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世界各地的大牌陶艺家在等着与你分享!

来源:省科协

2021-11-19 10:36:42

图片68.png


2016年10月,首届国际柴烧艺术节在上海举行,作为国际上首个展现不同国度陶瓷柴烧传统艺术及创新理念的交流盛会,吸引了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位国际知名柴烧艺术专家携其作品与会,并得到了二十多所海内外高校及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期间开展了专题学术论坛、柴烧作品展览、柴烧作品大赛和颁奖、大师作品创作等系列活动,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在业内外引起极大反响。


继首届国际陶瓷柴烧艺术节取得的丰硕成果,2017年11月29日,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吉安县人民政府、上海市中国陶瓷艺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上海国际陶瓷柴烧艺术节将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举办。与上一届不同,此次柴烧艺术节除了在上海主会场举办外,还将在中国吉州窑所在地的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陶艺小镇永和分会场举办。相信这将又会是一场国际柴烧陶瓷界的别开生面的盛会。


当华美的叶片落尽


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聂鲁达

 

柴烧大家一定并不陌生,可能也有的朋友只是多少听说过,并不是真的很了解,那我们来认识一下柴烧。


柴烧本是传统的制陶技术,在没有煤窑、电窑、气窑的时代,柴烧是最普遍的陶瓷烧成方式。柴料在烧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烟灰,落在器物表面形成落灰最后被烧成天然灰釉,传统的审美观念是不承认这种自然落灰所形成的美的,人们认为落灰、掉渣、火痕都是瑕疵,所以以前除中、低温产品外,高品质的高温烧制必须是用匣钵将产品装起来封烧的(这种匣钵是用耐火泥制成的,可以起到将产品隔焰烧制的作用。),工匠们将产品分别放在一个又一个的匣钵内,给每件坯体创造一个相对纯净、私密的烧制空间,以避免坯体与木灰、明火直接接触,从而来保证成品的质量与数量。


图片69.png


益寿洗·任凯歌(中国)

 

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柴烧,我们现在一说到柴烧脑海中浮现的那个釉色、造型不太统一的模样是现代意义上的柴烧。


现代意义上的柴烧无论在烧制工艺还是美学理念上与传统意义上的柴烧都截然相反。不再用匣钵装烧,审美上完全区别于用匣钵装烧光鲜亮丽拥有干净釉色的陶瓷器,它追求自然的落灰、火焰痕迹等意想不到的烧成效果,一般都以无釉裸烧的形式入窑。它把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审美提高到了更高层次的水平,而且发展到了禅宗文化。禅的核心和本质在于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事物本来的面貌和状态,拒绝人为的破坏事物固有的属性,所以我们常常看到的柴烧器都是以一种安静、简单、朴素、实用的美而示人。这种现代柴烧的起源最初来源于日本,并且以无釉柴烧的生活器皿最具特色。


图片70.png


任·陈宥谷(中国)

 

那现代意义上的柴烧怎么就在中国开始发展并被接受了呢?


我们要从它的起源看。1920年,日本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发起了“民艺运动”,提倡日本的民间艺术要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朴实无华陶瓷生活器皿契合了日本民族崇尚纯净、自然、随遇而安的美学理念,无釉柴烧由此得到空前的发展。1950年代,粗犷朴素的日本柴烧陶艺被介绍到美国,受到了美国陶艺家的广泛推崇,1980年代这股现代陶艺的风潮吹到了中国台湾地区,同期,国内的陶瓷行业也开始逐渐接受了这种无釉柴烧的古拙、纯然的审美情趣。


——朗费罗《陶瓷》

 

图片71.png


绣花鞋·谢明娟(中国)


图片72.png


凝烬·程瀚哲(中国)


在柴烧的过程中,窑内会充满柴灰,而柴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和植物中包含的氮、磷、钾、钙、镁等矿物质成分,这些成分随着热气流的移动飘落并依附在坯体上,在1200度以上的高温下会熔融,形成粗糙斑驳、厚薄不均、层次丰富的天然灰釉,就是我们常说的草木灰。而这正是对高品质产品而言的“落渣”和“杂质”,这种天然灰釉就是现代柴烧的主要特点之一。


图片73.png


碗/萨与彭·卡宋素琬(泰国)


图片74.png


水车/乔丹·贝克(美国)

 

柴烧的作品大都造型简单,而且坯体要厚,妙处就在于给那些焰迹、灰釉、瘢疤、色幻在坯体上一个充分呈现的空间,它们才是真正的“主语”,而厚坯则是为了尽量减少变形,不过也有艺术家利用这点故意做出变形效果的。柴烧中的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呈现的丰富视像才是构成柴烧艺术语言的主要元素,如果一味的挖空心思在造型上花功夫,很容易把最具感染力、亲和力和说服力的材料、工艺语言削弱,适得其反,反而大大减少了柴烧的艺术魅力。


