、陈能宽、张作梅、李敏华

 

clip_image009.jpg

参加中国科学院学部组织的会议

 

张作梅几十年如一日,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早年侨居海外时,为了祖国的需要,曾把节衣缩食省下来的奖学金和工资资助给夫人王庆菽(我国第一位通阅英国所藏敦煌原卷的古典文学研究者),遍阅英、法两国从我国拿走的一万四千多卷敦煌卷子所藏,影印了其中重要的内容带回国内,与有关学者共同编校成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敦煌变文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