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冯远:苍穹之下,表象之上

来源:本站

2023-08-03 16:54:07

“苍穹之下,表象之上”,还有后两句“心灵之中,精神之巅”,后两句是可以意会的。

我用“苍穹”的表述,意指超越一般现实的、当下的、眼前的或古代的指认,拓展视野为广义的“天下”,是“人民”“人类”能够认知的世界以及反映“天地人”、个体与世界的对应关系。

一切的艺术,离不开赖以表达主题内容、情感和审美对象的形式,或者不妨说,艺术就是形式,以凝固瞬间造型图式的视觉艺术尤其如此。思想内容、情感与审美对象经由精心设计的形式使主题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因形式而成其为艺术,或者说服务内容。

形式是艺术诸要素中的重要元素,离开了精妙的形式,便丧失了艺术的魅力。形式创意设计的优劣巧拙与否,直接关乎艺术的高下与质量。艺术作品的主题内容无疑重要,但是如若没有相应的形式与之匹配,主题内容难免失之浅白空泛;离开了精湛的艺术形式,纵使再精深的思想内容与创意也将无从彰显,形式理当成 为艺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BBB  著名画家冯远:苍穹之下,表象之上411.png 

冯远公民250cm×300cm2020年

苍穹之下,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没有问题,现实之中,一切关于人的思想行为和活动,一切关乎艺术的创意、想象、记录、表现活动都不能、也无法超越现实生活。生活是艺术的不二源泉。尽管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可以依凭彼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去探求甚至穷尽一切可能的艺术形式,他们也不能超越人类思考、思想、思维的范畴和历史与时代的局限。因此,艺术中任何形式的写实、写意,再现、表现,具象、抽象的艺术创作都是现实世界中艺术家按照各自的生活经验与审美理念,通过抽象思维、创意想象而进入创作获取的成果。所有的艺术作品中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差异都只因作者个体、个性及其能动性发挥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充其量是特异作者强化了作品的特异。即使是常人心目中的“天堂”“地狱”,甚至是外星生物(诸如电影《阿凡达》),在他们笔下也都是依据现实世界加以想象延伸,依凭人类既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法则去设计诠释所谓的“不同世界”,而无法超越现实生活、超越世界、超越苍穹,即便有一天人类移居去了地外星际。

常识告诉我们,生活不等于艺术,生活是引导一切创作思维、思想的原发点,是激发想象力的源起。生活为艺术提供了一切可资发挥的素材,生活中的人和事物是一切艺术作品中情感的对应要素,是作品意义升华的起始点。生活提供并提示了艺术内容的多样性,生活也激活并丰富了艺术家的想象力与才情。不同时代的生活造就的艺术甚至为人类文化、历史留下了无可复制,却意义深远的文明印记和时空刻痕。生活借助艺术品质获得提升,内涵被赋予价值;而艺术借助生活充实了思想感情,丰富了形式元素;生活与现实世界中的种种艺术彼我间水乳交融的关系超乎了我们既有的想象。

生活乃艺术之母的规律,对广义的艺术活动具有普适意义,而对于现实主义纪实、写实、再现性、描述性艺术创作而言,更具针对性。实践表明:对于生活的关注与了解深度几许,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深入性、生动性、深刻性。因此,艺术家自觉主动地走进生活、深入生活、扎根生活,细致地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成为艺术创作获取灵感的首要环节。不光是艺术家人到、身到、心到生活中,还需要从“感受”生活的基础上达到“了解”“理解”生活,甚至还需要相应的时间与经验的积累。艺术家不以局外人的眼光观察他者,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平实的心态、平视的眼光,将自身沉下去,做“局内人”,“理解”是为了真正的“懂”生活。艺术创作是透过生活的表象,判断了悟生活的真相、真谛,从中感受、发现积极向上的涓滴光亮和真善美的内质意义,进而发掘、发挥、放大这种内质意义并赋予作者审美的感情色彩——引发创作灵感,撷选创作素材,萃取艺术表现的切入点——再进一步形成虚幻的艺术心象,加以反复酝酿、设计、创意叠加而逐渐清晰为作品意象,即艺术化图像——最后通过造型、形式和技术语言将之物化为作品实体。这个过程因人而异,是规律但非定法。而生活中虽然有激动人心的瞬间,也有美好的灵光闪现,但更多的是平凡、平实、平庸的生活,要从平凡中见出不凡,从平实中获取充实;既是将普通生活点石成金提升到艺术创作的高度,也是化平庸(“腐朽”)为神奇的“高于”过程,这无疑是一门需要不断修炼的学问。

