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在吉林 | “思想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陈秉聪

来源:本站

2021-12-06 12:37:31

 

clip_image002.jpg

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吉林科普微窗推出探索吉林特别栏目《院士在吉林》,为您讲述曾在吉林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故事,展现两院院士与这片白山黑水的深厚情缘。本期为您介绍陈秉聪院士。


clip_image004.jpg

陈秉聪(1921-2008

山东黄县(今龙口市)人,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家、拖拉机专家、教育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秉聪先生1948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吉林工业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机械工程系主任,吉林工业大学副校长。九三学社第七、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clip_image005.jpg

 

陈秉聪是我国地面车辆学术领域和汽车、拖拉机专业教育成就的开拓者。他开创了我国仿生软地面行走机械新领域,并奠定了该领域的理论基础,为我国水田机械化和农业机械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际上最先提出的畸变模型理论,解决了畸变条件下地面机械模型试验的理论和方法问题。首创半步行概念和理论,为步行车辆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还主持建立了我国农业机械设计制造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机械工业部重大贡献奖。

 

1954年,陈秉聪接受组织安排,随山东工学院自动车系来到长春,开始筹建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担任汽车拖拉机系副教授兼副主任。

当时,中国拖拉机科技教育还是一片空白。从国内实际需要出发,陈秉聪放弃了航空和汽车专业,带领系内员工组建了拖拉机专业。从编写教材开始,在很短时间内建立了专业实验室和实物教学资料室。由陈秉聪编著的《拖拉机理论》直到20世纪60年代仍是国内高等农机院校的通用教材。

 

clip_image009.jpg

陈秉聪于20世纪60年代初,首次提出把航空、船舶中已成熟的相似理论与模型试验方法应用于探讨土壤与拖拉机行走机构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在国内农机行业中建立了第一个模型实验土槽,通过实验找出了复杂的土壤介质与模型试验中产生畸变的根本。原因,以及解决土槽中模型试验的可转换原理。这一创举不仅在土壤介质的模型试验理论和技术上填补了我国空白,而且使模型试验方法在农机、拖拉机的应用中走在世界前列。

 

19721月,陈秉聪在吉林工大建立起国内一流的土壤一拖拉机系统实验室,继续拖拉机水田行走机构的研究直到改革升放。在此期间,先后提出半步行、仿生步行和仿生脱附理论,奠定了该领域的理论基础,并率领有关人员多次赴宁夏银川做半步行轮的田间试验。

 

陈秉聪主持研究的半步行水田轮将动物步行原理应用在水田轮行走机械设计中,有效地解决了轮式拖拉机难以下水田的问题。此项成果已广泛应用在我国宁夏农村,1987年获吉林省科学大会奖,为解决国内水田拖拉机行走机械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

 

clip_image010.jpg

| 陈秉聪先生在指导研究工作。

 

国内松软土壤不仅有水田,还有沼泽地、滩涂、沙漠等,这些地带不仅在农业发展上具有开垦价值,而且大多数蕴藏着丰富资源,这些地带的车辆通过性问题,一直是国内外没有解决的技术难题。根据多年科研经验,陈秉聪提出非常规行走机械的研究系列,并在半步行水田轮的成果基础上,相继进行了叶片垂直入土的水田轮研究和步行机耕船的研究,可转换半步行轮的研究以及仿牛马行走的步行车辆研究等。陈秉聪的课题组研究发明的可伸缩的机械传动式步行轮不仅具有半步行轮的优势,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硬路面上半步行轮行驶有振动的问题,在水田作业比普通水田轮提高牵引效率23%左右,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曾分别获长春市科技发明金奖,第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1987年获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陈秉聪编著的《土壤一车辆系统力学》《步行车辆理论与脚踝设计》和《车辆行走机构形态学及仿生减粘脱土理论》等专著为国内首次版本,是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系统理论结晶。

 

在工作中,陈秉聪尽可能让中青年教师有锻炼机会,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在职称评定中,不拘一格提拔中青年教师,使他们脱颖而出,成为国内外知名教授。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陈秉聪培养了农机拖拉机专业本科生五千余人。

 

19924月,他主持的国际地面一一车辆系统学会亚太地区学术会议在长春隆重召开。来自日本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齐聚长春。陈秉聪用辉煌的科技成果,实现了半个世纪前许下的工业报国的夙愿。

 

clip_image013.jpg




| 20099月,陈秉聪院士塑像揭幕仪式在吉林大学南岭校区逸夫教育大楼二楼大厅隆重举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