柴烧作品的成败取决于土、火、柴、窑的关系。简单来看,柴烧所用一般以陶土为主,主要就是在选择和配比上注意考虑泥土的耐热温度和烧成后的质感与色泽。木材的储备一般要静置三到六个月以上,种类有樟木、松木、龙眼或废弃木材等,因为不同品种的木材木灰成分也是不同的,所以烧出的灰釉效果也会不同。烧窑仅以燃烧木材为热能一般需要烧制三到五天,这期间不眠不休的轮班投柴,加柴的速度和方式、柴料的种类、天气的状况和空气的进流量等细微因素都会对窑内作品的色泽变化产生影响。


图片75.png


花瓶·松本治幸(日本)


图片76.png


别用我的茶壶·郑东熏(韩国)


图片77.png


玛丽莲/马克·路佛(美国)

 

柴烧是一个有趣并充满探险意外的过程,高温燃烧下的窑内像是一场盛大又无从控制的“炼狱”景象,斑驳、爆裂、扭曲、焰气、流淌、色幻……都在一一真实的在高温燃烧下的窑内上演,而每一件器物,也都在这样的过程中经历着成形前的历练。泥土在火焰、木材的历练下,呈现出温暖浑厚的色泽,自然淳朴的质地和独一无二的肌理,散发着单纯、古雅的美感。

 

柴烧可以说是逆陶瓷主流而成的怪咖,它的成形不可预知也不可复制,它的艺术性就在于柴烧之美的独特与唯一。每一件作品都经历了氧化、还原、落灰和窑变的焠炼,最终呈现出红、黑、黄、白、蓝等不同成色,对于欣赏柴烧作品来说其实也是需要一定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趣味的。

 

图片78.png


花器/汤姆金斯·梅里(澳大利亚)


图片79.png


观窗漏雨·杨建超(中国)

 

图片80.png


茶壶·李宰建(韩国)


图片81.png


高花器/萨拉·本·约瑟夫(以色列)

 

然而随着近现代工业革命的兴起,如所有传统手工业一样,柴烧也受到了颠破式的冲击。现代化的煤炭、液化气,甚至电热等技术纷纷涌来,使得整个陶瓷的生产朝向工业化、集约化的方向迅猛发展。古老的柴烧方式遂即遭遇到了重创,难以继续维持。


但与其它的国粹属性不同,陶瓷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虽然现代化的工业科技在产能和效率上确实优于传统的柴烧,但作为讲究个性审美的艺术呈现上,却是工业制造不能企及的。正因艺术不能批量生产,所以想要高度审美的艺术陶瓷品,服务于人们精神生活的还得从传统的手工制作中去寻求,而这也是柴烧发展的意义所在。


图片82.png


三杯盏·黄家文(中国)

 

其实传统手工业与现代科技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就拿柴烧会排放大量烟尘来说。柴烧的滚滚浓烟曾一度受到人们的抵制,不光会导致空气污染等各种环境问题,也给周边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影响,但经过现代科技的革新与改良,已经设计制造出了无烟柴窑、反复过滤等技术设备。所以在推动传统工艺发展时我们应具备的是开放的姿态和襟怀,潜心把传统的文化加以提炼,摆正体用关系。


图片83.png


柴烧器/雅克·考夫曼(法国)

 

那么现在柴烧陶瓷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


我们上一期讲“匠人精神”,看到日本的工匠们在一项技艺上持守一生,在那样一辈子的钻研和磨练中,他们不光在技艺上精通,而且也在用自己独有的艺术语言进行创作。而我国的情况就不大相同,如何凿空擅长创作充满创造力的陶艺家与有扎实的陶艺技术工人之间的荒芜地带,为双方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的空间,发扬各地的区域优势,才是当前柴烧最为紧迫的任务,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柴烧才能走出低谷、焕发出不竭的生命力。这也是柴烧节举办的宗旨之一。

 

图片84.png

泥性·周华彬(中国)

 

柴烧不仅仅是智慧的祖先发现的一种工艺,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上海国际陶瓷柴烧艺术节的举办,是世界性的专业化陶瓷柴烧艺术节,这将成为一场集文化、学术、艺术、社交等功能于一身的柴烧峰会。此次柴烧艺术节在立足中国传统工艺的同时,以陶艺教育为出发点,吸收、融入世界各国的陶瓷文化,探索陶瓷柴烧的发展方向,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和国际文化的对话与交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