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宋《武经总要》(1044年成书)记载三个军用火药方到蒙古骑兵发动第三次西征(1252-1260年),火药与火器的研制和传播过程持续了200余年,首先由北宋发明,然后传到辽,再由南宋传到金,接着由金传到蒙古,再由蒙古传到阿拉伯和欧洲地区,最终影响了整个世界。在火药和火器的传播过程中,除正常的海陆贸易和人员交流外,战争本身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战争中,随着城池陷落,包括火药和火器在内的军需物资,连同制造火药、火器的工场和工匠以及善于使用火器作战的军官和士兵在内,常被对方虏获,火药和火器技术也随之外传。为争夺军事技术优势,各方不断仿造和改进,进一步加速了火药和火器的传播和改进。早在南宋时期,阿拉伯人通过贸易往来就已经获得了有关中国火药的知识,当时称硝石为“中国雪”。伊本·白塔尔(1197-1248)大约在1248年完成的阿拉伯文《单药大全》最早提到硝石,称“中国雪”为“巴鲁得”(阿拉伯语,即硝石)。随着蒙古骑兵大规模西征,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技术进一步传入阿拉伯地区。大约在1280年、叙利亚人哈桑·阿里曼(1256一1295)用阿拉伯文撰写的《马术与战争策略大全》记载有火药方“飞火”“中国箭”“中国火轮”“契丹花”等。其中“飞火”的配方中含有硝石、硫黄、木炭、中国铁等成分,硝、硫、炭的比例为10:1:3;“中国箭”的硝、硫、炭比例为10:1.125:2.625,与中国传统火药配方接近。另一部年代稍晚于《马术与战争策略大全》的阿拉伯兵书《焚敌火攻书》记载了35个火攻方,其中第13、33方都明确提到用硝石、硫黄、柳炭制作火药。例如,第13方题:“第二种飞火用此法制成。取一磅活性硫、二磅柳炭和六磅硝石,将三物在大理石上仔细粉碎。按所需之量放入简中,以制飞火或响雷。注意,制飞火之筒应细而长,放入压好的药。制响雷之筒应短而粗,装入上述药的一半。两端用铁丝紧紧绑好。”这种火药方与中国传统的火药配方并无二致。欧洲人最初在蒙古骑兵的西征中领教了火药和火器的威力。1238年,蒙古军队用铁火炮攻陷莫斯科、罗斯托夫、弗拉的米尔等城。1240年冬,拔都所部以铁火炮攻占乞瓦(今基辅)。1241年,在莱格尼兹之战中,蒙古军队用火药箭与毒烟球击败了由克拉科夫大公享里克二世(1238一1241年在位)指挥的波兰军队。波兰人不知道是火药,认为蒙古军队使用妖术。在莱格尼兹附近的教堂中,有反映蒙古军队当年使用飞龙(即火箭)的壁画。此后,教皇和国王不断派遣使者至蒙古大汗的宫廷和林。例如,法国国王路易九世(1214-1270)于1252年派法国方济各会士罗柏鲁(1215-1270)出使蒙古,随行者有意大利同会会士巴托罗梅奥。他们于1253年年底至和林,1254年年初受到元宪宗蒙哥召见,停留数月后,于1255年返回法国。罗柏鲁撰有《威廉·罗柏鲁教友1253年奉旨出访东方游记》,简称《东游记》。罗柏鲁在《东游记》中说,他在蒙古和林访问时,认识在那里工作的日耳曼人、俄罗斯人、法国人、英国人和匈牙利人。除派遣使者和给蒙古大汗当工匠外,欧洲人还通过把阿拉伯的科技著作,包括兵书,翻译成拉丁文,来了解中国的火药和火器知识。欧洲最早介绍火药知识的学者是罗杰·培根(约1214-1292)。罗杰·培根是英国著名思想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1267年,他在《大论》中最早谈到燃放硝石盐会产生巨响,在《三论》中还谈到纸炮爆炸的威力:“由一种叫做硝石的盐类,与硫和柳炭混合在一起制成,将这种药粉密封在小羊皮纸筒中,在爆炸时竟发出如此可怕的声音,比惊雷还响,闪光比最亮的闪电还强。”培根的火药和火炮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出使过蒙古大汗宫廷和林的欧洲使者,例如,他在巴黎与罗柏鲁相识,通读过他的《东游记》,在《大论》中提起过他;二是来自阿拉伯科技著作,他懂阿拉伯文,熟悉阿拉伯文化,读过不少阿拉伯科技著作,与将许多阿拉伯作品翻译成拉丁文的德国翻译家阿勒曼有密切往来。他甚至从由中国归来的教友那里得到了中国纸炮的样品,开始对火药进行实验研究。另一个介绍中国火药知识的早期欧洲人是德国的大圣阿贝特(1200-1280)。阿贝特与同时代的培根齐名,同被认为是中世纪欧洲最有学问的人。他在《世界奇妙事物》中谈到火药和飞火:“取一磅活性硫、二磅柳炭和六磅硝石,将此三物在大理石上仔细粉碎,按所需之量装入简中,以制飞火或响雷。注意, 制飞火的筒应细而长,并装入压好的药。制响雷的筒应短而粗,装入上述药的一半。两端用铁丝紧紧绑好。”这段文献记载与阿拉伯兵书《焚敌火攻书》的第13方几乎一字不差。阿贝特不懂阿拉伯文,他在《世界奇妙事物》中对火药的描述显然是直接引自已被翻译成拉丁文的阿拉伯兵书《焚敌火攻书》。14世纪,火药和火器在欧洲被用于战争。15世纪,具有科学配比的粒状火药在欧洲出现。火药逐渐引发了欧洲火药时代的军事技术革命、科技革命乃至工业革命。
《火药》结束
| 编辑节选自《中国三十大发明》,华觉明 冯立昇 主编,游战洪 作。本文谢绝转载。文章配图部分来源于网络。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粟作 Vol.1 粟作在中国的起源及早期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粟作 Vol.2 粟作技术的改进与成熟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粟作 Vol.3 粟作与中国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稻作 Vol.1 稻作的起源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稻作 Vol.2 稻作的起源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稻作 Vol.3 中国稻作技术发明和发展的世界意义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桑蚕丝织 Vol.1 栽桑养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桑蚕丝织 Vol.2 缫丝织绸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桑蚕丝织 Vol.3 织机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汉字 Vol.1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汉字 Vol.2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汉字 Vol.3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汉字 Vol.4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筹算 Vol.1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形成与算筹的创造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筹算 Vol.2 四则运算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筹算 Vol.3 圆周率近似值的计算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筹算 Vol.4 开方术 — 一元方程解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筹算 Vol.5 方程术 ——线性方程组解法、损益术和正负术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筹算 