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吉ICP备案号18002506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667号
| 中式烹饪术 Vol.2 中式烹饪术的历史变革-吉林省科协云服务平台 - 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来源:本站
2023-03-17 12:01:45
| 秦汉魏晋南北朝(前221一589年)
中式烹调术的发展进入新里程,形成一个高潮。
显著标志是铁制炊具的延生和旋转石磨的普遍使用。铁釜轻便,传热更快,促使炒的烹饪方法脱颖而出。旋转石磨出粉率高,配以筛箩,可筛得细粉,促使面点迅速发展。
烹调原料更加丰富。如蔬菜有数十种。常用的为菘(大白菜)及韭、芹、瓠瓜、莼菜、萝卜、茄、木耳、菌类。汉代还有温室培养的蔬菜。张骞通西域引进黄瓜、大蒜、胡荽、苜蓿等。水果也多,张骞引进石榴、葡萄、胡桃等。
淡水、海水名品有渤海鲍鱼、吴地鲈鱼、蜀地丙穴鱼、贵于牛羊的“洛鲤伊鲂”。
有海盐、池盐、岩盐、井盐、甘蔗饧、麻油,酱醋也多,植物性调料在20种以上。
烹调技艺精湛。炒法出现明文记载,是一项重要发明。另有羹、缹、䐑、腤诸法制的鲈鱼脍、莼羹、鲊(鱼块加盐、酒、冷米饭、橘皮、茱萸等密封腌酿而成,风味别具,对日本寿司有影响)、灌肠、缹茄子等。中原和江南菜肴已呈现区域特色。
面点制作技艺突飞猛进。面点发酵法相对成熟。有蒸笼、烤炉、漏勺、铛等工具。出现煎饼、汤饼、索饼、水引、馎饦、馒头、馄饨、烧饼、粽、粲(米线)等。其中,水引即面条,古籍载有详细制法,是中国人的重要发明。
传统斋戒吃素与佛教斋食结合,形成新的独树一帜的素食。
相传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这是中国和国际饮食史上的大事。
重要的烹调著作在30部以上,涉及菜点、酱、酒制法及进膳方式、养生等。
这一时期,中式烹调术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发明创造已大体形成。
| 隋唐宋时期(581一1279年)
这是中式烹调术全面发展、逐渐定型的阶段。
隋唐五代,铁制炊具增多,已用上煤炭火。常用蔬菜在40种以上。食用菌人工培育成功,莴苣、菠菜传入中国。淡水水产外,海鲜用得多了。有多种豆酱、醋、糖和酒。
菜肴名品、药膳、素食品种激増。
出现饺子、包子等面食新品。
食用豆腐见诸文字记载。红曲已用于烹调。
中外饮食烹调交流频繁,胡食西来,中国菜点、烹调法、筵席设置法东传日本,亦有学者认为豆腐在唐代传至日本。
宋朝,中式烹调术全面发展,形成新的高潮。
铁锅、烤炉、火锅、移动的炉灶、托盘、铛、蒸笼(图12)普遍使用。
豆腐、面筋、粉丝、豆芽、韭黄、腊肉、江鲜、海鲜、笋、菌用得多了。调料多样。“酱油”一词出现。油有胡麻油、大麻油、杏仁油、红蓝花籽油、蔓菁籽油等。
主要的烹饪方法已经具备。炒法、蒸法多样化,另有爆、涮、烤、 爊、焙、焐等法。
调味方法多样。出现“食无定味,适口者珍”的经典调味论述,影响至今。
宫廷菜、市肆菜、民间菜、素菜全面发展。品种数以百计。
面条、馒头、糕派生出不少新品。出现包子、角子、兜子、汤圆、团子、米缆等。
市场繁荣。各类餐馆并存,北味菜、南味菜、川味菜、素菜初步形成。
随着中外交流,日本僧人将在中国寺院中学到的饮茶习惯和做素食技艺带回日本。
未完待续
| 编辑节选自《中国三十大发明》,华觉明 冯立昇 主编,邱庞同 作。本文谢绝转载。文章配图部分来源于网络,吉林科普微窗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