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在吉林 | “治学要用笨功夫”——曹楚南

来源:本站

2021-12-06 12:18:41

 

clip_image002.jpg

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吉林科普微窗推出探索吉林特别栏目《院士在吉林》,为您讲述曾在吉林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故事,展现两院院士与这片白山黑水的深厚情缘。本期为您介绍曹楚南院士。



clip_image004.jpg

曹楚南(1930-2020

江苏常熟人,腐蚀科学与电化学专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化学系,分配至中国科学院上海物理化学研究所。同年底,随研究所一起迁往长春。历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任研究员、腐蚀科学开放实验室主任。1994年调入浙江大学,历任教授、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曾担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名誉理事长。

 

clip_image005.jpg

 

曹楚南领导和开拓了中国的腐蚀电化学崭新的领域。专著《腐蚀电化学原理》论述了腐蚀电化学的特殊规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他将数理统计和随机过程理论应用于腐蚀科学中,提出了利用载波钝化改进不锈钢钝化膜稳定性的思想。将定态过程稳定性理论引入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使EIS理论有了重要发展。同时,他还研究和发展了腐蚀研究过程和监测腐蚀速度的电化学理论和方法,使我国在腐蚀研究与监测的电化学方法方面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曾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clip_image007.jpg

1952年,曹楚南响应国家建设新中国的号召,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本科生提前一年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物理化学研究所,随后和研究所一起北上,来到离家乡千里之外的长春。时值腊月,天寒地冻,但是曹楚南顾不上环境的不适,一下火车就到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化学研究组报到,开始了研究工作。

 

1959年,曹楚南正在进行铝合金阳极氧化课题的相关研究。一天,他的业务领导余柏年先生把他叫到办公室,让他复查一下其他同志所做的铝合金的阳极氧化研究报告。曹楚南回去后仔细研究了此前组内有关的试验数据并查阅了国外文献,结果发现同样的研究结论在国外已有,但从已有的一大堆数字中,他似乎发现了一种隐藏的新规律。在当时既没计算机,也没计算器的条件下,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他向别人借了一本五位对数表,在办公室里一算就是两个月。两个月后,曹楚南瘦了一大圈儿,但是他惊喜地发现,自己所提出的理论式是正确无误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和论证了四个推论和两个阐述,在理论上获得了重大突破。

 

clip_image009.jpg

1969年年末,曹楚南到靖宇县山区插队落户。乡下劳动的经历让他在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对金属腐蚀的危害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劳动之余,他把全部精力都用来思考金属腐蚀这一课题。几年以后,曹楚南调回研究所。19796月,他应当时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金属腐蚀学科分组举办的学术讨论会的邀请,做了关于腐蚀电化学的学术报告,会上他将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说给大家:这些损失都是因为防腐工作滞后造成的!他提出:发展和提高我国的防腐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由此带来的损失,不单单是广大防腐科技工作者的重任,更应引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曹楚南的倡议下,我国着手开拓腐蚀电化学研究领域。

 

clip_image011.jpg

| 曹楚南在进行腐蚀电化学研究

 

clip_image013.jpg

| 曹楚南参加研究总结会

 

1987年,曹楚南离开长春,调入位于沈阳的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继续推动我国腐蚀电化学理论的发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