BBB  著名画家冯远:苍穹之下,表象之上1722.png 

冯远远山·拉哈屯的父老乡亲 1100cm×100cm2006年

“高于”生活的艺术,不是生活的直接、直观、直白的反映;不是简单的“传移摹写”;不是“直译”(即单词拼接的意译);不是借助影像图片的拼接游戏,甚至技术拷贝后的添加。写实性、再现性艺术无疑可以充分借助摄影图像、数字影像等科技手段,但需要把握界限而不是取代、取巧,那种一眼便可以辨识的摄影术翻版的作品,只能对艺术创作产生负面的损害作用,导致作者造型能力和结构作品的设计能力的退化与丧失,而坠入“无我”之境,弱化艺术家个性、语言特点,甚至引发美术创作中造型形式、语言单一化倾向的泛滥。

举凡优秀的艺术经典,无一不是基于生活之上的更典型、更具代表性、更富表现意义的作品。这三“更”,实质就是“艺术”以及艺术的功能与价值,“更”的过程,也就是成“金”,成为“神奇”的过程。而所谓“艺术”的功能与价值,也就是艺术家禀赋、知识、学养、人格精神、审美品质,包括技能对生活、对作品的增加值。真正优秀的艺术,一定是“有我”之境的艺术。这个“我”,就是个体艺术家的独特思想、理念、审美价值取向和技术风格特色的综合呈现。至于艺术创作中的“无我”之境在我的理解中,更多的应是指过程中的“忘我”与“融入”。艺术创作必须“走出”并避免简单的“直译”生活,而力求“翻译”生活,这个“翻”字,集中体现了现实主义写实性、再现性、描绘性艺术的意义所在——即脱离了描摹表象的“写实”阶段,向着更高阶段的“写实”表现内质、本质、实质方向的转换与提升。

通常,我们将“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称之为“想象”;将“按照对事物的客观描述在头脑中的构成形象”地称之为“再造想象”;又将“新形象的独立创造”称之为“创造想象”;并将上述三者的能力统称为“想象力”。在创作实际过程中,艺术家一俟确定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题材素材、对象景物……,复杂至宏大叙事式的历史绘画,小至寥寥数笔的抽象艺术小品,仅仅满足于熟练精湛的技艺、一挥而就的表现,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那是手艺。为了丰富作品的内涵意蕴,甚至超越物象提示并赋予更为独特的隐喻、象征、比兴意义,充分发挥作者的想象力是令作品超越一般意义的重要环节。艺术家需要穷其智慧展开联想,尽可能赋予表现题材、物象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更为深邃的哲理,更为生动的形象,更为丰富的细节,更能打动人心的情节,更具观赏性的形与色……的艺术增值空间。那种活跃的想象思维帮助艺术家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天高地阔独与往来;那些灵感的触发与闪现,那些忽发奇想的神来之意,可能使作者既定的构思、构图豁然幻化开去,别开生面。心象与图像互为转化迭变,一如流泉,峰回路转;亦如布奕,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柳暗花明,跃上层楼;又似六月降雪、冬日响雷那样出其不意,令作品光彩毕现。

BBB  著名画家冯远:苍穹之下,表象之上2882.png 

冯远远山·拉哈屯的父老乡亲 2100cm×100cm2006年

想象,需要丰富的学识、经历、修养和宽广的视野化成。而想象力则需要通过大量创作实践的培育磨练造就,缺乏想象力的作品难免单薄浅显,易于洞穿而缺少回味。

如果说想象力对于作品的意义是某种开拓、延伸,是丰富是增值的话,那么创新、创造则更多地表现在既有基础上的变异、改进、添加与再造。从观念、理念,从最初的创意冲动开始,可能是推倒重来、发明重构,可能是另辟蹊径、悖逆旧有的方式,既可以是形式的、材料的、语言图式的、造型手法的,甚至是视觉感官呈现方式上的突围、突破、突进。创新与创造使同一主题内容的艺术处理具有了更多样的表现、表达、表述方式,因此带有某种超越性、超验性而具未知的特性。想象力与创造力在作品中的价值是艺术家体现才华的重要表征。

