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药 Vol.3 军用火药的发明与改进-吉林省科协云服务平台 - 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中国发明 | 火药 Vol.3 军用火药的发明与改进

来源:本站

2023-06-01 14:56:34

3_uMWJ5TzibqL1OzLvC4hWcaNu7vzKVw.jpg

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致力于传播科学思想,分享科技生活,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火药用于军事目的,并将其成分配比加以改进,以适合作战的需要,是从北宋时开始的。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由当时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枢密使曾公亮(999-1078)领衔,具体由翰林学士、工部侍郎、枢密副使丁度领导主编,宋仁宗亲自作序,用国家力量编成一部军事巨著《武经总要》40卷,明确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三个军用火药配方:火球火药方、蒺藜火球火药方、毒药烟球火药方。

| 蒺藜火球火药配方书影 

火球火药方的成分和配比是:晋州硫黄十四两、窝黄七两、焰硝二斤半、麻茹一两、干漆一两、砒黄一两、定粉一两、竹茹一两、黄丹一两、黄蜡半两、清油一分、桐油半两、松脂十四两、浓油一分。该方硝、硫、炭三种成分的组配比率是:硝石重40两,占50.6%;硫黄与窝黄重21两,占26.6%;各种含碳物质重18.02两,占22.8%。

蒺藜火球火药方的成分和配比是:用硫黄一斤四两、焰硝二斤半、粗炭末五两、沥青二两半、干漆二两半,捣为粉末;竹茹一两一分、麻茹一两一分,剪碎;用桐油、小油、蜡各二两半,溶汁和之。该方硝、硫、炭的组配比率是:硝石重40两,占50%;硫黄重20两,占25%;各种含碳物质重19.07两,占25%。

毒药烟球火药方的成分和配比是:用硫黄十五两、草乌头五两、焰硝一斤十四两、芭豆五两、狼毒五两、桐油二两半、小油二两半、木炭末五两、沥青二两半、砒霜二两、黄蜡一两、竹茹一两一分、麻茹一两一分,捣合为球。该方硝、硫、炭三种成分的组配比率是:硝石重30两,占49.06%;硫黄重15两,占24.8%;各种含碳物质重15.07两,占25.6%。

上述三个火药配方以硝石、硫黄和木炭为基本成分,虽然与现代标准军用黑火药的组配比率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加入其他成分后,可以产生燃烧、发烟和放毒等杀伤和破坏性能,适合作战的需要。与传统的纵火油脂火箭相比,制成膏状火药火球,外包麻纸、松脂和黄蜡等易燃物,用火烙锥烙透点燃,用抛石机抛射至敌军营阵,不容易熄灭。北宋在开封设有“火药窑子作”,专门生产火药。

北宋末至南宋初(12世纪初),已研制出硝石含量高的粒状火药,提高了火药的发射力和爆炸力,并能作为发射药,制造出新型火器。粒状火药的优越性在于“构成粒状火药的三种成分处于稳定不变的状态,加之火药颗粒之间有均衡的空隙,因此粒状火药的爆炸更加均匀,几乎做到了即时爆炸”,粒状火药的发明堪称火药技术的一次革命。

元代的火药增加了硝石的含量。明抄本元代火器专著《克敌武略荧惑神机》卷一〇《火器药品》记载了30种火药配比,其中火铳火药(发射药)含硝硫炭的配比经换算后为76%:5%:19%,火炮(炸弹)火药含硝硫炭的配比为78%:8%:14%,药线火药(引爆用缓燃火药)含硝硫炭的配比为86%:1%:13%。1974年8月,在西安出土了一件14世纪初的铜手统,手铳药室中残存有块状火药。经科学分析检测,火药中硝、硫、炭三种成分的组配比率是60%:20%:20%。与宋代火药相比,元代火药硝的含量明显增加,并剔除了各种杂质,是一种较好的粒状发射火药。

另据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前集·炮祸》记载,至元十七年(1280年),扬州弹药库发生爆炸,威力巨大。原文题:“诸炮并发,大声如山崩海啸……远至百里外,屋瓦皆震……事定按视,则守兵百人皆糜碎无余,楹栋悉寸裂,或为炮风扇至十余里外。平地皆成坑谷,至深丈余。四比居民二百余家,悉罹奇祸。”这起爆炸事故起因于加工硫黄时,引起火花,火苗快速燃烧,蔓延至弹药库,引起猛烈爆炸。这足以说明,元初火药的性能已非北宋时可比。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内府内官监设火药作,专门为火铳制造发射火药;二十八年(1395年),设兵仗局,专门制造各种火铳与发射火药。

明初的火药配方明显提高了硝的含量。明初焦玉所著《火龙经》(1412年成书)记载的火药方(图11),硝含量最高达到90%以上:夜起火药方,硝火四两(76.9),硫火二钱(3.9),杉灰一两(19.2);爆火药方,硝火四两(91.3),硫火三钱(6.8),杉灰八分(1.9);喷火药方,硝火二两(57.1),硫火二钱(5.7),杉灰、箬灰一两三钱(37.2)。这三个火药方表明,硝的含量明显提高,杂质成分减少,使火药燃速加快,爆炸力加强。