Vol.6 天元术和四元术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筹算 Vol.7 大衍总数术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筹算 Vol.8 十进位值制和筹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数学的特点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1 连同相邻流域的区间运河的开凿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2 连同相邻流域的区间运河的开凿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3 顺应自然环境的全国运河网的形成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4 顺应自然环境的全国运河网的形成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5 顺应自然环境的全国运河网的形成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6 实现攀山越河的南北大运河的贯通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7 实现攀山越河的南北大运河的贯通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8 实现攀山越河的南北大运河的贯通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9 实现攀山越河的南北大运河的贯通
传送门:中国发明 | 运河船闸的发展与创新 Vol.10
传送门:中国发明 | 运河船闸的发展与创新 Vol.11 单门船闸一一调整运河水面比降的设施
传送门:中国发明 | 运河船闸的发展与创新 Vol.12 单门船闸一一调整运河水面比降的设施
传送门:中国发明 | 运河船闸的发展与创新 Vol.13 复闸——调整运河水面比降并使船只平顺过闸的设施
传送门:中国发明 | 运河船闸的发展与创新 Vol.14 澳闸——带有节水设施的复闸
传送门:中国发明 | 运河船闸的发展与创新 Vol.15 澳闸——带有节水设施的复闸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犁与耧 Vol.1 犁的出现与早期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犁与耧 Vol.2 犁的出现与早期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犁与耧 Vol.2 犁的出现与早期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犁与耧 Vol.4 犁的改进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犁与耧 Vol.5 犁的改进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犁与耧 Vol.6 耧的发明与改进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犁与耧 Vol.7 耧的发明与改进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国犁、耧的西传与影响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水轮 Vol.1 上射立式水轮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水轮 Vol.2 下射立式水轮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水轮 Vol.3 斜击卧式水轮
传送门:中国发明 | 造纸术 Vol.1 造纸术的起源及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造纸术 Vol.2 造纸术的起源及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造纸术 Vol.3 造纸术的起源及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造纸术 Vol.4 造纸术的起源及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造纸术 Vol.5 中国造纸术的传播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瓷器 Vol.1 制陶技术的发明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瓷器 Vol.2 早期的陶器制造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瓷器 Vol.3 多种陶器的烧造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瓷器 Vol.4 原始瓷器的出现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瓷器 Vol.5 瓷器发明的成熟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1 中式烹饪术的历史变革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2 中式烹饪术的历史变革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3 中式烹饪术的历史变革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4 谷物果蔬为主、肉食为辅的膳食结构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5 严格的选料、精湛的刀工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6 独创的烹饪方法——炒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7 烹调成败的关键——调味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8 鲜味及制“汤”取“鲜”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9 豆腐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10 药膳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11 素食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火药 Vol.1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火药 Vol.2 炼丹家与火药发明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火药 Vol.3 军用火药的发明与改进
平台内容包括原创、编辑整理和转载。
我们尊重原创:1.所有转载内容均标明来源,如尽力查找仍未能发现出处则标明“转自网络”。如有疏漏欢迎原作及时联络署名或删除;2.任何作品标明“谢绝转载”,我们尊重并不予转载;3.对于恶意及虚假举报,我们保留申诉、举报、法律起诉以及媒体曝光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