就艺术家和作品而言,是以两种不同的类型推动着艺术历史的发展变化。一类是思想成熟、学养深厚、基础全面、技艺卓绝而超越前人的艺术家和作品,这是对传统艺术的进一步开掘精进和提高进步。另一类是思想独立、观念独到、形式风格语言独特,既具破坏性,又具开创性和远见卓识的艺术家和作品,这是对新艺术的开宗立派的创新独造。前者通常顺应历史潮流、社会审美风尚,以精妙纯熟的艺术易于为大众所喜爱拥戴,后者则拂逆传统方式、颠覆传统理念,敢于破立,独树一帜而可能招致曲解谤言缠身、不为时人所认同理解。而大智慧者皆思想超前、孑然独行,这注定了创新成功的价值与探索失败的风险意义同在,社会的进步、艺术的发展需要这两种类型的艺术家和作品,他们都可能对人类文明和艺术历史作出了不起的贡献。

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无论是源于生活原型,优于艺术想象,精于艺术制作,却仅止于作品表与里、内外交界的层级环节,它们无一不是接受更深层次——心灵(内心与精神、思想)的驱使。艺术是人的情感、理想和审美取向的折射。艺术展现的虽然是直观的形式构成、造型色彩、技术风格,图像的人、景、物,但其表达的却是内在的关于作者心灵与精神、思想的潜台词,而不是简单的从现象到图像的过程。一幅简约到仅是一片灿烂色彩的交混或几根线条组成韵律的画作,也可能是一幅悦目的作品,但其更多引发的是关于视知觉审美的愉悦和感觉的舒适。而一件隐含或充溢着作者丰富情感、理想愿望的作品,给予读者观众的,则会是与欣喜一同带给你的启示、感悟和联想,这是任何杰作都不可或缺的作品内质、精神的力量以及所谓艺术的魅力。作者和艺术家有没有、有什么样的心灵境界、人格品质、思想深度、审美品位,都将真切地渗透进、呈现在作品之中,并且主宰作品创作的全过程。

BBB  著名画家冯远:苍穹之下,表象之上3957.png 

冯远远山·拉哈屯的父老乡亲3100cm×100cm2006年

当然,并不是只要表现了真实、美好、喜悦,或者高大上内容的作品就一定能体现作者心灵的高尚;也不是美化、赞颂,或者刻意夸饰的艺术,就能反映作者的道德品质与才华。相反,那些真诚地关注现实生活中人类共同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以良知善意和负责任的态度去揭示真相、批评丑恶、警示社会与人心,同样能获得振聋发聩的艺术效应,这都是艺术家高尚心灵与精神力量隐藏在作品中的价值所在。

历史上那些杰出的艺术家在其侍奉艺术的人生经历中,当一切创作要素皆备之时,无一不是心灵给了他们思想的勇气,内心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情怀给他们以仁爱之心,精神的力量驱使他们竭尽全力地去用艺术言说思想。

进入21世纪,当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汹涌而至之时,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能源、智能制造、机器人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所带来的新的社会、人文、科技时空,尤其是虚拟时空大大拓展了传统意义上时间空间的概念。当新技术进一步深度整合、激荡,不断激发产生新的认识、思维模式,改变、重塑既有的现实生活与世界就将成为必然趋势。与昨天相比,今天的艺术发展正显现出不同既往的大众化、消费化、信息化、媒介化与个人化的倾向,人们介入、参与艺术创作、审美观赏、娱乐消费的方式与机会陡然增长,越来越广泛普及便利,“人人可以成为艺术家”将成现实。未来艺术何如?今天的艺术家也许不能或难以预测未来的艺术发展变化,尽管新技术革命引发的浪潮终将席卷人类世界,艺术仍将保有它的终极底线:对于人、人的价值和人生活的时代与表达方式的尊重与关怀。

【文章摘取自冯远在“全国美术高峰论坛(扬州)”的主旨发言】

BBB  著名画家冯远:苍穹之下,表象之上4651.png 

冯远远山·拉哈屯的父老乡亲4100cm×100cm2006年

无尽意·痕——冯远绘画艺术展

Untold Implications——Feng Yuan Art Exhibition

  展览时间

2022 年 7 月 12 日 -10 月 9 日

  展览地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二层展厅

“无尽意·痕——冯远绘画艺术展”是对冯远先生创作生涯最系统也最完整的一次阶段总结,展出的 200 余件作品时间跨度长达 43 年。冯远先生的创作总是着眼于人与历史、人与社会、人与艺术、人与灵魂的诸重关系,他的人物画既展现了中国人的形象的历史,同时也是一幅中国人文化和精神发展的历史图卷,从中可看出他对中国人物画语言和范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的痕迹和心理路程。

