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在吉林 | “能否把担子担起来不是我个人的问题,这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唐九华

来源:本站

2021-12-06 11:02:06

 

clip_image002.jpg

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吉林科普微窗推出探索吉林特别栏目《院士在吉林》,为您讲述曾在吉林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故事,展现两院院士与这片白山黑水的深厚情缘。本期为您介绍唐九华院士。



clip_image004.jpg

唐九华(1929—2001)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上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光学工程总体设计专家。

 

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52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历任该所副所长、代理所长、所长,中科院长春分院院长。曾先后任中共十三大代表,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20011027日在长春逝世。

 

20世纪50年代,唐九华负责研制成功光学测地经纬仪和自动记录红外分光光度计并推广至工业生产。60年代起,负责研制成功多种大型光学跟踪测量设备和坐标基准传递设备,为中国飞行器测控技术做出贡献。70年代,主持了船用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的研制工作,提出了全新的动态光电测角系统方案。70年代后期,提出了光学工程总体设计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成为以后指导中国光学工程研究的重要基础理论和方法。80年代,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光学补偿定向仪新原理,相关成果成功应用于我国水下导弹发射实验。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提出了我国空间站工程大系统概念研究报告和相关规划,为我国未来空间光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clip_image006.jpg

 

唐九华自1952年进入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从研究实习员做起,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可谓一步一个脚印,将自己辛勤的汗水洒在了光学研究的道路上,也洒在了吉林这片黑土上。

 

科学研究的道路向来都充满了坎坷,对于唐九华来说也不例外。1959年,唐九华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自动记录红外分光光度计光学精密跟踪测量仪的研制任务。

 

clip_image008.jpg

 

I96010月,科研设备进入实验测试阶段,不幸的消息却接踵而至--两台设备都未通过检测。获知这一消息后,光机所的机械专家、电子专家、自动控制专家及光电探测专家之间陷入一场激烈的争论中。大家都依据独立测试的数据阐明自己所做的这部分工作已达到课题要求,问题出在别人身上,争论之中甚至夹带着不满和指责。他十分理解大家的心情,因为该课题关系着中国新一代尖端武器的研制。

 

那段时间他默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每天只保持两三个小时的睡眠,不是睡不着,是没有时间睡。一千多张设计图纸,他端着放大镜一个元件一个元件地重新看,一组一组地重新分别测试。二十多万字的理论资料,他一段一段重新论证。每天组织研发问题汇总。一个月下来瘦了10斤,身体上的肉少了,脑袋里的认知多了。他的思维渐渐清晰起来,他开始从总体设计思路出发,分析指标,加强对接,并跟各单元专家说要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出了问题当然要找我这个课题负责人。在他的鼓励下,课题工作又稳稳地启动了。1961年元旦前夕,捷报传来——“自动记录红外分光光度计光学精密跟踪测量仪顺利通过国家检测!

 

这副担子刚刚卸下,另一副担子已在眼前。国家为了加快发展导弹技术,要求光机所克服一切困难研制大型电影经纬仪。唐九华再次领命担任电影经纬仪总体研究室主任。这次他没有沿袭以往的攻关模式,急于组织光、机、电、控专家分头出击,最后合在一起的做法,,而是借鉴了以往的失败教训,首先完全消化课题指标和物理概念,再将要求指标具化为数学式,然后为整机设定若干主要性能的物理数字模型,将该模型分解后分配给光、机、电、控等子系统,最后合成调整。19656月,历经五年时间,中国第一台光机电技术综合仪器成功问世。经实地实验,在作用距离和精度等方面均超出指标,,满足了导弹轨道测量的技术要求。大型电影经纬仪的成功研制,不仅为国家节省了巨额的外汇,而且它的更大的意义在于,从此打破了西方国家在该技术上针对我国的封锁和禁运。

clip_image010.jpg

 

| 唐九华院士同首届毕业博士郝德阜进晚餐。19868月,长春,提供人:魏洪

 

星移斗转,转眼进入20世纪70年代,唐九华已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融进了长春这片肥沃的黑土地。光机所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断壮大,已具备发光学、应用光学、光学工程、精密机械与仪器等众多领域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并参加了两弹一星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