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的美——植物艺术画

来源:本站

2023-08-01 15:18:55

植物艺术画是以植物为对象,以绘画为形式,真实反映植物种类、形态特征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对植物学研究、植物知识普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植物学家以文字来表达和描述其研究结果,而植物艺术画家则用绘画手段形象地、富有艺术感染力地再现植物的自然形态和内在特征,弥补文字描述难以准确表达的形态性状。

科学与艺术的美——植物艺术画207.png

与一般艺术绘画不同的是,在艺术绘图的领域里,最终的作品完全是艺术家个人的创作,而植物艺术画则带有明显的科学目的:记录植物物种或局部的形态特征。植物艺术画需要有一定的普遍性,能代表一个物种或其某个特殊形态。这就要求绘画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植物学背景知识,但与此同时,一幅优秀的植物艺术画作品,其艺术效果还不能因为科学目的而减分——它同时也是一幅杰出的艺术绘画作品,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它是自然与人文完美的融合。


植物艺术画的创作——高于真实的虚构艺术


要发表一种新的植物类群,除了需对该植物分类进行确立、定名、描述,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绘制新种图。


在植物学研究中,对新种图的要求非常严格,每一花、每一叶以及各个器官的细微结构都要求描绘得准确无误,一般都要求有解剖放大图,以突出其种类特征和区别于其他邻近种类。“如果说摄影能够记录瞬间,那么科学绘画记录的就是物种的永恒。”的确,植物艺术画其实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写实,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虚构,一种理性的再创作,它“从许多具体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科学与艺术的美——植物艺术画703.png

画师在描画植物的过程中,必须结合自己对植物种群的形态特征的观察和对文字描述的科学理解,按照植物艺术画的绘图法则进行艺术处理,根据需要作必要的取舍和组合:对一些细微的,但在分类学上有重要意义的器官和结构进行局部放大突出重点;对一些非分类特征的改变,如虫蚀、病变、自然脱落、个体差异等根据需要进行矫正。画师可以根据需要,把一种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如花期和果期)画在同一个图版内。


这种思考、加工、有取舍地表达,既要肖似对象,更要还原植物的种属共性与特征以及多时空生态,是一种高于真实的虚构艺术。它是时空的浓缩,是植物内在与外在的统一,代表了一种以科学理性认识自然的精神。植物艺术画师们常常面对的是干枯的蜡叶标本,却要在自己的脑海中去重新创作出这些植物生机盎然、极具美感却又准确严谨的生命形态。


植物艺术画的价值——科学记录,自然之美


植物艺术画能还原出植物最真实、鲜活的样子。植物艺术画的科学性是其最根本的价值:植物学研究离不开植物艺术画,介绍、分析一种植物的时候,最直观的莫过于植物艺术画了。


因此,即使照片具有手绘难以企及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优势,却依然无法取代绘画在植物研究中的地位。相机只能捕捉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个片段,而把一株植物不同时期的特征摆在一起,恰当地表现植物的各个细节,只能靠笔“画”出来。视野与透视,时间与空间,是绘画相对于摄影的最大优势。


植物艺术画还可以服务于科普教育。它以富于感染力的美的形式,传递给公众正确的科学知识,可以说是以美育的手段进行科学的教育。在英国的邱园(植物园),有植物绘画专门的陈列馆,收藏和陈列了大量来自全世界的优秀的植物图谱作品,是公众至为喜爱的地方。


植物艺术画使用了丰富的艺术绘画手法,赋予其独特的艺术价值。精微的细节,绚丽的色彩,自然的生态,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展示着大自然美妙生命的魅力。


随着人们对于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对于绿色、生态、自然的日趋渴望,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充满魅力的植物艺术画,开始关注自然本身,重新审视自然与人的关系。


植物艺术画在中国——为大国绘制新绿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较重视对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中国主要高等植物图说》、《中国经济植物志》、《中国药用植物志》为代表的各地区的中药志书、手册相继出版。这些著作中都附有大量的黑白线条或彩色的植物艺术画。


1958年,冯晋庸、刘春荣和张荣厚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举办“植物科学画训练班”,为《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和各地方志书等著作的编写,培养了20多名学生,之后,华南、昆明、南京、广西等植物所也举办了科学绘画培训班。其中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曾孝濂成为第三代的领军人。这批画师后来都成为中国植物艺术画的骨干力量。


1959年,《中国植物志》开始编写。该书基于全国80余家科研教学单位的312位作者和164位绘图人员, 80年的工作积累, 45年编撰才得以最终完成。《中国植物志》全书共80卷,计126分册,包括了3万多种植物和9000余幅图版,是世界上最大型的植物学著作。

科学与艺术的美——植物艺术画2026.png

Anemone Hupehensis秋牡丹,野棉花


Watercolor on paper 570x385mm


Artisit: Gillian Barlow, born Kartoum, Sudan 1944


这一时期,《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开始编写率先完成。 全书共7册, 附图9109幅,图谱绘制精良。此外,附有科学插图的大量地方植物志书、经济植物志书也陆续出版。


中国的植物科学图谱艺术进入繁荣时期,并且开始走向国际。1981年,在悉尼召开的第13届国际植物学会议期间,首次举办了“中国植物科学绘画展览”,这次画展展出了43位植物科学绘画工作者的100幅作品,受到世界诸多科学家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随着几部大型植物学专著的编纂完成,专职从事植物艺术画的画家开始减少。度过了一段沉寂岁月后,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进一步重视,对绿色、自然愈加渴求,植物艺术画逐渐回到了公众视野,重新焕发生机。凭借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植物艺术画让读者贴近自然,体味到大千世界中的万物生长。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东西方文化空前交汇,植物艺术画的绘画技艺也飞速提高,以李爱莉,李赞谦等为代表的新生代植物画家,结合现代趋势,对植物艺术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植物艺术画正在迎来了它的又一个春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