BBB  著名画家冯远:苍穹之下,表象之上4976.png 

冯远中华人文之一396cm×172cm2021年

尚意人文

纵然艺术可以取大小、浅深、显隐、甘苦、庄噱自主发挥,但终离不开营造悦目形式娱己达人,传递所思所想的功用,其核心深处关乎哲学、宗教,连带艺术折射作者的世界观。现世彼岸也好, 现代当下也罢,透过花样翻新的表象,潜意识中则是人文精神的 映现。人生经历修为不同,因之有了艺术的千姿百态而千差万别。

尚技形神

“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惟三者兼俱,佳作毕现矣。但在实践中则难之又难,且无止境。世间万物,人既是最为丰富多样的神圣造物,也是难任由“形变”的生命实体。以人民为中心, 以中国写意方式表现人,笔墨所依附的是人与物的形神塑造与表达,因此,无论写真—写实—写意—写心,技术在艺术中的价值不言而喻。

BBB  著名画家冯远:苍穹之下,表象之上5307.png 

冯远中华人文之二396cm×172cm2021年

  时史之中

具体到作为个体的人,皆系历史时空中的瞬间过客。人,不仅无法脱离历史成为“旁观者”,更是受到历史制约的个体存在。而艺术创作不外两种方式,即以现实精神为旨归的“人的艺术”方式和以作品构成之要素的“艺术的人”的方式。前者依凭现实时史感受强化叙事而成,后者则侧重艺术直觉感受张扬表意而来,上乘的艺术,必二者兼顾。

有无之问

浩宇苍穹之下,天地发生之上,艺术安能侈言“真力弥满,元气充溢”,那都只是自作多情罢了。但艺术毕竟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需要倚托凡间载体附加想象创意以彰显精神。既便是科学研究发现的多维空间,也无法脱离现世经验去展开逻辑推衍、秩序构想、意义投射。实有与虚无,彼此相生轮回,艺术在两者之间追寻生发、创意、升华与赋能的价值。

对当代现实主义道路的坚守和拓展

众家评说冯远

Review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冯远对人物画主题的拓展,主要是向现实的广度和历史的纵深,向精神的高度和人性的深层拓展的。他的许多人物画都围绕着缅怀先贤、崇仰智者、关爱苍生、解剖灵魂的主题展开。例如他创作的《屈原与楚辞》和《英雄交响曲》《保卫黄河三部曲》《历史》《星火》等很多历史画,都是缅怀先贤、纪念英烈的,旨在为中华民族树立历史的丰碑、精神的丰碑。他反复创作的《世纪智者》到最近创作的两幅《中华人文图》,表现的都是缅怀先贤、崇仰智者的主题。我最初看到《世纪智者》的时候感觉有些突兀,因为从来没见过这种构图:把近一个多世纪中外众多文化名人的头像重叠组合在一起。后来随着我深入了解和观察,越来越觉得《世纪智者》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超现实、超时空的主题,中外画家都没有这样画的,这是人物画主题和构图的一个巨大拓展,可以说前无古人。冯远今年创作的巨幅中国画《世界》也是对主题的巨大拓展,采用超现实、超时空的构图和众多人物肖像组合的方式,把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把现实与想象融合起来,不仅表现了世界各国抗击新冠疫情的现实,而且表现了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关系,画家直接针对当代世界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对观众也会产生深刻的启发。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冯远的人物画对主题的拓展一直与他的超现实、超时空的构图相辅相成。这种浪漫的想象已经超出了我们常说的写实概念。

BBB  著名画家冯远:苍穹之下,表象之上6267.png 

冯远都市奏鸣曲之一97cm×60cm2020年

尚辉(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冯远艺术创作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对当代现实主义道路的坚守和拓展。他在美术界树立的形象,一是对历史题材的表现,二是对现实的观照。从最早表现的屈原《离骚》、秦始皇统一中国,再到他表现党的革命历程的作品,都体现了他对历史的表现所具有的深度感,并不局限在对某种瞬间的叙事上,而是力求人物形象的塑造。冯远早期的作品,如20世纪80年代的《英雄交响曲》,几乎奠定了他此后一切的创作类型,其中对真实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整个画面构成的辉煌表达,构成了他有关历史与现实表达的一些基本的方法。

