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瓷器 Vol.2 早期的陶器制造-吉林省科协云服务平台 - 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中国发明 | 瓷器 Vol.2 早期的陶器制造

来源:本站

2023-01-05 10:25:51

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致力于传播科学思想,分享科技生活,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陶器制造陶器的制造是从最初的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首先是对制陶原料的运用,在认识黏土性质的基础上,根据制陶的经验,选择杂质少、可塑性强、容易烧结的黏土为原料。通过对出土的大量陶器实物资料分析,可以推断当时使用黏土的选择是在逐步细化的。

从制陶技术发明开始,原料都是就地取材,选用的多是沉积土,经淘洗除去粗砂粒和杂质,然后放置陈化,以获得良好的可塑性,便于成型操作。为防止成型的坯体开裂,掺入适量的细砂、炭粒及谷壳等。最初制陶操作形成的选料、淘洗、陈化过程,使原料符合制陶的条件,用于成型操作,这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积累的制陶经验。

陶器成型最初多为小件简单的样式,便于在手中捏塑,多以半圆球形、圆球形或筒形为主。成型时采取捏塑或拍打的方式,使坯体致密,晾干硬结后形态得以固定。制陶的黏土普遍具有良好的可塑性。适应多种成型方法,从最初的捏塑、盘筑、泥片围合、贴敷塑造,进而由慢轮成型进展到快轮成型,制陶技艺手法多样化,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表现力。为了使陶器表面质密而光洁,在陶坯烧成之前半干状态时,用蚌壳或鹅卵石为工具,砑磨坯体表面,使其平整光亮,不但加强了形式感,减小了渗水性,而且同时表现着手工制作的意趣。

陶工们在制陶操作中,对器物的形式有各自的理解,还有不尽相同的审美取向,使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陶器形成多种风格特点。从最初制造生活用器开始,由于原料和技术的不同,自然条件和操作方式的差异,烧制出多种类别和样式的器物,可谓古朴自然、各具特色。正因为如此,丰富多样的创造,为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构筑了宽广的平合,从不同的方位提供了进一步拓展和创新的可能性。





3_68gKWcMJkUgdmdyHlibZtMHIfSibtw.jpg

|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菱形壶

先民们的原始生活与火亲密接触,当认识到火对黏土的作用后,进而着意于有效利用。最初烧陶是在地面露天堆烧,在地上铺设木柴一类燃料,把晾千的陶坯摆放其上,再整体覆盖燃料,然后从临接地面处点火燃烧,过程中可随时加柴草。这种方法易于掌握,但烧成温度不高,受热不匀,会出现红色、褐色、灰色或杂色陶器,不容易通体一色。平地堆烧还可在柴草燃料上用泥贴敷一层外壳,类似窑的雏形,在底部和顶部开洞,以便通气排烟,这种烧成方法保温较好,温度有所提高。





4_ZDsRQYwtUzFDgqF1dUF1rMicAx84dw.jpg

| 黎族露天烧陶

新石器时代中期烧陶已采用横穴窑或竖穴窑。半坡仰韶文化的窑型有横穴窑和竖穴窑两种,结构都比较简单,选择适宜的地形挖掘而成,窑室比较小,大致呈圆形,直径1米左右。烧窑是在窑底投放柴草为燃料,火焰由四周的火道进入窑室,没有烟囱,温度分布比较均匀。由于窑内热损失较无窑烧陶要小得多,所以烧成温度也较裴李岗和磁山文化的红陶稍高,可达到1000摄氏度上下。“从热工观点分析,尽管窑型结构还较原始,但有了窑以后,不仅热损失小,而且当燃料燃烧时,进人窑内的火力比较集中,温度易于升高,坯体易于烧结,有利于提高陶器质量。故从无窑到有窑烧陶在技术方面是一大突破。”

烧造陶器的窑炉技术改进,是提高烧成温度和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是对火的利用和控制能力的表现。从新石器时代的穴式窑,演进到西周晚期或更早些时候开始建造有烟囱的窑,或以后改进的结构上比较完善的各种窑,这是中国古代陶窑发展的进程。窑炉的改进,使烧成温度从低于1000摄氏度逐步提高到大于1300摄氏度,为中国从制陶到发明瓷器创造了必要的设备条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