明中期后,火药配方硝、硫、炭的配比逐渐与近代各国通用黑火药的配方(硝75%,硫10%,炭15%)基本一致,在明代兵书《武编》(1558年成书)、《纪效新书》(1560年成书)、《神器谱》(1598年成书)、《兵录》(1606年成书)、《武备志》(1621年成书)中都有记载。例如,戚继光《纪效新书》卷一五《诸器篇》记载有“制合鸟铳药方”(图12):硝一两,磺一钱四分,柳炭一钱八分;通共硝四十两,磺五两六钱,柳炭七两二钱,硝、硫与炭的组配比率是75.75%、10.6%、13.65%。鸟铳火药配方已经与零氧平衡条件下黑火药的最佳配方(硝74.84%,硫11.84%,炭13.32%)基本一致,而且与近代各国通用黑火药的配方(硝75%,硫10%,炭15%)基本一致。该方火药能充分燃烧,且燃速快,“只将人手心擎药二钱,燃之,而手心不热,即可入铳。”

明中期后开始制作成细而均匀的颗粒状火药,进一步改进了火药的燃烧、爆炸性能。例如赵士桢《神器谱》就强调火药的颗粒要细而均匀:“上粗大者不用,下细者不用,止取如粟米一般者入铳。”

从宋代到明代,在火药配方中,硝的含量逐渐增加,从50.6%增加到75.8%,其燃烧速度在不断增加,爆炸力增强,残渣减少。由于硫在受热后出现晶型转变,要吸收大量热量,使黑火药的燃烧初始点火阶段不宜进行,因此,在火药配方中,硫的含量在组成中逐渐减少,燃烧性能逐渐增强。

未完待续

| 编辑节选自《中国三十大发明》,华觉明 冯立昇 主编,游战洪 作。本文谢绝转载。文章配图部分来源于网络。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粟作 Vol.1 粟作在中国的起源及早期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粟作 Vol.2 粟作技术的改进与成熟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粟作 Vol.3 粟作与中国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稻作 Vol.1 稻作的起源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稻作 Vol.2 稻作的起源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稻作 Vol.3 中国稻作技术发明和发展的世界意义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桑蚕丝织 Vol.1 栽桑养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桑蚕丝织 Vol.2 缫丝织绸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桑蚕丝织 Vol.3 织机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汉字 Vol.1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汉字 Vol.2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汉字 Vol.3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汉字 Vol.4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筹算 Vol.1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形成与算筹的创造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筹算 Vol.2 四则运算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筹算 Vol.3 圆周率近似值的计算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筹算 Vol.4 开方术 — 一元方程解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筹算 Vol.5 方程术 ——线性方程组解法、损益术和正负术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筹算 Vol.6 天元术和四元术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筹算 Vol.7 大衍总数术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筹算 Vol.8 十进位值制和筹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数学的特点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1 连同相邻流域的区间运河的开凿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2 连同相邻流域的区间运河的开凿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3 顺应自然环境的全国运河网的形成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4 顺应自然环境的全国运河网的形成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5 顺应自然环境的全国运河网的形成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6 实现攀山越河的南北大运河的贯通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7 实现攀山越河的南北大运河的贯通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8 实现攀山越河的南北大运河的贯通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9 实现攀山越河的南北大运河的贯通

传送门:中国发明 | 运河船闸的发展与创新 Vol.10

传送门:中国发明 | 运河船闸的发展与创新 Vol.11 单门船闸一一调整运河水面比降的设施

传送门:中国发明 | 运河船闸的发展与创新 Vol.12 单门船闸一一调整运河水面比降的设施

传送门:中国发明 | 运河船闸的发展与创新 Vol.13 复闸——调整运河水面比降并使船只平顺过闸的设施

传送门:中国发明 | 运河船闸的发展与创新 Vol.14 澳闸——带有节水设施的复闸

传送门:中国发明 | 运河船闸的发展与创新 Vol.15 澳闸——带有节水设施的复闸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犁与耧 Vol.1 犁的出现与早期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犁与耧 Vol.2 犁的出现与早期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犁与耧 Vol.2 犁的出现与早期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犁与耧 Vol.4 犁的改进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犁与耧 Vol.5 犁的改进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犁与耧 Vol.6 耧的发明与改进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犁与耧 Vol.7 耧的发明与改进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国犁、耧的西传与影响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水轮 Vol.1 上射立式水轮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水轮 Vol.2 下射立式水轮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水轮 Vol.3 斜击卧式水轮

传送门:中国发明 | 造纸术 Vol.1 造纸术的起源及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造纸术 Vol.2 造纸术的起源及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造纸术 Vol.3 造纸术的起源及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造纸术 Vol.4 造纸术的起源及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造纸术 Vol.5 中国造纸术的传播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瓷器 Vol.1 制陶技术的发明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瓷器 Vol.2 早期的陶器制造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瓷器 Vol.3 多种陶器的烧造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瓷器 Vol.4 原始瓷器的出现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瓷器 Vol.5 瓷器发明的成熟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1 中式烹饪术的历史变革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2 中式烹饪术的历史变革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3 中式烹饪术的历史变革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4 谷物果蔬为主、肉食为辅的膳食结构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5 严格的选料、精湛的刀工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6 独创的烹饪方法——炒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7 烹调成败的关键——调味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8 鲜味及制“汤”取“鲜”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9 豆腐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10 药膳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11 素食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火药 Vol.1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火药 Vol.2 炼丹家与火药发明



平台内容包括原创、编辑整理和转载。

我们尊重原创:1.所有转载内容均标明来源,如尽力查找仍未能发现出处则标明“转自网络”。如有疏漏欢迎原作及时联络署名或删除;2.任何作品标明“谢绝转载”,我们尊重并不予转载;3.对于恶意及虚假举报,我们保留申诉、举报、法律起诉以及媒体曝光权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