他的《世纪智者》完全通过肖像的方式来表现在世纪之交给人类创造精神财富、带来科技发展的这些人物,很显然这个肖像是通过对人物精神的一种刻画来表达一个世纪精神的浓缩,这实际上是人物画最重要的本体。如果把他这样的人物画全部变成一种构成,而不去塑造形象,仅具有一种形式美感,那么一定是缺少精神性的。除了英雄主义之外,冯远表达的平民百姓也特别感人,比如说《远山》《望乡》等作品,反映的不仅是他造型的准确生动,而是他对普通人物命运的一种观照,是人物形象的朴实打动了我们,这才是中国人物绘画发展中需要的人物画作品,但是这样的一些人物画作品在20世纪并不多,这也是让我对其作品感到震惊的原因。

BBB  著名画家冯远:苍穹之下,表象之上6837.png 

冯远都市奏鸣曲之二97cm×60cm2020年

裔萼(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写实水墨人物画与20世纪中国”是一个非常好的研讨主题,首先要厘清写实和写意两个概念,我们不能单单从技法层面去理解,还是要从精神层面去理解。写实水墨人物画,20世纪初以西方科学写实去反驳或者反叛传统写意,我觉得是去更正当时过于对“形”偏废的文人画的末流,表面上是过去对“形”的偏废或者表现上“形”的渐衰和空疏,其实背后是艺术家精神层面的贫乏和空洞。

今天我们大力提倡中国写意精神,不能说是来校正我们的写实绘画,而是进一步提倡反思我们中国传统的写意精神,进一步弘扬它以意为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意境、人品的高度追求,这可能是今天提倡写意精神的一个重要意义,它也防止今天写实主义的艺术陷入到科学主义的唯真论的泥潭当中。也有些人陷入对客观形势再现的刻画当中,甚至是写实技艺的炫技性表达中,这是今天要警惕的。这也提醒我们,脱离现实、陈陈相因,是传统人物画衰败的一个原因,那么关注现实、锐意革新,就是它兴盛的一个基本方向。因此冯远的作品打动我们的不仅是精湛的写实技法和笔墨的表现,最重要的还是它背后强大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光芒。

BBB  著名画家冯远:苍穹之下,表象之上7334.png 

冯远都市奏鸣曲之三97cm×60cm2020年

郭晓川(美术理论家、独立策展人):冯远的艺术作品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社会道义感和责任感。这是贯穿他创作生涯的一个主线,这决定了他创作的高度。任何艺术家、艺术作品在任何时代,它的社会道义感和人文关怀,是核心的、支撑性的内容。第二,对形式的追求。他的作品《英雄交响曲》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形式上的一种变化,这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时候还是非常明显的、突破传统的一些对画面处理的技艺或者是一种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从笔墨上来讲,他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非常强的形式感。第三,作为一个艺术管理管和艺术教育者的包容。他的几位学生也是现代实验水墨绘画的先锋人物。从创作岗位和教育岗位来看,冯远先生在教育和管理上都极具包容性。这同时也给我们一个启发,现代教育是自然科学的一种无限细分的结构,而人文科学更多的是需要触动生活的一种历练和体验,要把它们贯通起来、融合起来。

BBB  著名画家冯远:苍穹之下,表象之上7736.png 

冯远都市奏鸣曲之四97cm×60cm2020年

田黎明(中国画学会会长):写实和写意的关系,正是中国人物画提出的时代课题,我们的前辈已经作出了非常好的榜样,比如蒋兆和的《流民图》、徐悲鸿的《愚公移山》、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刘文西的《祖孙四代》、卢沉的《机车大夫》、李斛的《女民警》、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等等,他们的作品是对现实主义创作最好的回答。

20世纪主题创作的一大批经典作品,在写实和写意的融合当中,在表现方法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做到“笔墨当随时代”,把绘画放到社会性、人生、自然层面来认识。蒋兆和《流民图》的笔法是中锋用笔,但是他把中锋用笔深入到情感的体验中,变成了折线描笔法。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说红书》以墨线为骨,书法用笔,融合产生了新时代的新语境。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中锋用笔,寓意着刚健之美,在战争的遭遇当中产生了这样的笔法,都与情感有关。而情感与笔法、笔墨就形成了语言和语境,这就是现实主义绘画很重要的呈现。

