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药 Vol.2 炼丹家与火药发明-吉林省科协云服务平台 - 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中国发明 | 火药 Vol.2 炼丹家与火药发明

来源:本站

2023-06-01 14:43:04

在火药发明的过程中,中国古代医药学家和炼丹家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们试图使用硝石和硫黄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逐渐发现了硫黄、硝石等丹方的燃烧爆炸性能,至迟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前已经炼制了含硝、硫、炭的原始火药。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炼丹家就已使用硝石和硫黄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我国最早的药物典籍《神农本草经》,将硝石列为120种上品药中的第六种,硫黄列为120种中品药中的第二种。
东晋的葛洪(约281-341)在《抱朴子·仙药》篇中记载了用硝石、玄胴肠、松脂三物合炼雄黄的实验。经实验证明:当硝石量小时,三物炼雄黄能得到砒霜及单质砷;当硝石比例大时,猛火加热,能发生爆炸。
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456-536)在《神农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硝石燃烧后有紫青色火焰升起的实验。
隋末唐初医学家、炼丹家孙思邈(581-682)所撰《孙真人丹经》(录入《诸家神品丹法》)记载有“伏火硫黄法”:“硫黄、硝石各二两,令研,右用销银锅或砂罐子,入上件药在内,掘一地坑,放锅子在坑内,与地平,四面却以土填实,将皂角子不蛀者三个烧令存性,以铃逐个入之,候出尽焰,即就口上着生熟炭三斤,簇煅之,候炭消三分之一,即去余火不用,冷取之,即伏火矣。”“伏火硫黄法”描绘的已是含硫黄、硝石和炭(皂角子)的混合物,但逐次加入皂角子,燃烧的速度和烈度有限。
唐元和三年炼丹家清虚子所著《太上圣祖金丹秘诀》(选入《铅汞甲庚至宝集成》)记载“伏火矾法”:“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匀,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面,烟渐起,以湿纸四五重盖,用方砖两片捺,以土塚之,候冷取出其硫黄。”
“伏火矾法”将含炭物质马兜铃与同等量的硫黄、硝石均匀拌和,组成了较为完备的自供氧燃烧体系,具备了雏形火药的条件。可以推断,中国古代炼丹家用硝、硫、炭三种原料炼制雏形火药的配方,在唐宪宗元和三年已经问世。

| 硝石伏火法书影 

中唐以后的炼丹家在著作中明确记载,将硝、硫、炭合炼,将引发火灾,甚至烧毁房屋。《真元妙道要略》记载“硝石伏火法”:“有以硫黄、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硝石宜佐诸药,多则败药,生者不可合三黄等烧,立见祸事。”
炼丹家用硝、硫、炭三种原料炼制丹药,设法防止猛烈燃烧,反而无意中炼成了原始的火药。对中国古代兵家来说,炼丹家用硝、硫、炭炼制的丹药是最好的火攻器材。历代兵家都知晓《孙子》第十二篇的火攻之法,但是在炼丹家发明燃烧爆炸性能更好的火药之前,火攻的基本方法是在箭镞部位缚上易燃物,点燃后用弓弩射击,以烧毁对方木质的防御工事、武器装备和粮草给养。

未完待续




3_cDZP5o9JbrOqMw4SV0zyVHmEYRT39Q.jpg

| 编辑节选自《中国三十大发明》,华觉明 冯立昇 主编,游战洪 作。本文谢绝转载。文章配图部分来源于网络。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粟作 Vol.1 粟作在中国的起源及早期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粟作 Vol.2 粟作技术的改进与成熟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粟作 Vol.3 粟作与中国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稻作 Vol.1 稻作的起源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稻作 Vol.2 稻作的起源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稻作 Vol.3 中国稻作技术发明和发展的世界意义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桑蚕丝织 Vol.1 栽桑养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桑蚕丝织 Vol.2 缫丝织绸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桑蚕丝织 Vol.3 织机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汉字 Vol.1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汉字 Vol.2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汉字 Vol.3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汉字 Vol.4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筹算 Vol.1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形成与算筹的创造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筹算 Vol.2 四则运算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筹算 Vol.3 圆周率近似值的计算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筹算 Vol.4 开方术 — 一元方程解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筹算 Vol.5 方程术 ——线性方程组解法、损益术和正负术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筹算 Vol.6 天元术和四元术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筹算 Vol.7 大衍总数术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筹算 Vol.8 十进位值制和筹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数学的特点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1 连同相邻流域的区间运河的开凿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2 连同相邻流域的区间运河的开凿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3 顺应自然环境的全国运河网的形成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4 顺应自然环境的全国运河网的形成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5 顺应自然环境的全国运河网的形成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6 实现攀山越河的南北大运河的贯通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7 实现攀山越河的南北大运河的贯通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8 实现攀山越河的南北大运河的贯通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9 实现攀山越河的南北大运河的贯通

传送门:中国发明 | 运河船闸的发展与创新 Vol.10

传送门:中国发明 | 运河船闸的发展与创新 Vol.11 单门船闸一一调整运河水面比降的设施

传送门:中国发明 | 运河船闸的发展与创新 Vol.12 单门船闸一一调整运河水面比降的设施

传送门:中国发明 | 运河船闸的发展与创新 Vol.13 复闸——调整运河水面比降并使船只平顺过闸的设施

传送门:中国发明 | 运河船闸的发展与创新 Vol.14 澳闸——带有节水设施的复闸

传送门:中国发明 | 运河船闸的发展与创新 Vol.15 澳闸——带有节水设施的复闸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犁与耧 Vol.1 犁的出现与早期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犁与耧 Vol.2 犁的出现与早期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犁与耧 Vol.2 犁的出现与早期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犁与耧 Vol.4 犁的改进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犁与耧 Vol.5 犁的改进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犁与耧 Vol.6 耧的发明与改进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犁与耧 Vol.7 耧的发明与改进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国犁、耧的西传与影响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水轮 Vol.1 上射立式水轮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水轮 Vol.2 下射立式水轮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水轮 Vol.3 斜击卧式水轮

传送门:中国发明 | 造纸术 Vol.1 造纸术的起源及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造纸术 Vol.2 造纸术的起源及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造纸术 Vol.3 造纸术的起源及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造纸术 Vol.4 造纸术的起源及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造纸术 Vol.5 中国造纸术的传播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瓷器 Vol.1 制陶技术的发明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瓷器 Vol.2 早期的陶器制造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瓷器 Vol.3 多种陶器的烧造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瓷器 Vol.4 原始瓷器的出现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瓷器 Vol.5 瓷器发明的成熟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1 中式烹饪术的历史变革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2 中式烹饪术的历史变革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3 中式烹饪术的历史变革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4 谷物果蔬为主、肉食为辅的膳食结构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5 严格的选料、精湛的刀工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6 独创的烹饪方法——炒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7 烹调成败的关键——调味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8 鲜味及制“汤”取“鲜”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9 豆腐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10 药膳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11 素食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火药 Vol.1



平台内容包括原创、编辑整理和转载。
我们尊重原创:1.所有转载内容均标明来源,如尽力查找仍未能发现出处则标明“转自网络”。如有疏漏欢迎原作及时联络署名或删除;2.任何作品标明“谢绝转载”,我们尊重并不予转载;3.对于恶意及虚假举报,我们保留申诉、举报、法律起诉以及媒体曝光权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