冯远的作品描写时代精神,为劳动者塑像,是以一种自发的内在情感去体验的,自然而然在他坚实的造型基础上产生了笔墨语言,我称之为“冯氏笔法”,从山水的笔法里头转换过来,画现代人物的肖像,从人物勾勒到整个造型,从短的、长的、宽的,从刚健的、一种坚韧富有弹性的铁线描的方式,转换出来以后,在被赋予情感的造型当中发挥到了极致。闻一多先生讲过“力量的本质是情感”。没有基础和积淀,达不到这样的高度。

BBB  著名画家冯远:苍穹之下,表象之上8353.png 

冯远都市奏鸣曲之五97cm×60cm2020年

唐勇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冯远是“50后”水墨人物画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这个时期也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最活跃、艺术文化发展最向前奋进的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冯远创作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冯远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写实”两个字,就是造型能力,如果没有强大的造型能力,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我想这一点是写实水墨人物画发展在当下和未来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方向。

冯远的每一个作品都能够体现出素描和线描的巧妙结合。由于冯远的线描非常好,他的创作都是用这样的线描功夫和素描造型结合的,浙派人物画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另外,他的写实人物画创作主题明确,透视关系好,而且人物组合非常合理,这是我们主题性的写实人物画的基本构成,也是我们20世纪水墨人物画基本的概况。

总的来讲,写实水墨人物画20世纪最主要的成绩,是写实造型能力的巨大提高和笔墨相结合,能够创造出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比较完整的、高水平的,或者说在笔墨语言技法上选出来的优质作品,这是以冯远等艺术家为代表的“50后”艺术家所体现的成绩,是特别值得总结的。

BBB  著名画家冯远:苍穹之下,表象之上8849.png 

冯远都市奏鸣曲之六97cm×60cm2020年

陈池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对于这次展览,我有三点要讲:第一,对20世纪人物画的成就总结。20世纪人物画取得了一个飞跃的发展和辉煌的成就,出现了一大批出色的人物画家,其中写实水墨人物画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在中国1000多年来的历史上,我们的人物画打了一个翻身仗。第二,写实与水墨的问题。这本身是一对矛盾的东西,写实在西方表现为素描、古典绘画的方法,在中国就是工笔、线条、写生这样一种精细的方法。水墨是带着写意的一种方法,这两个东西本来是矛盾的,但是我们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画家的伟大创造。第三,冯远的成就。冯远有很好的白描基础、工笔基础,他的几张大画有非常好的写实基础,同时还有书法基础,他的行书和隶书写得很好,他最大的特点是用笔非常厚重有力,这是从书法里面来的。冯远把书法用笔和书写性带到水墨人物画的造型里面去了,这是他很大的特点,同时他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包括他画的《世纪智者》等,都需要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科技知识、社会知识才能想出来、画出来。

 BBB  著名画家冯远:苍穹之下,表象之上9310.png

冯远都市奏鸣曲之七97cm×60cm2020年

王平(《中国美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写实水墨人物画这个概念的出现,其实是中国画追求现代性背景下的产物。在中国传统绘画里,对写实是不以为然的。但是在20世纪初叶,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写实反而成为中国画追求现代性的一种途径而出现的特殊概念。如果说写实人物画只是因为这样的一种背景出现,它可能不会成为被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的一个概念,可以说,正是现实主义照亮了写实水墨人物画发展的道路。

现实主义创作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中国近40年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为当代的写实水墨人物画创作提供了诸多可能性、可行性。具体到冯远的创作上,既有像《汉武帝经略边疆遣使丝路》的历史题材,也有《武昌起义》《星火》《黄河大合唱》等革命主题,还有现实主义以及民族风情等,他的创作题材很多样,尺幅也很巨大。从中可以看到他有坚实而强大的造型能力以及笔墨的修养。但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将单一的、具体的人物与社会的真实而确切的关联关系表现出来,体现出深远的历史视野、悲悯的人文关怀、深切的家国情怀、超脱的人文意趣以及博大的理想主义胸襟,向观众传递的是一种向上、向善、向美、向前的正能量,这是他的作品令人震撼、令人回味乃至振奋人心的内在因素。

 BBB  著名画家冯远:苍穹之下,表象之上9844.png

冯远大地之一75cm×143cm2022年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科研处负责人):近些年来的主题性绘画研究领域非常重视的一个母题,是历史真实和现实真实的关系,或者说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这两点在冯远的诸多作品中都有很好的注解和实践。从他笔下的两版《世纪智者》到他表现的少数民族人物和近代历史人物的形象,都是润物无声地把中国画的笔墨、章法、造型与当代图式相结合,他最大程度地释放图式张力的作用,同时保留笔墨的质感和韵味。这种对更大的、跨文化的世界语境的召唤潜移默化地改变了现当代中国人物画对于意境的呈现方法,甚或也可以说是开创了一个话语体系。

此外,冯远在清华艺博展厅里展陈的这些作品,呈现出了人民和人性的关系,或者民众和人性的关系。人民、民众是集体性的、社群性的、国族性的,而人性是个体性的,同时又是普世性的。一位画家怎么把握一个集体性的题材、民族家国的题材,用一己视角把它呈现出来?我想《世纪智者》等作品中所呈现的和合之境,正是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序言》结尾里面所讲的“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者,其在今乎?吾斯望之”的那种理想。

BBB  著名画家冯远:苍穹之下,表象之上10316.png 

冯远大地之二75cm×143cm2022年

陈明(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冯远是新浙派画的第二代代表者,看他的作品,我们自然会回想起近现代以来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首先从思想上,它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题材上是新社会、新风貌,即人民性的,技法上是结合了写实手法和写意精神,这样一种结合,催生了冯远艺术作品的独特风格。

冯远的创作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怎么来看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背景的文化语境下,我觉得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多元化是创作的需要。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时代需要多方面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写实水墨人物是其中之一,不可或缺。第二,表现题材的需要。表现重大题材、表现重要人物、表现普通生活,写实的价值仍然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才会有20世纪乃至新世纪以来,冯远最早开创的重大题材历史画,这些作品将成为未来美术发展的经典或者代表作品。第三,写实水墨人物画还需要新的发展。继承传统的同时,拓展成为一个最重要的命题,我觉得拓展的可能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图像叙事的方式;第二是具体的实践语言。二者都可以从形式上拓展水墨写实人物画的空间。

BBB  著名画家冯远:苍穹之下,表象之上10804.png 

冯远大地之三75cm×143cm2022年

BBB  著名画家冯远:苍穹之下,表象之上10828.png 

冯远大地之四75cm×143cm2022年

范晓楠(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冯远在理论上和艺术创作上都极具敏感性,这是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非常宝贵的前提和条件。纵观其艺术创作的历程,对底层人民生存状况的关怀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他后期画的历史伟人,都体现了对底层人民处境的关怀。他表现各个阶层的人,都体现了一种总体精神的提炼,正是这样的凝聚,构成了一种宏大叙事当中的不空洞。相比之下,现在的很多宏大叙事的创作,都是用图片构成的,如果没有对各阶层的真情实感,对整体精神的表现将是不够丰满的,在这种过程中,我们同时又看到了一个艺术家本人的存在,在这种宏大叙事的主题性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艺术家的态度和温度。我们可以在作品中通过主题图示来辨识艺术家所要表现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笔意和笔法语言来体会艺术家所抒发的情感,但笔意形式和作品内容相结合并达到一定高度的融汇是很难的,这彰显了艺术家所要展现的时代精神的感人力量。相信冯远之所以有这么多鸿篇巨制,他的作品之所以感人,是上述种种因素集合的结果。

BBB  著名画家冯远:苍穹之下,表象之上11271.png 

冯远大地之五75cm×143cm2022年

(来源:中国美术报)

画家简介

 BBB  著名画家冯远:苍穹之下,表象之上11311.png

冯远,画家、教授、公务员、文化学人,1952年生于上海。198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研究生班,师从方增先先生。1996年起历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国家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司长、艺术司司长、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兼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上海美术学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务。作品多以反映历史题材和现实生活为主,造型严谨生动、生活气息浓郁,绘画形式新颖,尤以擅长创作大型史诗性作品和古典诗词画意作品。代表作品有中国画《长城》《星火》《母子图》《屈原与楚辞》《世纪智者》《逐日图》《世界》等;主要论著有《东窗笔录》《重归不似之似》《回到单纯》《人的艺术和艺术的人》《水墨人物画教材》等150余万字;出版画集画册10余种。从艺四十余年来,曾多次赴欧美亚多国举办个展、巡展,并做演讲授课,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曾获国家优秀教师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Baidu
map